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1 14:27

学习《道德经》的七关

http://bbs.laozi.net/viewthread.php?tid=5303&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1

philoshophy study, i post here for back up

学习《道德经》,至少要过七道关,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关:水的七善;
第二关:道纪;
[第三关:天之道;
第四关:三宝;
第五关:修身;
第六关:域中四大;
第七关:五德。

过此七关,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也!

我一直认为《道德经》的经文顺序是混乱的,现在正在和会员交流。据说考据学有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的考察渠道,精确的哲学用语我不会。我觉得:义理就象是根据基因图谱,来确定父子关系;辞章是根据长相,来确定父子关系;考据是有人证明他们以父子关系相称呼。
9 K) n1 j4 E1 V) o0 }学习《道德经》的七关,不是文章本身的逻辑关系。而是可以破除混乱的文字阵,从中理出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前三关基本上,从长相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来。& F* w+ O& }" `7 Y8 X
( C) N; l( K3 H; p" rg% [
第一关:水的七善;
6 A9 M. s4 X" _- C/ @( f
2 Y1 n) O' D* a: o! N摘自【道书宝典】(河上公本) 《道德真经》第八章
2 _- s+ [7 C3 [; h6 R0 o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D6 w: @7 S/ Y" g. P

7 Y1 \2 z- g/ H7 _; I1:如何理解“居善地”,散见下面各章:
3 Q7 q* P% [; GB( C, |& `& O! Y9 k2 y* V# j) q
第三十九章
) u% Q: N! M3 K8 I+ o# o.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0 V$ `. h" Q2 Z, @- _
. P/ V7 R# Z, G/ v! A
第四十二章' a+ s& s/ k5 Z1 h9 W6 ?(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n" O! N8 Z7 Z0 N- W- g( V5 E* {- W4 p# G% D) z
第六十六章 # |% \$ k9 c9 ^, ]) a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0 d$ @. {) x0 C1 E3 ^
. G; R/ ^* K. @( k) ]+ Z9 ]! z
第七十八章
1 V( f1 C) u0 J0 P$ K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
f( zt* |2 X, w8 x9 k( Z: ?2 V
" u; g6 W- D& u$ s7 `我的整理是: ; p7 p" J+ l# C) I5 [/ I
一: 居 善 地
( \3 P& ^" x" E4 Z: I$ XF& v5 f, |. m' s( t4 {" @: O5 p, M/ ~! x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②,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③,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9 I2 Q: n' j1 T1 [9 F8 x. o. m: @# U; {3 h+ m
注释:/ j5 y1 O2 t6 T& {
" j7 r8 g9 p" u" d. P7 j
①之后,屈辱。②不祥,指灾祸。③孤,《辞海》无父也。《礼·深衣》三十以下丧父为孤子。寡,丧偶。榖(gǔ),善也,《辞海》养也。不榖,不善于养育自己,指没什么能力,连自己都养不好是谦称。社稷,社,土神,稷,谷神。没有土地则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没有国家,不养五谷,没有食物也不能生存,所以,古代立国先设立“社稷”二神,并以社稷共存亡,来代表国家安危的本质。
) H+ y. g8 Y0 ?4 JT8 v
H6 lE/ f' A! Lr+ NS) T 释文:
8 }0 F% T' o+ EE" T, R
{9 {6 K3 p2 I6 {) j) T9 T3 B: j 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比百川低的位置上的缘故。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想要领导民众,受到众人尊敬的话,一定是从谦虚恭谨的言行来取信于民的;想要让民众以自己为先导表率的话,一定是以默默无闻的身体力行来引起众人注意,从而被推选出来的。因此,圣人讲:“因为要承担全国人民的责任和屈辱,所以才要作社稷的领导人;因为要带领国人战胜灾祸,所以才会出来做天下的王者。”这是以反面的言论阐述正面的观念的道理。所以,人们最不愿意遭受的祸患,就是孤、寡和不榖等事件,而侯王却以这些自称,就是因为可以博取同情,受到关爱的原因。因此,也可以看出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的互相转化关系。你看侯王高高在上,身份尊贵,却以孤、寡和不榖自称,难道不是以贱为本的例子吗?

