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让海外华裔孩子采用直接认读法之前,请调研一下海外汉语读音的标准化现状好吗?各种程度的传授者本身固有的口音偏差对孩子的影响谁来纠正怎么解决?汉字读音的权威性何在?这种替办学方的汉语综合水平和稀泥的论点经不起推敲。
ZZGG 这文章不错。并没有否定拼音的作用,而是以其20年的海外中文教育经验,为汉语拼音教学和其应用找到了适当的位置和方法。家有在此出生成长的孩子的家庭都理解他说的“拼音障碍识字”是怎么回事。国内上到三四年级再来的孩子是遇不到这种拼音依赖的问题,也理解不了的。
这位老师说得多全面,他说“我们既不要无的放矢,也不能因噎废食。”
那位马校长主张在儿童学到七、八百个汉字后再插入拼音。笔者不赞成“拼音”加“汉字”的编排方式,并不等于认同马校长对拼音在儿童初期阶段所起作用全盘否定的观点。拼音是发音的工具,问题是你怎么使用这个工具,如何合理地安排拼音和认读的关系。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哪些不应该有拼音,哪些还少不了拼音。
笔者认为,课文不应该有拼音标注。现在市场上买得到的中文教材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笔者目前使用的由暨大编写的《中文》从第一册到第四册的近百篇课文、阅读课文都是用拼音标注的。这四册课本快一点的可望在两年半内学完,慢一点的大约要3年。这就是说,学生学了两、三年的中文还不能独立地认读汉字,仍然要靠拼音这根拐棍。一年已经够长了,两、三年下来,学生对拼音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原来对汉字的隔膜会越来越深。再说,汉字和拼音在一起纠缠那么久,学生究竟是认识拼音还是认识汉字呢?笔者曾经买过几套印刷精美的中国字卡片,结果都束之高阁。原因是这些所谓识字卡片里的汉字都是和拼音或者图画同时出现的。孩子不看拼音、图画就不认识这个字,那么为什么不把拼音或图画印在背面呢?我们实在是低估了孩子直接辨认汉字的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书面语言最好的时期从三、四岁就开始了。
那么,什么地方该用拼音呢?笔者认为应该为每课的生词标注拼音,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读音。那位马校长“要等学生学了七、八百个汉字后再系统地讲拼音”的理论根据不足。七、八百个汉字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甲级汉字标准,海外中文学校一般要用最少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教完。有的学校开办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学生学来学去还是那几十个字,要学完七、八百个汉字得等到哪年哪月?经验告诉我们,给孩子讲拼音最好的办法不是生搬硬套地从声母到韵母,从声调到规则,一遍遍死练,而是结合出现的词汇来讲,通过词汇来练,这样有的放矢,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把海外中文教学生动地总结为八个字:“屡教屡败,屡败屡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现存事物的盲目跟随,因循守旧,没有好好想想海外中文教学的特点和符合海外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总之,笔者认为,拼音应该只出现在词汇表里,而不是在课文中;我们既不要无的放矢,也不能因噎废食。(加拿大 刘濂) 我儿子的很多书都是带拼音标注的, 但我现在不教他,学会德语就不愁学不会拼音。我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全是按照汉语拼音读的,尽管我是北京人,读音有一些也不是标准的,既然读就读最准确的音。只读拼音不会认字的情况在我儿子身上从没发生过。只是他好奇会问我一些拼音的问题,自己拼着玩儿。
所以老师的读音很重要,如果老师有口音的话,教出来的汉语拼音恐怕也会带口音的。 注音是为了规范和学习发音。和识字没关系。教育博士先教育好自己。
blurryblue 发表于 2010-1-22 13: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感
写文章的人自己显然没有搞清出注音和教学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神秘岛 于 2010-1-25 09:46 编辑
写文章的人自己显然没有搞清出注音和教学的关系
wakaka 发表于 2010-1-25 03:5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想这个道理没人不懂啊。但实际是行不通的。因为光大人懂没用,海外孩子用的教材前两年的都是有拼音的吧。你就是反复告诉孩子拼音只是帮助读音的,你认为孩子可能只在不知道不清楚发音时才看拼音吗?孩子看到眼里的是字和拼音在一起,拼音对他们容易他们就不看字了。等他们拼音依赖了你再让他们摆脱掉这个“拐棍”,难啊。
这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作者只是陈述了这种状况。
初衷再好,实行起来都走样,说明这个理念的操作有问题。
所以文章作者只是告诉大家怎么在编教材时更好的放置拼音的位置才好。人家海外教了二十年中文,他们的意见还是先仔细听听为好。
这种老师算明白人了。多数老师是想也不想就教,孩子都离不开拼音了也不反思一下。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