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进入亿元大片时代 幕后运作大解密(组图) 南方都市报
http://i1.sinaimg.cn/ent/v/m/2010-05-22/U3461P28T3D2966164F326DT20100522074852.jpg中国电视剧的亿元大片时代
制片人杨晓明提出《三国》单集成本不能少于120万元后,第一批投资方纷纷撤资;张纪中预算《西游记》单集成本大约200万时,一个重要的主投方立马被吓走;《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提出全剧投资1.18亿(相当于每集236万)时,头疼的是制片人李小婉——投资方只给5000万,她自己要去找约7000万的赞助。
最终,新四大名著电视版《三国》、《西游记》、《红楼梦》、《水浒》的投资额分别是1.5亿、1.3亿、1.18亿和超过1亿,成为内地电视史上首批投资过亿的大剧。这些高额的数字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艰险,以及孤注一掷的重压。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先行启动并已见眉目的《三国》、《红楼梦》和《西游记》的制片人、投资方、导演及购片方,讲述中国首轮亿元大剧的诞生过程,以期记录这一内地电视史的重要发展节点。
《三国》:始于理想的豪赌http://i1.sinaimg.cn/ent/v/2010-05-22/U3461P28T3D2966172F326DT20100522082359.jpg
没有导演高希希和制片人杨晓明的坚持,大阵仗的新版《三国》,很可能就会马失前蹄
2009年播出的重头大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共四十集,总投资不过3700万,已属当年的巨制。张纪中的古装戏,一直是业内投资最大、卖片最贵的剧,2006年41集的《神雕侠侣》成本3000多万,2008年50集的《鹿鼎记》投资4000万。
此前有业内人士算过,单集成本超过80万的电视剧,只靠国内市场很难盈利。而这轮四大名著的翻拍,已经给出精确预算的《三国》、《红楼梦》和《西游记》,单集成本却都在160万左右。
但内地电视剧进入大片时代,并没有经过精确的投资回报计算,也没有反复的市场调查。《三国》是制片人杨晓明“脑袋一热”的产物,《西游记》则负载着马中骏对女儿的承诺,《红楼梦》是李少红的命题作文……资本永远渴望更高利润的市场法则,在中国首批亿元大剧的诞生过程中,并不适用。
《三国》从筹备到播出,历时7年,其间经历撤资、反复换导演、资金不到位等种种挫折,几次命悬一线,几近流产。《红楼梦》和《西游记》也面临过相似的境遇,四处筹钱、举步维艰吓走投资方……这些项目上,凝聚的更多是个人和团队的理想。就投资和市场回报而言,它们都是轰轰烈烈的豪赌。
别看《三国》现在风光无限:内地一集267万的售价,海内外卖片收入有望超过3.4亿,首播收视率创卫视新高……三年前,在总制片人杨晓明的心中,《三国》还是个以不赔钱为目标的项目,只能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信念支撑,硬着头皮做下来。
导演高希希:16年来最难熬的时刻
那时高希希刚进组,面临的状况是:剧组负债1000万。
“请再给赊三五天。”这是高希希一度说得最多的话。当时剧组账上一分钱也没有,距离下批资金到位还有半个月,这位驰骋业界16年的老导演,体会了职业生涯中最难挨的艰辛。彼时,近千人的吃饭问题压倒了一切,盒饭欠账将近60万,高希希不得不每天跟食堂磨破嘴皮子。终于赊不下去的时候,高希希拿出自己银行卡里仅有的20万垫上。再撑不下去的时候,他把主意打到了道具身上———《三国》剧组做工精美的屏风,别的剧组不舍得花钱做,想借去用用。虽然道具师舍不得,但导演还是把它们借了出去,靠收来的钱勉强维持。
高希希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剧组那时命悬一线,信念稍不坚定,《三国》便没有今天。
