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2 发表于 2009-10-26 12:03

中科院博导:凶险的中国学术界

在科学网引起很强烈的反响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

作者:王鸿飞

2009.10.22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之处,在于存在一定机会的同时,却不能提供国际上许多地方能够提供的正常的职业保障。

很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人,对国内学术界存在的机会估计过高,却对职业和家庭生活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所以常常出现在成为被引进人才之后骑虎难下的局面。

据我所知,国内很多地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合同和承诺不能兑现的情况。像浙大“非正常死亡”的涂博士这样的情况,则只能算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

科学网上南方都市报《海归博士归国三月跳楼身亡 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新闻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333.shtm

我个人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机构对于高水平人才或者具有高水平潜力的研究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这种需求应该说远比不上企业和一些特殊部门对具有特殊技术的人才需求来得实在。

尽管国内近十年来研究经费的投入已经有很大的增加,但对于优秀而具有潜力的青年学术人才来讲,国内学术界几乎很少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比较正常的环境。相比之下,对于那些不那么优秀和不那么具有潜力的青年人,国内的学术环境反而倒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奋斗机会。我在北京的过去十年间,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具体的例子也就不用讲了。

事实上,这些并不完全是学术界自身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和产业界,对于新的知识和前沿的技术的需求事实上并不强烈。所以,学术界的主要功用是用来做摆设和点缀,而不能够真正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新的机会。这不是一个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国营大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真正能够赚钱的行业的前提之下。

另外,虽然人人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并没有看到真正有很多人关心获得更多的知识。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这个社会,更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在职业和生活上会更成功。在一个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社会,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并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选择。尤其不能让人忍受的是,要成为专业人士还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额外劳动。所以,真正好的和具有潜力的研究人才也并不是国内大学所真正需要的。

我并不觉得自己所说的这些有什么独到之处。不过,能够真正认识和承认这种现状的严酷性的人其实并不多。

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不管有多少辩解和说法,这个事实不会被改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256

附:作者简历

1988年 7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现化学物理系) 理学士。
1991年 5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激光化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结业)。
1996年 8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博士。
1996年11月-1999年3月 美国杜邦公司汽车部Marshall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及物质结构研究所(LRSM) 博士后 。
1999年 6月-2002年5月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1999年 3月-现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00年11月-2004年10月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2001年 1月-现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12月-现在 《化学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2年11月-现在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兼职教授。
2004年10月-现在 攀枝花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 1月-现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wey 发表于 2009-10-26 12:53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机构对于高水平人才或者具有高水平潜力的研究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6 17:19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机构对于高水平人才或者具有高水平潜力的研究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
wey 发表于 2009-10-26 11:5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不过个人感觉,全世界都是这样。搞纯学术研究的,真正其成果被证明最终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有没有1%?就算有5%,剩下的95%也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而已。
一将功成万骨枯,搞研究的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属于那一将,还是那万堆枯骨中的无名一根。很多人把自己对于研究的“热情”误认为是对研究的“天赋”。
等到领悟到这点,青春已经不再。

wendyeuro 发表于 2009-10-26 23:27

{:5_391:}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5:44


同意,不过个人感觉,全世界都是这样。搞纯学术研究的,真正其成果被证明最终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有没有1%?就算有5%,剩下的95%也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而已。
一将功成万骨枯,搞研究的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属于 ...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6 16:1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说的不是一回事吧。文章说的是作者观察到的中国市场的需求状况;而不是在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成败。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15:47



说的不是一回事吧。文章说的是作者观察到的中国市场的需求状况;而不是在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成败。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4:4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借题发挥一下嘛,国人就是喜欢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喜欢内讧

Dangschee 发表于 2009-10-27 15:58

如果从marketing的角度来看,一点都不难理解啊。目前也许是没有什么需求,可是从长远的愿景来说,早晚要和国际接轨的。现在是个蓄水期嘛,把人才先拉拢再说。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6:26

本帖最后由 hh2 于 2009-10-27 15:27 编辑

蓄了水不用,水就干了呀,长远就没有水了呀。人的创造力是有时限的;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需要连续的。爱因斯坦传之后世的工作,几乎都是在年轻时候做的,主要也就那么几年。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7:05



说的不是一回事吧。文章说的是作者观察到的中国市场的需求状况;而不是在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成败。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4:4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作者描述的国内学术供需现状,同样适合于其他国家。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7:06


借题发挥一下嘛,国人就是喜欢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喜欢内讧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14:4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的回复水平跟你id挺配的。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7:12



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作者描述的国内学术供需现状,同样适合于其他国家。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6:0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等说来,中国和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环境,其实差不多?欧美日那么多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都是假的?德国日本的技术立国也是假的?或者即使不是假的,也还是跟中国不相上下?

真也够石破天惊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7:36

本帖最后由 楼主 于 2009-10-27 16:37 编辑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风气就是短期利益第一, 创新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慢工没人做, 相反简单拷贝与改装这种见效快的表面功夫最能唬人, 所以很受欢迎.

所以国内那些小发明很多, 比如个性化的山寨手机很火, 但是根本性的技术革新却没有.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18:21

你是教授吗?你赚大钱吗?你有几十年以上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吗?你有啥资格叫别人来掂量掂量他们自己?
还是谦虚点吧,这里的牛人还是大把大把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9:16



这等说来,中国和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环境,其实差不多?欧美日那么多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都是假的?德国日本的技术立国也是假的?或者即使不是假的,也还是跟中国不相上下?