2:如何理解“心善渊”,散见下面各章:! ]- ?% ?e& |2 l

* R. a8 e+ u5 L第四十九章
4 n+ E$ V) z$ c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E+ c8 `! W3 F
4 T5 F+ ?; k' o第六十八章 : B2 G8 y: a1 D-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 W( ?9 e* S: s6 ]! y
----------------------------
: W9 O2 U& n1 {我的整理是:〈二〉心 善 渊( d( b2 Z) A) `3 D- ~& o( b
9 ?t" i4 A0 {+ o. c8 T0 f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①,为天下浑其心②;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9 K$ p1 I: L% {( |# @* b0 Z% y; N% C$ D- Z+ H" u0 {' c4 F( v% j& W* a
善为士者不武③;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④,古之极。. m* Z, `3 ty, K0 A) I2 t0 d9 a
- W: i2 I7 B# E/ G
注释:
) X( @/ |+ q: w/ T+ J1 B5 o: M; ^4 p1 U+ S6 h
①歙(xī)歙,收敛,指不伸张自己的主观意志。②浑其心,使其心归于浑朴。③士,将帅。④配天,与天道相一致。2 B! A& n+ }1 j5 I7 V
3 H6 \$ j$ q) T- ~$ o3 t7 Q" m* |
释文: 5 {0 H) a& I7 Q; ]/ ]/ x& G( K& a
9 f: c! _/ |- x* I6 c
圣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圣人在对待天下百姓的时候,总是克制收敛自己的意志,而顺应天下共同的心愿。并且注重关心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心声,以慈厚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做的好的给予鼓励,不好的也给予鼓励,是因其德行来包容百姓的缘故;诚实守信者给予信任,不诚实守信的人也以诚信的态度信任他,是希望以自己的德行来使他们走向诚信的缘故。
2 G$ \1 }p/ a$ kY8 e
" x0 f& I6 W0 n- e& \4 K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以武力服人;善于作战的人不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依靠短兵相接的搏杀;善于使用人材的甘心为其做后勤服务工作。这就称为不争的美德,是用人之长发挥潜力的良策,是和天道相符合的作法,是自古及今的最高境界。

3:如何理解“与善仁”,散见下面各章:+ e* G$ |! pY9 W
: w; M. D& ]* S5 C9 C) m' [
第二十七章 8 d1 ]% m7 B7 X5 x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s% }8 O8 E) y& B+ E

$ U3 q" i# V3 A: |x第五十四章 6 F% n' v7 q& Q1 g3 \9 n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 L1 K& S) G7 o! s- f6 w
) n& c1 Z6 h4 q第六十二章 ! q3 C. w' Q) v* _& a: o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 G# k& `! \) R3 L0 w0 V5 I
: w, L6 U5 tp) _d
-----------------------------------------
0 C6 n6 i6 S9 G- G( @2 f8 S我的整理是:〈三〉与 善 仁5 [* j! E% M7 [" ~1 P
0 F" e4 i_0 q/ Wk. `9 |3 D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②,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C" aA: T# v8 z3 R$ v! }8 Y# c7 F5 @3 G+ {
善行无辙迹④,善言无瑕谪⑤,善数不用筹策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⑦,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⑨。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6 Y8 ?( o8 W) `' L( `0 R- W
8 e8 b& w* b8 Z
注释:
' q* P* e+ ~7 ^- @( ZS/ G) ?* [3 ~0 ~: k! d
①奥,宗主,根本。②资,凭借,借鉴。③要妙,精要玄妙。④辙迹,轨迹,引申指常法。⑤瑕谪,缺点毛病,指说话严谨无漏洞。⑥筹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工具。⑦关键,关锁门户的栓梢。⑧绳约,绳索。⑨不辍,不停止。
3 D, a7 Y1 x" p& ?4 J; g9 n. O& I3 ]9 H, q
释文:; d- T1 R- B4 l9 l/ ?

- Q9 a1 }; O0 l9 |# W3 a4 V道的规律和功德,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善人最可贵的宝藏和财富,也是不善的人能生存的保障。美的言语可以使人受益,美好的行为可以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人如果有不善的行为,怎么可以抛弃他们呢?因此,善良的人的言行,可以做为不善人的师表,而不善的人,可以做为善人借鉴的对象;不过分宜传善人的言行的教育效果,也不偏重不善人的反面教育的效果,虽然明白其差别但却能容忍而不显露出来,这是得到道的奥妙的根本原因。* d$ k5 T) L; S' H) ?6 H
# D* F/ }" T4 s0 r' O2 Jy
善于行走的没有固定的路线;善于表达的言语非常严谨而没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不依靠计算的工具也可以办到;善于关闭的不用梢栓也能做到;善于捆绑的不一定用绳索也不能解脱;善于建造的不会被拨除;善于抱持的不会掉下来。因此,子孙能长久受益而祭祀不绝。所以,圣人是善于教化人而没有可放弃的人;总是能发现物品的作用,所以没有可抛弃的物品,这是接近真正道理的做法。
       