歇不下、停不下、放松不下,这是高希希在《三国》剧组的最大体会。一天不拍戏,剧组空转也要消耗30万,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在和钱争分夺秒。跟高希希合作了9部戏的“高家班”御用演员于和伟(刘备扮演者),这样描述高希希的状态:“高导一直是个举重若轻的导演,原来他看完剧本后会很快进入到挥洒的状态,但这个戏,我觉得将近过半时他才真正挥洒起来。”陈好(貂蝉扮演者)则说,演员拍戏是阶段性的,但高导在《三国》里度过了春夏秋冬:“他过年都没回家,在片场跟大家一起过。他年初三就开始打吊瓶,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最逗的是有一场戏没人来演,导演把夫人都用上了。”陈好说的是曹操夫人这个角色,由于戏份太少,大过年的没演员愿意到横店去,高希希只能让自己的太太白玉救急。
高希希说,这一切,是为了圆自己的《三国》梦。中学时,父亲允许他看的杂书只有《三国演义》,因为怕其他的书高希希“把握不好”。所以,能把《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是高希希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且,他“认为一个导演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样的经历;一旦有了,它一定就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这样扛过来我觉得人生都会有意义点,要不太平淡了会觉得难受。”
制片人杨晓明:长达7年的阵痛
高希希的压力和困难始于2007年,而制片人杨晓明,却已经历了《三国》长达7年的阵痛。
最初,他兴起做新版电视剧《三国》的念头,是在2003年。在一次和香港同行的闲谈中,对方提到香港的投资人觉得内地电视剧格局太小,如果有机会做个大片,题材和剧本合适的话,他们愿意投资。这撩起了杨晓明的兴致,他的直觉告诉他,做电视剧大片,最好的题材就是四大名著;而就他的个人爱好而言,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那时,他完全没有想到,《三国》的启动,会成为翻拍四大名著的肇始。
可当他开始真正运作这个项目时,第一步就踏了个空:号称要投资的香港投资方,全部不见踪影,一个也没留下。
杨晓明当时提出,单集投入没有120万,这个项目根本无法启动———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做出来的《三国》会被中国人骂一辈子。而2007 年内地电视剧市场的形势是:国内最贵卖到90万一集,海外顶多卖到20万一集,每集加起来最多回收110万———单集投入120万,是件注定要亏本的事。没有利润的吸引,之前许诺的投资全部撤走。
杨晓明开始四处找钱。他唯一能用来说服投资方的理由,是寄希望于未来。“我提出中国电视剧的天棚经济:之前它是封顶的,《三国》要做成一个里程碑,挑天花板的作品。你东西做好了,品质上挑高了天花板,市场空间自然也会大。”但当时,这只是一个理论,虽然陆续有一些资金进来,但并不稳定。
2005年,《三国》剧本已经写好,著名导演陈家林确定执导,并开始选角。结果一部分资金迟迟到不了位,陈导觉得拖不起,辞去导演工作,推荐了阎建钢导演接手。2007年10月,阎建钢再次公开辞去总导演的职务,原因是“和个别投资方难以在操作层面上达成一致”,跟随阎建钢进入的投资也和他一起退出。
回忆起那个最挫折的时刻,杨晓明表示,阎建钢是因为“艺术理念不和”而退出。口快的高希希则揭示了真相的一角:“你看陈老爷子他要8000万,制片方说只有7200万,你拍得了就拍,拍不了别拍。那就不拍了,遇到这种事你没办法。到阎建钢的时候,一开始只有4000万,他打算把它拍成卡通路线……”
筹不到钱,坚持走“里程碑”路线的杨晓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运作《三国》的能力。“当时头一热就说要做《三国》,其实也没想过自己跟《三国》是不是匹配,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只是空有理想。那时对自己有过很多怀疑、不自信。”但杨晓明从没想过退出,他用《三国》中“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理念鼓励自己:“关羽是英雄、是神、是帝,结果关羽最后是个失败者。大家为什么拜关羽,是因为他那种精神,就是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精神,支撑着我。”
