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尔冬升是赶大营后裔 爷爷曾是大营客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8-10 13:40内容提要:“大导演尔冬升,很可能就是尔家‘赶大营’后裔。”下辛口“赶大营”第四代后裔尔洪琪说。
天津北方网讯:“大导演尔冬升,很可能就是尔家‘赶大营’后裔。”下辛口“赶大营”第四代后裔尔洪琪说。
虽然尔氏的百年家谱已经在“文革”期间遗失,但是通过老人们的回忆与一本60年前的手抄本,在杨柳青的尔洪琪,和在新疆的尔启福和尔洪亮等的努力下,终于重新整理出一份电子的尔氏家谱。
根据家谱和可查证的资料记载,尔洪琪说,当年尔家“赶大营”占尔氏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大导演尔冬升虽然是生于香港九龙,但是他的父亲尔光(1914-1974),祖籍就是天津,很可能就是尔家“赶大营”后裔。
在三元村的尔家三百多年的老家谱上,确有尔冬升曾祖父尔德元的名字,但是因为后来断了联系,尔德元家的后代记载也很不齐全。
尔洪琪说,当今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蜡像大师尔宝瑞也是“赶大营”的后裔,祖辈们留在新疆的时间比较长。
“尔冬升的曾祖父应该去过,别看他比我大一辈,但是他曾祖父和我的祖父差不多岁数,他爷爷就是我的曾祖父辈的,叫做尔德元,从新疆回来之后,没有回到天津,去了香港、上海又去了美国。”
尔洪琪一直认为导演尔冬升也是尔家当年“赶大营”的后裔。为此,他还找了一些证据。
尔家,在“赶大营”的文献中记载不多,却从1876年的两人,发展成后来一支“赶大营”家族。
尔洪琪现居天津,而家族中的很多亲戚则在新疆。一段时间,《天津日报》成了架起两地亲人沟通的桥梁。
提起祖辈“赶大营”的往事,上了年纪的尔家老人纳凉闲坐时,总会感叹一句,“成千上万‘赶大营’留在新疆的后人,都是我们永远的亲人。”
“赶大营”带去灵丹妙药
在下辛口“赶大营”后裔的尔家,至今还保存着祖辈们当年“赶大营”带去的“尔业堂”的两个“尔草药”、“尔仙丹”的瓷药瓶,一把因氧化钝锈的手术刀和几册草药、针灸、脉络等中医药方。
这些祖传中医学大多已经年久失传,父辈们还能帮人简单的推拿行医,子孙们就真的不知所云了。
到了尔洪琪这一代,祖上留给他们的就剩下百分之一都不到的家传医书和秘方。尔洪琪说,父亲本来想让他接手这些东西,上一个中医大学。可是那时他有自己理想,考了公务员,等父亲和大伯们去世后,家里断了继承人,就没人再在看得懂这些祖传的中医秘方。
尔洪琪翻开一本小折页,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皮寒瘧疾,月石大枣去柱共捣,泻肝火,寒热往来……”
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字迹说,“别小看这些东西,这些祖传中药秘方可是在‘赶大营’中起了大作用。”
1876年,首批跟随左宗棠“赶大营”的三千货郎中,可查证的就有两位尔家人,而他们正是尔洪琪的大曾祖尔德成和尔德山。
他们将“尔业堂”带去新疆,本是为了在途中可以救己救人。却没想到到了新疆之后,发现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烈日当头,经常有人“中暑”晕倒在街头;冬日的夜晚则湿寒交迫很难熬过。而他们带去的膏药,能去热,并对风寒、疮痍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新疆当地很受欢迎。
第一批大营客发财还乡后,尔德成的儿子尔万名和其他尔氏兄弟都来到乌鲁木齐淘金。
这一条“大营路”,尔家一走就是几十年,从两个人走到了几百人,赚了钱又不断的从家里进药,再运到新疆买。
当年老的尔德成准备告老还乡时,当地的维族百姓自发为他送别,“尔先生、别走了。”这成了尔德成回乡后的许多年,还念念不忘的记忆。
阴差阳错全家迁移新疆
一张具有百年历史的黑白照片,下辛口的尔家人用小红布包裹起来——相片里的人物正是尔德成与他的几个儿女——照片经过几番周折,被远在新疆的尔家人寄到了他们手里。
尔德成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回乡的夙愿达成了,而儿子却最终没能回到家乡看一眼,68岁时,尔万名病逝在乌鲁木齐。
尔洪琪说,那时,尔德成在新疆打开了局面,再加上儿子尔万名前来助阵,新疆的生意更加得心应手,几年间父子俩就在南门大街建起了三间店铺,起名为“尔万名金货铺”,主要经营从苏联、天津购进的布匹、纺织品、日用百货和“尔业堂”的中药。
而尔万名也和他的父亲一样,上了年纪后,打算衣锦还乡。1941年,他托人捎来两千块大洋给自己家乡的亲人,让他们购房置地,以供回乡安享晚年。
没成想,在传信中却发生了变故,捎信人将这“回津”变成了“回疆”,而两千块大洋也没捎到家人手中。天津的尔家人以为是让他们母子过去,于是举家搬迁,尔万名妻子带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6人全部赴新疆投奔尔万名。
此去“大营路”长途跋涉,就算是大小伙子也会因劳累和水土不服而患病,更何况这一行还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
下辛口的尔家大哥伤感地说,尔万名一家是在1945年5月最后一次去新疆的,走时我还去送过他们,4岁的尔洪妹被抱在母亲怀里,圆圆地眼睛一眨一眨的,很可爱。
这个可爱的小孙女却没能熬过“赶大营”这一路。“听说走到兰州附近,高烧不退。”尔家祖传的“尔仙丹”也没能救活孩子的性命,只得眼睁睁的看着她断了呼吸。
孩子的突然离世,让母亲痛不欲绝,却又无奈挽回,只好用棉被裹住瘦小的身体代替棺材,把孩子的脑袋朝着杨柳青方向,埋在了高高的山坡上。(记者王静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