回复 引用

TOP
       
张无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张无屮 当前离线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7-5-21

个人空间 查看详细资料

步入道堂

Rank: 2Rank: 2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21
最后登录
    2010-3-1

资深学者积极会员最佳原创
       
5楼
发表于 2007-9-2 20:58 | 只看该作者
4:如何理解“言善信”,散见下面各章:
0 b& t3 C( U9 K% Y4 Q% D8 a0 ZL8 z6 K2 P8 o9 B" ?8 B
第六十三章
; N$ W0 r, r8 g; A* R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7 M9 `3 o% O7 }) y8 g1 J& K& T! i) O( `) B+ G0 w1 ]3 X
第七十九章 1 R( J, o8 X& }! P: I9 o! q' X# x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c( k2 v" }- s* |' j. c! K$ Y7 X& h
第八十一章
: q7 c4 k( J0 q# T% R$ f' r" m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l1 J4 t3 s: q/ X- j$ n

5 A, V: ]2 `' ?$ W0 s) D! B--------------------------
* [; F4 \8 s+ {$ |+ s我的理解是:〈四〉言 善 信1 e" L" _0 D' I8 \/ e

: J3 a, E( l1 }6 k+ T- U5 t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②。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j; B. Z. _; \0 x& w9 L# M! w& x* C
8 p+ Q, G8 K3 l+ {* a
注释:
3 Q- mk0 Y" ]4 L3 g, H. L: Q
( _% O7 T" b; M" Qh①左契,契约。古人立契约,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双方各执一半,以求日后作为凭证。左契,债权人所执,右契,债务人所执。②彻,剥也,司彻,指强行剥取,指强行索要。
0 P8 B9 l: ~! R7 u9 ~- e
. Y4 p2 M+ D3 b) O: c8 d释文:
- F1 q; @2 T% L0 ]' a6 E/ v. O! P% g# z
诚信的话并不华美悦耳,而漂亮话并不一定能实践。那些草率承诺的必定缺少负责的诚信态度,而应承的越容易能真正履行的越难。所以圣人从不轻许诺言,而是慎之又慎。所以因为考虑周详之后,再作决定才不会有违诺之事。善于解决分岐的不依靠辨明事非来作依据,而依据对错来做标准的也不是最佳的办法。因为这样既使分出事非,解释清楚了,大的问题因事非分明而不会再发生了,但内心也会因为在辨别过程中据理力争,不互谅互让以胜负为结局而留下伤痛。还怎么能和睦相处呢?所以,圣人既使握有证据,也不会苛责他人。因此,有德的人以契约来规范行为,无德的人轻诺寡信,不立证据,一旦有纠纷就会以强行追索来解决。而天道并不偏爱任何人,只有那些具备美德的人,因为能顺天道行事,因此,才会获得益处。
       
回复 引用

TOP
       
张无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张无屮 当前离线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7-5-21

个人空间 查看详细资料

步入道堂

Rank: 2Rank: 2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21
最后登录
    2010-3-1

资深学者积极会员最佳原创
       
6楼
发表于 2007-9-2 21:01 | 只看该作者
5:如何理解“政善治”,散见下面各章:
; o. C' V* V0 E+ n4 U
7 I' y8 D) o7 |. d4 r第二章 9 e! w8 [- G7 h3 G7 c/ L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i! ^$ B3 X) t. Y; `6 ^
& p9 `: T3 p, o9 X2 }1 y: M% y
第四十三章 & |3 W7 ?2 X8 ]) `8 w0 h8 i8 m, W2 t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i; Q2 ?0 u' {) J
4 R# v, R7 s# B$ ^$ m0 ?$ T' z第五十八章 , f" V2 a& g5 p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 U4 V+ L2 J5 C% H3 v8 T1 a- q3 G7 m( I& H- C# ^
第六十章 2 n9 ?) o# H6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 \% x5 p5 ~$ F1 q- A# O
4 ?. d8 Q) r; D: Y, O
第七十四章   _4 c/ k2 @G4 ~: g. J# B0 v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B4 M; p0 {# `6 \+ l
$ v0 n' d5 t5 j2 a* [, I
第八十章
' h$ \9 l5 N3 q4 p* j+ m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A9 |5 t- o) j: t# J' I" E: A
------------------------------
$ R6 U/ t3 F; i8 R: M7 s我的理解是:0 r: b& w}0 F8 B