投资方:对回收成本都没信心
高希希是《三国》项目的那根救命稻草。
这根救命稻草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在高希希进入剧组前,已经确认出演曹操的陈建斌,给他看了剧本。高希希眼睛一亮,主动打电话给杨晓明,毛遂自荐。杨晓明告诉他剧组欠债1000万,高希希没有退缩,并仍“理想化”地提出:总投资不能少于 8000万(当时他们没想到要做90集,计划是做六七十集),要做就做精品。这和杨晓明的理念不谋而合。当时,高希希甚至做好自己四处去拉钱的准备。但他的入组,却真正把《三国》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高希希的东家小马奔腾跟随导演入资,成为该剧最大的投资方;安徽卫视等主要投资方,也是在导演确定高希希之后签约投资的。投资2000万的安徽卫视表示,资方信任高希希,“他是票房的保证。他的几个戏,安徽都买了,播得都很好”。
品质的保障并不等于市场的保证。当时所有的投资方,对回收成本都不太有信心。杨晓明说,这就是一场老同学、老朋友之间的理想主义狂欢———小马奔腾的老总是他的老同学,很多投资方都是合作多年互相信任的朋友。大家都想触碰一下内地电视剧市场的天花板,看看能否趟出一条新路。
当时安徽卫视负责投资这个项目的李朝阳表示,对于《三国》,资方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赔本还赚吆喝呢”。安徽卫视在2006年开始关注这个项目,2008年正式签约投资。他们认为,大片冒一定风险很正常。“我们对《三国》这个项目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三国》大部分是安徽题材,赤壁大战是安徽人打安徽人,《三国》里很多人是安徽人,这个剧是宣传安徽历史文化的好机会。再说宣传好了,即使当时赔以后未必赔。”
投资2000万到一部电视剧中,对当时的安徽卫视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李朝阳顶着极大压力,以个人名义向台里打了借条。如今,因为《三国》收视广告双丰收,李朝阳备受台里称赞。但从投资角度而言,安徽卫视并没赚到什么钱,“我们急着一次性回本,因为钱是借的嘛,所以以后也分不到什么”。
在海外卖片过程中,《三国》也不是一味“向钱看”。它在海外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宣传,连续三年参加戛纳、香港电视节,在戛纳买了个巨大的广告位,派专门的团队到北美推销。杨晓明称,《三国》是第一个自己花钱做广告的电视剧,国内外的宣传费用占总投资的10%。它的海外销售有个基本原则:卖多少钱先不管,一定要在主流频道播出。“这是中国文化、中国电视剧走的很重要的一步。很多国家没有买过中国的电视剧,也没见过中国电视产业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意义,远比收多少钱重要。”杨晓明继而透露,内地电视剧一般的海外销售地区只在港台和日韩,而这次欧洲有购买意向的国家已有四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有电视台对《三国》有兴趣。“卖片给他们很便宜,大概一千多美金一集。美国目前还在商谈,电视台要求我们把它剪成十部。现在我的销售团队在法国。”
大剧的钱花在哪之《三国》
壹
宫殿:超支的重点
《三国》的成本原本预计是8000万左右,结果用了1.5亿,拍摄过程中几次追加投资。有哪些钱是之前没有估算到的呢?高希希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拍戏用的是横店的秦皇宫,我要进行改造,原计划里头应该几十万就够了。但拍的时候,我想把皇宫的感觉加大,于是就要把秦皇宫整个重新盖下来,光改造费就花了四百多万。在这里,我只拍了六天半的戏。相应地,秦皇宫的广场也要改造,改完了还得给人家复原回去。”
大场景的拍摄,除了场地改造的费用,每天拍摄用的灯也很费钱。高希希透露,宫殿里一天打的灯,费用就要20来万。高希希和杨晓明都坚持,《三国》的成败在于细节,所以在这方面,他们尽力求精。比如横店秦王宫里的柱子,原来上面的纹路都是贴上去的,太规整,高希希要求重新做,从湖北请手工绘制品的师傅专门来绘。这些细节上的花费,拍摄前高希希自己都很难想象。