真也够石破天惊的:)
hh2 发表于 2009-10-27 16:1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等说来,中国和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环境,其实差不多?”
这话我从来没说过,但是这个世界对于纯学术需要的量低于人们的印象,却是我的结论。

诺贝尔奖能证明什么?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吧,羽毛球,绝对是中国的强项。中国各种大大小小的世界顶尖大奖拿了无数,so what?人才浪费就不存在了么?其实恰恰人才浪费在中国是最严重的。对于国家来说,能拿到荣誉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因为某次选拔发挥欠佳就强迫退役的人呢,他们不就是牺牲品么?
很多搞纯学术研究的人(无论国内国外),他们的教育,智商和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是否自己在进入圈子的时候就认清形势,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呢?
我并不是说教,我本人也是搞学术研究,但是将来的我们会如何发展,会不会碰到瓶颈,会不会让老婆一辈子陪着自己过苦日子(如果是半位的钱)?发表论文对于这个社会的科学进步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到头来都是花拳绣腿?自己能力是只能在薄木板上打100个洞,还是在一块铁板上打洞?等等等等,都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很多人的盲点,就在于他们只能看到1%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背后99%一辈子也做不出太大成果的人。

最后请注意一点,日本和德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工程界强大。工程界的发明往往并不深奥,但是可能对于人类发展益处极大。

majeri9999 发表于 2009-10-27 19:21


你的回复水平跟你id挺配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6:0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嗯,同意呢~~{:5_332:}

hh2 发表于 2009-10-27 21:36



很多人的盲点,就在于他们只能看到1%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背后99%一辈子也做不出太大成果的人。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8:1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说了你没看文章嘛,还辩,原来连第一句都没看。讨论还是不要跑题的好,你说呢。主帖的讨论与成功还是失败、做得出还是做不出辉煌,没什么关系吧。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之处,在于存在一定机会的同时,却不能提供国际上许多地方能够提供的正常的职业保障。

很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 ...
hh2 发表于 2009-10-26 11:0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22:14

马克一下

“这等说来,中国和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环境,其实差不多?”
这话我从来没说过,但是这个世界对于纯学术需要的量低于人们的印象,却是我的结论。

诺贝尔奖能证明什么?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吧,羽毛球,绝对是中国的强项。中国各种大大小小的世界顶尖大奖拿了无数,so what?人才浪费就不存在了么?其实恰恰人才浪费在中国是最严重的。对于国家来说,能拿到荣誉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因为某次选拔发挥欠佳就强迫退役的人呢,他们不就是牺牲品么?
很多搞纯学术研究的人(无论国内国外),他们的教育,智商和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是否自己在进入圈子的时候就认清形势,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呢?
我并不是说教,我本人也是搞学术研究,但是将来的我们会如何发展,会不会碰到瓶颈,会不会让老婆一辈子陪着自己过苦日子(如果是半位的钱)?发表论文对于这个社会的科学进步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到头来都是花拳绣腿?自己能力是只能在薄木板上打100个洞,还是在一块铁板上打洞?等等等等,都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很多人的盲点,就在于他们只能看到1%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背后99%一辈子也做不出太大成果的人。

最后请注意一点,日本和德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工程界强大。工程界的发明往往并不深奥,但是可能对于人类发展益处极大。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7 18:1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0:48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之处,在于存在一定机会的同时,却不能提供国际上许多地方能够提供的正常的职业保障。

很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 ...
hh2 发表于 2009-10-26 11:03

hh2 发表于 2009-10-27 20:3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一样,你不能拿德国学术人员的收入和中国的比较,而是他们在各自国家中的地位比较。
就拿Fraunhofer,或者马克思普朗克来说吧,他们工作人员的收入少得可怜,和他们的知识,智商完全不成比例。ok,你可以说,至少他们生活有保障,但那是因为德国的社保体制好,而不是学术圈照顾得好。否则的话,他们的境遇不会比中国科研者好到哪里去。
之所以我认为世界对于学术的需求远小于人们的印象,也因为我观察到,纯学术机构得到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而不是来自于工业界。如果有来自工业界的经费支持,就说明此研究有市场需要,当研究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要的时候,大量资金就会注入到研究机构(譬如足球,在德国根本不需要国家扶持或者资金投入,因为市场供需摆在那里)。相反的,有些研究科目根本没有多少市场需求,那就只有靠国家养着了。就好像每个国家都有拨经费培养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但是只是为了防止断层。

不知你想过没有,每年有那么多论文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可是我们社会进步了多少?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必须要过几十年才能真正发芽。那按照这个逻辑,几十年前发表的世界顶级杂志的论文到了今天应该给我们人类带来石破天惊的革命,可是,有吗?没有。市场是检验论文的最好标准。100份世界顶级杂志的论文里面,最终体现其价值的,给工业生物医疗技术带来革新的,有没有1份?如果学术研究者不能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研究的价值,那即使发表多篇论文,也跟研究茴香的茴的四种写法没有什么区别。

chinatea 发表于 2009-10-28 21:12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做一将还是孤骨都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将有一将的烦恼,枯骨有枯骨的快乐,对自己好一些就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科院博导:凶险的中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