4 X1 ]/ o8 ]; C8 T5 o- j<五〉正 善 治
2 i$ R6 r& E4 ]9 g' X
2 v% W7 U" A: a% L& z9 N% f- d4 \9 L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①,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0 C+ {" U6 X! I& a4 [( m8 ]. l
5 y" x3 l7 _( X9 x, m1 R9 m6 k治大国,若烹小鲜②。其政闷闷,其民淳淳③;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④。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⑥,直而不肆⑦,光而不耀⑧。9 a) u1 g: C3 I8 |: n; F- r
, d7 u- g1 d. R) T9 S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v. F, h% ~# u
5 \E) v) I6 }& S
注释:
J& H2 z4 x7 J- f3 M+ Y$ `7 p
: V$ e6 u9 e- f5 v①无有入无间,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看似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②小鲜,小鱼也。③闷闷,无所察别,不常更动。指政治宽松,一致。淳淳,淳朴,淳厚。④察察,苛察,严苛。缺缺,缺德,狡诈。⑤正,定准,标准,妖,怪异。⑥廉而不刿,廉,棱,锐利,刿(guì),刺伤,划伤。⑦肆,申也,放肆。⑧耀,耀眼。⑨什伯,十百,言其数多,是编制军队人数的方法,什伯之器,指军队是强力的维护国家的力量,引申指管理机构、政令条文。
+ C6 p, V3 L6 L2 T
3 \" {4 q) m! E释文:7 u& j1 |3 z; ~3 N; c2 X

( Y: I/ L" o7 a- ?, {$ O# q! ]2 V水是天下万物中最柔弱的东西,但万物中无不靠水而生存,万物也没有可以阻碍水的运行的。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以此我理解了无为作法的益处。不言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和无为无不为的效果,天下都想达到这种程度,以之做为努力的目标。因此,圣人才会以无为之法处事,以不言之法来教导人。! _' m( P- m1 o6 |' z
# R( b) P/ Y/ M- r, U
治理大的国家,就象烹小鱼一样。如果政令宽松,不轻易改动,则人民会长久自化,民心会逐渐淳朴淳厚起来;如果政令苛察多变,条文众多,民众反而会琢磨政令的漏洞,钻政令的空子。如果政令没有固定的标准,那就会混淆对错,正奇不分,善的也会受到质疑。因此,政令一要宽松,二要持久,三要有威信,有力度。如果没有力度,犯者不惩,那政令就会形同虚设。就像人如果不知死的可怕,你用死刑来警惧也不会有效果,如果想让人都知道死的可怕,就要将犯法的人抓起来依法处死,谁还会以身试法呢?使民畏法如畏火,则法可行而且是对人的真正保护,人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也不是短时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因此,圣人以身作则,才会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7 m9 b5 v- x0 L. S$ f+ I, w! u
1 Jp7 o/ r- R5 U" C) P
治理大国,贵在以正为主,而小国人少则应以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为重点。如果能达到既使有政令条文但没有使用的机会;能让民众重视死亡而不迁移到远方去居住;虽然有船和车等大型运输工具,但没有使用它们的处所;虽然有盔甲兵器,也没有必要陈列出来显示实力;能够使人民复回到结绳记事而无狡辨的程度,在民风淳朴上是很大的成就了。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吃好、穿好、住好,在精神生活方面尊重风俗习惯。这样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就不会为追逐名利而远行,既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都能听到,而人民终身也不会因为匮乏而需要交易的往来,更不会有叛逃的现象发生。这就是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了。
       
回复 引用

TOP
       
张无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张无屮 当前离线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7-5-21

个人空间 查看详细资料

步入道堂

Rank: 2Rank: 2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21
最后登录
    2010-3-1

资深学者积极会员最佳原创
       
7楼
发表于 2007-9-2 21:03 | 只看该作者
6:如何理解“事善能 ”,散见下面各章:
9 L5 o0 x* U5 v
! Nl: I1 N/ d' p/ G第二十四章
4 O6 R8 i; _3 {) s9 i; W, U- L9 m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e2 a2 g; ]1 }, d7 l1 D$ N4 e! I

/ w5 q" E6 j( W4 E% k; D( J# s# a' g第四十一章 # Q/ l, S5 q' RB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F+ U# X* ^" M- m9 r8 B! a, ~