贰
马匹:英雄要配骏马
《三国》里的马都高大威猛,是专门从新西兰引进的。为什么不用国产马?高希希说主要是体态,新西兰马高大漂亮,而国产马“长得都跟驴似的”。新西兰马每匹价值30万左右,而一匹国产马也就2万。出演赵子龙的聂远最开始想演吕布,被高希希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吕布是个马上英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聂远的身材和马的体型配合得不好,为了人马协调,高希希最后选择了一米八几的何润东。
叁
战争:钱花得稀里哗啦
高希希说,《三国》中三大战役的“钱花得稀里哗啦的”。至今,导演和制片人都没能精确统计出,每场战役究竟花了多少钱。但就整体规模而言,“一场战役一天大概有一千人左右,我要拍将近两个多月。”高希希说,除了大型战役,《三国》中还有70多场中型战役。“我们光二十多万一辆的战车,都做了好几辆。”他表示,冷兵器战争最大的特色,一是兵团作战,二是马战:“吴宇森的《赤壁》觉得拍马太麻烦,所以全部改成步战了,步战就简单得多了。我改成马战,展现马匹如何在人群里打仗,这种东西特别难弄,耗时又耗钱。”拍这些戏,火药就用掉 1000多万。电脑合成的镜头有4个小时,“用于一些城池的建设,我们不能无限地延长城池。还有拍水淹军队的戏,我们只用了一部分水,其他的水我们用电脑合成。”这一块的费用,每秒钟打了折也要900多块,又是1000多万。
亿元大剧的市场前景:
高投入有高回报,电视台买片不差钱
《三国》、《红楼梦》、《西游记》、《水浒》,安徽卫视全买了。安徽卫视节目推广部经理俞湘华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表示:“安徽台以电视剧为特色,不买四大名著怎么能算播电视剧的大台?实际上,领先的卫视愿意大成本购买精品,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优质剧资源永远稀缺,一年到头看不到几个好剧。”《三国》首轮播出的另一个主要平台是江苏卫视,其购片部负责人接受南都记者访问时也表示:“这是内地电视剧史上投资最大的剧目,而且是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剧目,江苏卫视作为全国卫视优秀的电视剧平台,不能错过这样的剧目。”
卫视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借助大剧的影响力打响品牌。购片方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只要项目知名度大,有影响力,能提升品牌价值,钱不是大问题。江苏卫视的“《三国》的广告没有按单片卖,是按整个剧场卖的,2010年已经卖给了娃哈哈,所以没有单片考量收益的数据。不过影响力这么大的作品,除了收入,更能为平台带来巨大的影响力提升。”
如今,《三国》播出已过三分之一,首轮播出的四大卫视正是最高兴的时候。开播20多天以来,江苏、安徽、天津三家卫视稳居全国黄金时段收视率的前三名;重庆卫视因自身收视格局较小,排名第六,而以往它在黄金档的收视排名,都在15名开外。用《三国》来博影响力,更是容易,几乎任何与《三国》挂钩的问题,都能成为头条新闻。几大卫视的名称反复见诸报端,播出策略、专家评论,网友拍砖、新人物出场、拍摄中的动物保护问题、对原著的稍许改动……这些都能成为网络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三国》收视情况,也给其他卫视的黄金段造成了莫大压力。目前,其他卫视采取了两种策略:一种是低调地等《三国》播完再安排重点内容,另外一种是抗衡。陈道明、王志文主演的《手机》,也是四家卫视联合首播,迎着《三国》而上。这部单集卖片号称超过160万的电视剧,最终输得惨烈,参与播出的北京、东方、浙江、深圳卫视,同时段收视排名均掉出前四。
