感悟曾国藩(zt)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对曾国藩有种特别的兴趣。这位文至大学士,武至湘军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并被李鸿章、左宗棠之辈恭称为老师的晚清重臣,直到六十岁病逝,是同僚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佼佼者。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他的深谋远虑,他的几经沉浮;还有他在治军、治国、治家、治学上的独树一帜,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说不完的话题,并对后来的中国文人、军人和政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最近重听了一遍《曾国藩》,颇有些感悟。第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应该是最具曾国藩特色的性格了。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到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不佩服他。
第二,做官是要有点学问的。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的曾国藩,文化和道德修养不可谓不深。他终生与书为伴,一本《道德经》不知读了多少遍,且每次都有心得;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居然还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日记和家书,修身养性可见一斑。他那深邃的眼光,敏锐地洞察着世事的无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诚惶诚恐,那么多的如履薄冰,那么多的韬光养晦,那么多的殚精竭虑。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他应该算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自从有了曾国藩,谁还敢说清王朝的官员都是草包?
第三,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和许多的官僚一样,曾国藩也是个极其复杂的多面人,但他比其他的官僚更像个正人君子。他不贪财,不好色,生活节俭,做人低调;在政务和军务中更是精明练达,鞠躬尽瘁。从做官的角度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但和所有的官员一样,他也说了很多违心的话,做了很多违心的事。面对良心的谴责和错综复杂的现实,他也常常只能是一声长叹,几声苦笑。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曾国藩,并不是那个运筹帷幄叱诧风云的统帅,而是个有血有肉满面愁容的老人,这给了我心灵上很大的震撼!在无奈和自责中挣扎——这就是一个成功者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第四,文人也是可以打仗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中国的战场历来是武将的天下,即使文人参与其中,也顶多只是个谋士而已。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熟读诗文,无疑是个书生。可他却投笔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每个想干一番事业而不仅仅是当个小秘书小参谋的秀才们借鉴。
第五,政治与道德是可以分开的。曾国藩还有个绰号叫“曾剃头”,人们以此来形容他的心狠手辣杀人如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就是被他给剿灭的。如果把太平天国当成正义的,那么,曾国藩无疑是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可历史从来就只有成与败而不怎么看重是与非,更何况还有“各为其主”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他的道德操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政治立场很“革命”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高尚;一个政治立场很“反动”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卑劣。这一点不仅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数千年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中也一再得到证明。把政治和道德分开来看,这一点太重要了,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评价许多历史上的人和事,还可以让那些在仕途上苦苦攀登,却常常为这个两难的问题而困惑的人,求得一个心安理得的平衡点,实在是个很有意义的命题。
曾国藩还在世时,人们就对他褒贬不一;他身后的一百多年来则更是毁誉参半。评判他的是非功过,是学者和政治家们的事;作为一介草民,我只是在重读曾国藩之后有感而发地说了上面的这些话。我还想说的是,听说在一些想出人头地的人当中,研究《厚黑学》和《我的奋斗》成了一种时尚。其实这两本书我也读过,但我以为大可不必那样。在我看来,如果你是个中国人,最好的选择还是去读读曾国藩吧,他会告诉你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怎样当官,怎样做学问。他不娇柔,不华丽,不晦涩,不极端,就像一位老人在娓娓讲述过去的事情,不知不觉中,你就明白了许多,这就是曾国藩。 写的不错,敢问lz多大了? 没有曾国藩 就没有北洋水师的惨败,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 没有曾国藩 就没有北洋水师的惨败,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
montag2007 发表于 2009-9-2 12: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组建海军。
北洋水师之败怎么能怪他呢,那时他都去世好多年了。
甚至也不能怪李鸿章,
历史一般的看法只能怪清政府在海军上的投入太少,
经费挪用去修圆明园了。 这样的啊,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