) ?9 x: z+ U+ |4 |; K' Z" U第六十三章 % ^0 W8 ~" c0 I(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9 Q7 c1 I! s; a" T7 T2 @# c
0 ?4 ux6 g. y% P8 C: c 第六十四章 ; ^" M+ C7 s. d0 i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D6 H% J* V( M# K7 q( O
7 t$ ^7 C/ u/ o
第七十八章
2 `! J1 f; h+ }' R0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 F5 C+ U" t0 W, ?" c! x) t0 z--------------------------------------' _" ^2 k: q* z6 ]
我的理解是:〈六〉事 善 能
) o0 D! [3 K4 o
0 x9 e/ Sw, a- e( b; l, s# o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a: q/ \& K' x2 D( x' B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②,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6 v8 |) t) @7 t# `
! k* v1 L' V% J注释:0 ?( V/ y0 H: `K
①企,踮起脚跟。②泮(pàn)分解,泮通“判”。2 w% [# Z3 H- E4 _( V9 d

; _% J$ D+ u9 j% I1 ^释文:) C( f' s( I9 R8 j5 Y
" t( W; h3 `% c; K2 ?. f' @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水滴石穿,攻克坚强者也没有能超过水的物质,这是因为水能始终如一,从不改变的原因。弱战胜坚强和柔能胜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也没有能以其理行事的。; g+ A6 Q: K+ r. j! |

& a% s3 G9 `2 Q7 G7 ~+ G/ {踮起脚跟就不能久立,跨大步反而不利于行进。天下的难事也必然要从容易的开始作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由一系列小事成就的。事物在安定时则易于把握局面;在没有征兆时易于谋划;在刚露出苗头时易于左右;事物在影响小的时候易于消散。因此,要善于在没有发生之前做好安排,在未出现动乱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合抱粗的树木,是从毫未小苗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土累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因此,想做难事要从容易的下手做起,想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以大事为己任,从不好高骛远,因而最终才能取得巨大成就。而一般民众做事,常常快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坚持不懈,就不会有干不成的事,只有自然大道,才能既善于开始又善于取得成功。
       
回复 引用

TOP
       
张无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张无屮 当前离线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7-5-21

个人空间 查看详细资料

步入道堂

Rank: 2Rank: 2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21
最后登录
    2010-3-1

资深学者积极会员最佳原创
       
8楼
发表于 2007-9-2 21:06 | 只看该作者
7:如何理解“ 动善时”,散见下面各章:4 }( j. r+ Z" [, ~" W! w# g# @M
# U7 e: e% U" S4 s) }5 ]
第二章 / Z9 f) q/ o/ H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g4 |. m- M6 X2 u( i: {5 o( M6 k/ t1 dK* Y; f8 ^" t' A6 w4 p* J+ T
第二十二章
, G! B. h, p8 G( v% t/ @; o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Z2 a+ p" s8 c6 t/ m% k1 T) N) r
; l$ E8 Q5 F8 q5 _4 R第二十四章 ) n% y9 m) ~% G" A+ v, D2 C" |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t! b6 ^& l0 G' S' p& ^* B) L