《三国》令电视台花得多,赚得更多。安徽卫视付出3000多万的购片费,但收获了超过一个亿的广告。电视广告在固定平台固定时间的价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遇到《三国》这样的大剧,每一秒会卖得更贵,广告商也愿意出更高的价钱。俞湘华表示,购片价和广告价的同步提高,对有实力的卫视而言,是一个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卫视平台分化很厉害,领先的卫视广告收入年年增长,突破10亿20亿;钱越来越多,控制的节目资源就越来越好,收视率逐步升高,广告创收也更好。而有些卫视,一年广告额不满5个亿,整体亏损,要靠地面频道贴补,这样他们拿不到好资源,收视率差,广告不增长或负增长。”安徽卫视目前买剧的经费是一年3个多亿,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因为其广告收入在每年20%-30%的范围内增长,所以购剧款也每年相应上调30%。俞湘华称,不排除未来花5000万买一部大剧的可能,“如果一个剧5000万,能带来1.5亿的广告收入,那也很有可能。我们付出的都能回收,所以并不吝于付出,只要项目好,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不过,俞湘华也指出,目前市场每年消化一两部投资过亿的大剧,应该没有问题,但剩下的90%,仍然会是快消品———就是便宜但有话题的剧。江苏和安徽卫视都表示,多台联合购买大剧的情况会持续几年,一个台独播亿元大剧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是片方未必愿意这么干,其次电视台也正在向自制剧方向努力, “毕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有亿元可以做自己的自制剧”。
《西游记》:从制片人对女儿的承诺开始http://i2.sinaimg.cn/ent/v/2010-05-22/U3461P28T3D2966176F326DT20100522083108.jpg
《西游记》
5年前,慈文东方的董事长马中骏7岁的女儿,很不满意地嘟着嘴对他说:“爸爸,你能不能拍一些我们小朋友喜欢的戏啊?”此前,马中骏迷恋武侠剧,和张纪中合作了《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金庸剧;他们的理想,是做中国风格的武侠。然而,他做的所有电视剧,女儿都不爱看,这指责让他当场流泪。“当时我挺惭愧的,做爹的居然不能拍一个小孩喜欢的戏。”于是马中骏先行启动了动画片《西游记》的制作,因为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5年后女儿已经12岁,才终于看上这部动画片。“我把前20几集寄给她看了,她很高兴,说爸你还挺讲信用!”
制片人马中骏:不赔就成
在制作动画版《西游记》的过程中,马中骏正面临自己的瓶颈。“当我们把《天龙八部》、《神雕侠侣》这类武侠拍完了之后,我跟胡子(张纪中)说你已经没有创新了,我们已经想不出更好的招来了,再拍就是重复劳动。所以后来拍《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的时候,我就没参加了。我一直迷恋动作、功夫剧,后来我就想,能不能在神话剧上有突破?于是生出了做电视版《西游记》的念头。”
马中骏把这个想法跟张纪中一说,他很感兴趣———因为老版的《水浒》、《三国》张纪中都参与过,《西游记》对他而言是全新的。
最初新版《西游记》的投资预算是100万一集,张纪中琢磨了一下,提出片子质量要有保障,至少要200万一集。这翻了倍的价钱,是中国电视剧从未触碰过的高度。这个价钱,也彻底把投资方给惊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想都不想就撤回了投资,只有马中骏坚持要投《西游记》,代价是“无论花多少钱”。
当时张纪中的电视剧,已经是内地投资最多、卖片最贵的,海外市场也开拓得最好。但乐观估计,2007年内地市场能卖到100万一集,海外市场能买到5、6万美金一集,加起来一集最多能卖到140万,还有60万的亏空。
马中骏近乎执拗地想要做成这个项目,他的底线是:不赔就成,哪怕资金回收要超过5年。在项目启动之前,他和张纪中已经开始启动剧本和造型设计的工作,结果紧赶慢赶,新版《西游记》仍然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从回报来说,大家都会觉得不值当,风险那么大,回报那么慢。其实影视的好处和刺激,不是完全能用金钱衡量的。如果是本着赚钱来做,不应该投资电视,应该炒房子。就投资回报率来说,这个是最不靠谱的。电视人首先一定是有兴趣,才会做的。”马中骏表示,《西游记》让他有可能超越过去的刺激感,有想象力无限扩张的刺激感。他之所以能坚持,也是寄希望于未来———即使最初卖片不赚钱,但这种经典大剧,五年、十年后电视台还是会播,钱还是能回来。
