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09-9-23 21:28

明日葛优---黄渤

《斗牛》是《鬼子来了》之后最好的抗日题材电影。黄渤是葛优之后最好的喜剧演员。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仿佛有点生不逢时,在第五代的威势下努力挣扎冒头本就辛苦,一不留神,80后导演已经抡着彻头彻尾的商业大棒杀将过来。前者的厚重是历史和个人经验的叠加,后者的轻松则出自全无包袱的坦荡。只有这群六零后既泯灭不了理想主义的情怀,又不得不遭遇市场的残酷拷问。他们中的大多数少年成名,中年迷茫,为了生计,间或拍了不少电视剧、广告,管虎便是其中之一。他早期的电影《头发乱了》,我记得一个前辈跟我说,看傻了,真是才华横溢的导演啊。他导的电视剧也不错,《黑洞》算是一例,常可见电影化的构图,陈道明神一般的站在画面一角,风衣猎猎。蛰伏多年后,管虎终于端出了一部电影新作《斗牛》,看完后,我颇为激动。这是一部多么巧妙的电影,是《鬼子来了》之后最好的抗日题材电影了。虎落平阳毕竟也不是猫。 《斗牛》比《南京!南京!》强很多。故事很简单,八路军撤退前,将国际友人赠送的荷兰奶牛委托给农民牛二,请他代为饲养,说好了五六天后回来取。牛二心不甘情不愿的摁了手印,从此命运和这头牛牢牢栓在了一起。鬼子扫荡,他为了偷牛,把脑袋直接搁在了刺刀边;鬼子走了,难民来了,饿疯了的同胞刚喝完牛奶,就想杀牛吃肉,混乱中他护住了牛,也杀了人;他带着牛跑啊跑,却遇到了疯狂的土匪,牛被拉去强行交配,他被扔进了废井;牛二和牛在一场场天灾人祸中,躲过了枪林弹雨,却身心俱疲,最终在山顶一个洞中相依为命。光影荏苒,他和牛都老了,终于等来了解放军。 一个五六天的盟约,一守就是一辈子,当年的八路早就换了番号,牛名正言顺的归了牛二,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给他写个字条,当作自己的墓碑。写着“牛二之墓”的四张纸在风中飘散,不识字的牛二追了回来,拼成了“二牛之墓”。影片至此结束。 黄渤出色的表演让影片妙趣横生。在一次次绝境中,他骂骂咧咧、跌跌撞撞、像打不死的小强,充满着中国式的怯懦和执着。他是心酸的英雄。他坐在山巅,看着荒蛮的土地,说,这才是人该过的日子。很多人忍不住含着泪笑。在片尾,黄渤更展露出一个出色喜剧演员的表演天赋。与世隔绝多年后,他几成野人,说不清楚话,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葛优之后,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喜剧巨星。 这部电影是《活着》的灵魂,包裹着《鬼子来了》的外衣,真正意义上的悲喜剧,让人笑中带泪。前一阵子,刘镇伟再提“悲喜剧”这个概念,说自己一生追求将喜剧拍到人落泪的最高境界,遗憾的是那部跟机器人相关的近作配不上理论的高度。倒是《斗牛》将这个概念耍得熨帖。 影片参赛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对于管虎来说真是委屈了。以他的资历,早不算新人,我想片中的方言,特别是那些相当俚俗的骂骂咧咧因为翻译的关系一定折损不少。但老外是否看得懂无所谓了。这些年,我们不缺在海外电影节摘金夺银的电影。 电影是很难完全操控的,因此真正得成功部都要得益于一些偶然和运气。《斗牛》的运气就是那头让人惊叹的大奶牛。它倔强温存,每一声哞叫,每一个眼神,甚至肢体动作都与黄渤有着良好的互动。这是一头真会演戏的奶牛。如果说电影有什么不足,就是闪回稍多了些,叙事有被打断之嫌。我想我理解导演这么做的心思,但有时候少就是多。朴素的外观不仅是一种风格,对真正的好电影而言还是一种必须。多少年后,你还会记得当时看的那份震动,展示技巧就变得很次要了。

药房老板 发表于 2009-9-23 21:30

这个牛好有型,我好稀饭!!!{:5_318:}

weder 发表于 2009-9-23 21:34

这个牛好有型,我好稀饭!!!{:5_318:}
药房老板 发表于 2009-9-23 22:3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难道是那个和巩俐比较像的老妈{:5_387:}

药房老板 发表于 2009-9-23 21:44

{:4_297:}。。。。。。。。。。。。。。。

采依MM 发表于 2009-9-23 21:44

当时他演电视剧'民工"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演的特好,果然出头了

药房老板 发表于 2009-9-23 21:46

我哪天才能出头啊。。。。。。。。。我的娘啊!!!{:4_287:}

ichdich 发表于 2009-9-24 08:49

2个主演的照片怎么照成这样?看着好别扭

月轮穿沼水无痕 发表于 2009-9-24 10:34

俩不识字儿的农民,还不得拍成这样儿?要写实!

狐狸家的猫 发表于 2009-9-28 22:27

我要看老板娘

keine009 发表于 2009-9-29 10:57

喜欢他,山东天使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明日葛优---黄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