# B0 T: e5 r* b# f( b第三十章, z; u8 _% g+ i2 B+ e. Z: s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q) _: X: b' s- M+ W+ q`0 ]# d% A0 D1 x\
第三十一章 " {; x. G" c: P3 ~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q* W% v, {! J3 X
5 h6 I/ H7 ]) ^8 ^+ V0 L第三十二章
! Q( G' Q: Q5 fc' g$ f6 g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 n3 @& ^) p{, c& l) h! J9 j' V* d
第六十章
1 L; S6 m; H2 ?+ E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v6 I6 E* i: R9 h3 K5 p- u: V2 d6 Z# y7 e" o4 Q
第六十一章 ( T! w: e% N) q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 n4 h+ R3 l: Z1 [4 L----------------------------------------
. S1 Q9 G9 k! u1 ~3 q9 G我的理解是:〈七〉动 善 时6 ]6 q; l1 f5 c' V4 Y, w
, |5 ^/ ^5 X$ f& g2 X9 r! l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①。果而勿矜②,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9 [4 U9 }7 E. q9 u" @% C* p' H
3 g% p1 L7 Z; h7 ~8 g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⑤。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dE( L. S5 i3 a! Z6 X; X5 K- _% f& S2 CT( p0 L( F, X
以道莅天下⑥,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T1 W! I. \8 s% s
7 W3 i+ N2 f3 Q; [0 N
注释:
+ D6 l; K, J6 A6 |: N" |+ A
+ z( uu$ k, @8 Q- f$ U. ^" U①果,结果,达到目的。②矜,自满,自大。③伐,夸耀。④馀食,剩饭,赘行,通“赘形”,即长出的瘤子。⑤左、右,古人认为阳道居左,主生;阴道居右,主杀。所以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之说。⑥莅(lì),临近。* C, I9 o: x% @7 C
6 \5 @' }& N) W8 S
释文:6 e' U; _- X9 K. Q& l
9 H8 O, }0 Y6 H; \* D) a}f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正确的时机,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势得其反。如果天下都知道一件事物是美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落入俗套,有故意做秀的嫌疑也就不美了;天下都认为是一种善行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让人质疑你的诚意,背上钴名钓誉的嫌疑,也就不善了。善只要产生作用达到效果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达到什么标准。因此,既使有些成果也不能自满,不能自我夸耀,更不能以此骄人。效果是自然产生的,是善行必然有的反应,而不是应追求的成绩,更不应以见一定效果为标准。因为,隐蔽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那些自我表现的人会蒙蔽自己的眼睛;自以为是的会看不清是非的标准;自我夸耀者会抵消他的功绩;自满的人不会再有长进。所以,只有不注重自我表现的人,才会兼视而明;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是非;不自我夸耀才会获得功绩;不自满者才能不断进步;那种错误行为以道的观点来衡量的话,就象剩饭赘瘤一样,引起众人的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C7 P# o$ [, D, Y

3 U' ^- P$ o% h: b1 F治理天下,要以道的规律来辅佐管理者,而不要使用武力来强行夺取。因为用武力虽然表面见效,但带来的后患无穷:军队驻扎的地方,民众四散,土地荒芜,荆棘丛生;战事过后,就会有灾荒发生。因此,用兵要慎之又慎。君子居住以左为贵,而用兵则贵右,因为兵凶战危主杀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主生之器。要在没有其它办法之时才被迫使用,要在天下皆曰可杀之时再动用武力。并且淡然处之,不以取得胜利为美事。如果认为是好事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喜欢杀戮的人。而杀戮成性的残暴之人,是不能使民心归附而得志于天下的。因此,吉事以左为贵,凶事则以右为主。所以,偏将军居左侧,上将军居右列,这是说要按照办丧事的心态来看待打仗;杀人众多,更要以哀痛的心情去吊祭;打了胜仗之后,要以丧礼的规矩来安置后事。( b- O: y! ?3 e, v
: p8 L% L/ ^9 Z# r2 [
总的一句话,使用军队是不祥的器物,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b) ~7 H) j$ h/ g

# T1 }2 L7 L' f3 n5 E& d" C+ r如果以道来化育天下,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就不能兴风作浪。并不是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也不起作用,盎惑不了人心,构不成危害;不仅这种能力不起作用,就是圣人也不能轻易使民心动摇造成动荡。这两者都不会构成危害,是因为民心所向的缘故。以道的规律来化育天下,就象川谷必归于江海一样。大国的自我定位,也以居于下流为贵。这是天下的归附交汇之地,相当于天下的雌性位置,牝总是以娴静来战胜牡,以静为有利位置,所以,大国宜居谦下的位置。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使小国信服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自己。因此,或是通过谦下而使人依附,或是通过谦下使人接纳,这样,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支配小国,小国也不过分依靠大国,两者都能满足各自要求,大国要首先采取谦下的位置,则效果会更加可靠。
       
回复 引用

TOP
       
张无屮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张无屮 当前离线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7-5-21

个人空间 查看详细资料

步入道堂

Rank: 2Rank: 2

UID
    10173
帖子
    220
精华
    0
积分
    23
威望
    1 点
金钱
    524 两
阅读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21
最后登录
    2010-3-1

资深学者积极会员最佳原创
       
9楼
发表于 2007-9-2 21:09 | 只看该作者
总 结   水 之 善,散见以下各章:+ o8 R6 j" G# b
7 n; _! y- H7 `% `' R" v
第十五章 + u/ [/ n8 L% R+ t5 l# y3 e0 F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0 B8 x1 t6 e, ?# k( Q7 L6 [& L# k
第二十二章 " r, X- v7 k& k- _$ k.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x0 b# g& `6 @& h. b
----------------------------------------5 m; d$ I( J3 t$ O! D
我的理解是:总 结   水 之 善" y1 L) o7 }2 L/ @b8 _5 c7 l
- Q8 I: U* r, p, k3 Z8 i
4 v) o; ~$ B1 o: N* V5 r. u/ t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⑤,多则惑⑥。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8 V# l3 _+ ]4 p/ D( o& G