导演张纪中:为筹钱开机了好几次
好在2008年的时候,广电总局给了《西游记》极大的支持,总局领导和马中骏、张纪中召集全国各地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在福建武夷山开会。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在会上说,“他们已经做了三年半,特别不容易,所以希望各台有可能的话,尽量支持他们。”广电总局的大力推介和支持,确实让一些电视台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也参与了投资的南方台。
但是,《西游记》毕竟投资过大,最后张纪中还是自己出去找了1000多万赞助。他找钱的途径,就是用剧组帮别人做宣传,所以,《西游记》在不同的地方开机了好几次。张纪中说,为了多筹点钱拍戏,他不在乎被摆到台前作宣传。浙江舟山的桃花岛,资助了张纪中的好几个剧,因为他的剧能为当地旅游带来很强的拉动作用。2002年,张纪中去桃花岛拍《射雕英雄传》时,每年只有2000多人上岛旅行,2009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106万。张纪中在哪里拍片,哪里的旅游人数就会增长20%-30%。他颇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有媒体给他颁发了“旅游发展特别贡献奖”。
《西游记》目前也进入了卖片阶段。马中骏透露,现在《西游记》的首轮卖片大概可以卖到120万一集,二轮卖片和海外卖片尚未启动。对于海外卖片,张纪中认为,中国电视剧即使进入大片时代,海外市场的推广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在《西游记》项目启动之前,张纪中就往返了几次美国,通过演讲、交流等宣传方式,企图在前期找到一些海外合作者,结果一无所获。张纪中认为,中国电视剧和美国电视剧根本“接口不合”:“美国的电视业太发达了,基本上都是侵略型的,只往外卖。美剧质量非常好,它不会来买你这种非英语片,配字幕他们不习惯,都改成英文配音你又太耗力气。而且美剧大体都是季播的,你跟他的接口不一样。”马中骏最后告诉南都记者,《西游记》赚钱的空间,对投资方来说不会太大,因为“投资实在太高了”。
大剧的钱花在哪之《西游记》
壹
电脑动画:占总投资四分之一
《西游记》动画特技制作,耗时一年多。张纪中告诉南都记者,几乎全片都要通过动画制作。“每个镜头都要调色,很多天空拍的时候不是很理想,还有你要做妖怪来了,那云的形态就要变。再比如白龙马蹦来跳去,拍的时候必须有人控制它,那最后要把马上的这个人去掉;去掉这个人之后,还要补回这块空缺。这些东西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张纪中表示,最初请来了两个好莱坞工作人员做特效,但“他们工作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受不了我们这种速度和强度”。所以特效组只能自己摸索着来,虽然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但离张纪中的理想还差很远:“因为钱太少,你不是《阿凡达》,能请最好的人来做。我们这个都是摸索着来,有些人还是第一次做,还要先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贰
化妆造型:成本是以前的10倍
以往张纪中做一部戏,造型方面的费用大概是40万,而《西游记》至少用去了400万,是目前内地电视剧中造型上花钱最多的。该剧所用造型材料全部进口,还专门请了一位国外化妆学院的老师,指导剧组人员如何使用这些材料。
叁
其他:宫殿和妖精洞很耗钱
张纪中表示,搭景动辄就几百万、上千万,这其中还有很多别人赞助的摄影棚,“以前一个戏也就100万左右用来搭景”。最耗钱的景,是各类宫殿和妖精的洞穴。为了更好的效果,剧组还用了很多航拍镜头,“专门请了航拍队带着飞机出去飞,新疆、甘肃、内蒙跑了很多,光新疆就跑了十五个地方。”《西游记》是个在路上的戏,转场、旅途的费用都很高。
《红楼梦》:临危受命 艰难找钱http://i3.sinaimg.cn/ent/v/2010-05-22/U3461P28T3D2966177F326DT20100522083234.jpg
李少红
和之前提到的《三国》《西游记》相比,新版《红楼梦》实在是个特例。
李少红的荣信达公司,在《红楼梦》中的角色是承制方。片子拍出来之后的卖片分红,跟荣信达一点关系都没有。投资方给的资金只有5000万,用5000万不是不能拍出《红楼梦》,但一定会砸了李少红的招牌。
李少红在胡玫辞导后临危受命,很多人都在疑惑:她为什么要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接手《红楼梦》?这其中有李少红和总制片人韩三平的朋友关系,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总之,接下《红楼梦》的拍摄任务后,李少红和制片人李小婉(李少红多年的搭档,荣信达公司总经理)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钱。
李少红对该剧的预算是1.18亿。这意味着,李小婉要找到近7000万的赞助。
《红楼梦》启动初期,宣传的动静最大,挤牙膏似的一点点放造型照,颇有炒作嫌疑地抢夺着媒体曝光率。该剧的宣传负责人王俊表示,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当时必须要把《红楼梦》招牌打响,后面才能去找钱。
李小婉找钱的艰辛,外人很难体会。她曾因找不到钱,而站在剧组门口徘徊,不知道该怎样面对那一张张熟悉而充满期待的面孔。她曾破釜沉舟,随便搭一班飞机到一个城市,按照企业通讯录,逐个打电话给当地的商家———她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没有人相信,这个贸然打电话来的陌生人,真的是制作过《大明宫词》的李小婉;没有人相信,李小婉也会走到如此穷途末路的境地。她至今还在感叹:“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最困难的时候,《红楼梦》剧组5个月发不出薪水。跟随李少红、李小婉多年的工作人员甚至表示,实在不行,大家可以凑点私房钱;而李少红也不得不带着小演员们四处出席商业活动,赚钱维持剧组的运转。
随着《红楼梦》宣传声势的壮大,事情才有了转机。有商家愿意出几千万来赞助该剧,条件只是让“宝黛钗”给他们的品牌代言;也有商家愿意为剧组提供价值不菲的古董道具。这些商家,并非李少红、李小婉的朋友,都是在寻觅中偶遇的商人。“他们是对《红楼梦》感兴趣,确实想为《红楼梦》做点事。”王俊表示,《红楼梦》拒绝一切植入广告,这些赞助商能够得到的,其实真的不多。
大剧的钱花在哪之《红楼梦》
壹
景:最花钱的就是它
《红楼梦》光摄影棚就有10个,北影厂3个,怀柔影视基地7个。其中最大的是5000平方米的贾母前院,怡红院外景、内景也各搭了3000、 1500平方米的景。这些景所花的钱,是剧中耗资最大的地方。在《红楼梦》中,一共有90多个堂景,3000多个场景。为了展现这些景和景中人,拍摄出最细致的效果,《红楼梦》所用灯具拿长6.5米的大厢车来装,要装5车;而一般的电视剧组,只用1车灯。
贰
服装道具:细节处见金钱
《红楼梦》虽说不像《三国》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不像《西游记》从头到尾搞特技,但这个生活类的大戏,需要展现的是最精致奢华的生活细节,花在道具上的钱不可小觑。剧组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剧的服装订制了495套,其中宝玉有24套,黛玉15套,宝钗15套,贾母11套;贾母的衣服都是绣花的,每件的制作时间至少要15天。道具方面,全剧的扇子共有100把,手帕近百件,门帘近200件,每件制作成本1000元左右。灯笼加在一起有200多种,荷包差不多也有100种;托盘设计图有50种,屏风和被面设计图都有几十种。 一天打灯20万,啥灯呀?烧钱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