( }4 l1 ~! M7 H( @- b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⑦。T1 l. f8 z5 h( o9 G; ~8 Q
w' c|7 N+ q$ W
注释::
# O3 Y. u3 b" w1 _
; r, E- H2 }0 j) d/ m* g) ^①曲,委曲。全,保全。②枉,弯曲③洼,低洼。④敝,破旧。⑤得,有益处。⑥惑,迷惑,反作用。⑦不盈,不求完满。
! ~; F- s6 A# Q* U
4 r- x) W# H; o释文:2 z3 Z' \- O' S4 o: V8 x7 ^

0 z1 Q! W! F6 N1 _% R水能屈己从人,甘为万物服务,因而能有全功;随时就势,能折能弯,从而绕山穿谷而直归大海;在低洼的地方才会聚积充盈;覆盖大地,冲走旧的才会给新生者创造空间;适可而止则可使万物受益;过多会泛滥成灾而使万物受到困惑。就因为从不争功,所以天下万物没有能与水竞争的,古人讲的“曲则全”这句话,绝不是一句空话,真是高度概括水之善的良言呀!
# e& [7 X: p, S1 b2 \6 T
; {4 [1 n: E1 i( A5 O能够以水之道自保的人,最关键是不追求完满,只有这样才会推陈出新,不断受益。% h8 V4 C( `! w, I3 z2 e_; L
+ _" RL7 |' t% Z( H9 U/ X! e

3 a0 Z# Z1 D& d) v) [6 j% J1 S! W6 I6 g& k
-------------------
/ a8 cl9 v# ZE; q& A3 r6 l2 V1 r- J8 q
到此,第一关 完。! F( J5 X: {+ I5 p$ L% |
第一关,之所以简单,是因为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作为标题,而文章中说"水"的特点,又很容易区分开来.
( @! w# b* ~/ k, ]- N: _+ C2 L也请大家参考一下,多提意见.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1 14:28

怎么样可以在复制的时候把文字间的乱码去掉?

newer 发表于 2010-3-13 20:34

看的欧晕晕的,还以为lz是用啥数理化的概念来注解道德经哪,小佩服一下,后来才知道咋回事,汗。
那个人写的观点啥的欧也看过,感觉他是带人进沟。只是个人观点哈,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4 16:19

本帖最后由 orionsnow 于 2010-3-14 16:27 编辑

看的欧晕晕的,还以为lz是用啥数理化的概念来注解道德经哪,小佩服一下,后来才知道咋回事,汗。
那个人写 ...
newer 发表于 2010-3-13 20:3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人写的东西你还有后续? 在那里能不能给个链接

我觉得不管他的内容怎么样,思路还是不错的。

我刚开始看老子,第一篇以前是听高中语文老师讲的,觉得很懂。

但是现在经历的多了,就反而觉得看不懂。

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各家的解释五花八门,让人觉得云里雾里的。这个人的解释就啊好一些。

其实也不是解释的多高明,他只是把老子的文章按照他自己的理解调整了一下顺序。

我按照他调换的顺序去看原文,觉得容易理解一些了。 然后还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再看看解释,就基本上明白了,感觉总比上来就卡住强。 这样觉得能够看了,有了兴趣,就一点点的看。

这个文章的水平可以类比小学加减法,不过难度是正适合我这种入门者。


道德经的顺序说不混乱或者混乱,都是有道理的。 混乱是相对的。

据说以前是零散的很多篇,后来被大儒归类整理,和道有关系的做了下篇,和德有关系的做了上篇, 所以又叫德道经。

然后又调整了一次,道篇的放在前边,德的后边

和现在严密的数学很类似,上来第一篇就是总纲, 然后是定义,然后推演出去,构成一个完美的体系。

但是这个系统有个缺点,就是对于缺乏基础的人来说很难入门。就好像如果学物理上来把相对论作为宇宙的基础开始讲,估计很多人都要跑了。


即使现在的高中教学,牛顿三定律也只是第二篇,上来应该讲具体例子,什么样的东西是物质 什么叫运动等等。

所以这个人调整了老子的阅读顺序,恰恰就把研究生读的老子,变成了小学生读的老子。

newer 发表于 2010-3-16 23:38

本帖最后由 newer 于 2010-3-16 23:46 编辑

是这样阿。那欧就不便多说啦。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能说明他讲解的方式适合你。据说于丹的讲解也是通俗易懂,多听几种,也许就多一点感觉。在人龙论坛上看到过他写的东西,的确是挺能写的,也引起些讨论。
老子个人觉得要看怎么读了,不管知识深浅,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理解,经历不同,角度不同,眼光不同。能读复杂了,也能读简单了。能从复杂归于简单又是另外一条路。欧觉得这才是道德经的魅力。5千字而已,包含的内容可是穷之不尽,而且是老少皆宜。

欧也就是看看道德经,没研究过它的结构。学理工的是有条理,顺序分明。额咋就没长个理工脑子呢。sign.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7 00:26

道德经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光断句子就成问题。只能看别人断好的。

比如那个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就有两种断法。 然后意思就有很大差别。


刚才去查了一下于丹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62197.html

解的第一篇,我还是没有看懂,不过我觉得好像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她原创的。

然后去看她的第八篇,同样也是看不懂。

我怎么感觉她是个炼丹的,通篇都是什么肾啊汞啊。 说实话,这些上档次的给我看,都和张飞穿针差不多。

我觉得道德经可以类比红楼梦,缺了一块以后,就引起很多猜测。 然后猜来猜去,推来演去。把所有的可能都讨论进去了。其实作者开始也许就没有想那么多。现在黑洞理论也是走到这个怪圈里头去了。

不管怎么样,对于我来说,我喜欢最简单的。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7 00:42

我去你说的那个人龙论坛看了看, 第一篇找到一个能看懂的。
吕祖是不是指吕洞宾。
他说的这个,我有我的歪道理,我把大爆炸理论往上边一套就懂了。

到后边什么修炼飞升又看不懂了。 其实我就是看懂了我懂的,我不懂得我还是看不懂。

总而言之,我觉得道德经应该和飞升无关,就把他当成个人品行修养,治家治国的指导来看。

本来老子和道教就是两码事,道家解释的道德经都不适合我看。 所以估计市面上流行的,我就没有几个能看懂的了。


http://bbs.renlong.com.cn/redirect.php?tid=211061&goto=lastpost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
见性了命是人生头等大事,读吕祖解《道德经》对我们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见到《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样书,我是第一个读者,领会神仙的教诲,大家共勉。

《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经摘要:(全文较长)

道,阴阳未分谓之道。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

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

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

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

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newer 发表于 2010-3-17 12:22

道德经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光断句子就成问题。只能看别人断好的。

比如那个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7 00:2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哇,你看红楼梦? 那可是额的圣书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说它哩。

额觉得道德经不管怎么断,还是万变不离其踪的。因不是研究语言,文字考古学的,不需要去每字必抠,结构必抠,中学学语文时候那么干来着,搞得以后很长时间都有后遗症了。再说,老子写的时候恐怕没考虑到基础啊,结构啊啥的吧,都是后人拿着道德经翻来覆去折腾,道的一个中心精神是什么,就是简单。老子要知道后人拿他几千字搞出这么多花活来,非得庆幸自己早早骑驴西去,眼不见为净。
没时间了,later 继续。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7 12:28

哇,你看红楼梦? 那可是额的圣书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说它哩。

额觉得道德经不管怎么断,还 ...
newer 发表于 2010-3-17 12:2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毕竟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几百几千个庸才一起研究,吓死一个天才。

估计曹雪芹复活看到现在红学家这么那么指点江山,也会喷口血气死。

newer 发表于 2010-3-18 22:17

我去你说的那个人龙论坛看了看, 第一篇找到一个能看懂的。
吕祖是不是指吕洞宾。
他说的这个,我有我的 ...
orionsnow 发表于 2010-3-17 00:4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说的大爆炸是指往世界起源套吧? 这个理论一直让额觉得庭有意思,基于科学研究的理论解释,或者说假设。如果哪一天被证实了,不知道还能给信仰留下多少地盘。

道德经包含的关于人格修养,齐家治国方面的东西,还是围绕道来的。老子认为人的品性应符合道的品性,治理国家也遵循道的方式。应该说他这方面的学说从某种角度讲被很好的解读了,于是老子被认为是阴谋家的鼻祖,不仅有如何做人,还有如何治人,以及各种战略战术,于是道德经也被看作是兵法。

不同的人不同解读,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能理解又有用的东西。所以可以说它通俗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道德经》的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