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调查:直击贺岁档翻拍潮 如何解救电影业故事荒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1月13日04:51新浪娱乐[ 微博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原班人马制造了电影版
《新少林寺》是近30年来该题目又一次走入大银幕
《将爱》源自12年前的同名连续剧
对话:新浪娱乐策划部 撰稿:阿蒙
电影业有个规律,每当市场大热,就会有一大批翻新的作品涌入。这个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和好莱坞都曾出现,如今,随着内地票房跨越百亿,该情况也在内地重演,而且非一般的热烈。
新年初始,近4个月之长的贺岁档进入了最后一个战役——春节大战,而各电影公司公布即将在一二月份上映的多部新片中,却几乎全部翻拍自当年经典电影、电视剧集,或者有迹可循。
一夜之间,中国电影人似乎不懂得创新故事。
翻拍片大行其道,究竟是顺应市场潮流下的无奈之举,还是电影人创意枯竭的先兆?就地取材会否令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市场对翻拍片的接受空间还有多大?若欲突破“旧瓶新酒”的创作桎梏,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反弹之策?本期《新调查》,探讨华语电影的“故事荒”现象:
壹:还有多少题材可以重来?
2011年,电影从业人员无疑是兴奋的,在国家电影局召开的一年一度通气会上,票房过百亿的消息引人注目,这是一个足以让电影人继续看好未来前景的数据。但对于电影这个创意工业来说,始终讲究的是内容为王,百亿之下,一个颇为严重的现象不容大家忽视:一月份宣布上映多部大片《武林外传》、《新少林寺》、《喜羊羊》、《纳尼亚传奇3》、《创战记》等,无一新鲜——《新少林寺》企图重振20多年前张鑫炎李连杰打造的经典招牌;《武林外传》源自热播的同名情景喜剧,为原班人马上阵重铸的电影版;《喜羊羊》是该动画剧每年一部的系列衍生品;而来自好莱坞的《纳尼亚传奇3》是预谋已久的系列续集;《创战记》则是28年前《电子争霸战》的延续……
到了二月份,目前公布即将发行的《我知女人心》、《将爱》、《青蜂侠》几部影片中,《我知女人心》改编自好莱坞经典影片《男人百分百》;《将爱》为12年前热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同名电影版;《青蜂侠》则是当年李小龙经典剧集的又一次重拍……
而这些都仅仅只是今年翻拍片的开头。
对于翻拍这门的生意,最终客户——观众——反应不一,有的喜欢,有的反感。其中,电影票房专家兼评论人木雕禅师对《武林外传》电影版就颇为期待:“《武》曾经风靡一时人人‘传颂’,一度创下电视收视率之首的,是向港式搞笑武侠致敬,用玩笑的口吻、喜剧的姿态、反讽的方式拍摄的一部武侠电视剧。如今原班人马翻拍电影,能继续以游戏和漫不经心的轻松态度调侃以至颠覆经典,便值得期待”支持者还有资深评论员张敬伟,在其看来,《武林外传》翻拍之所以会让观众照单全收,除本身风格鲜明深入人心,其广泛的观众基础亦不可或缺。“该剧至今仍在各大卫视释放着娱乐剩余价值,凸显该剧浓郁的人气,在翻拍风泛滥的大小银屏界,《武传》续借电影版、顺搭贺岁档,诚为不错的市场选择。”
而对此起彼伏的翻拍现象,影评人张小北颇为悲观——翻拍无非是“关起门来血拼市场”,属不正常的市场现象。“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市场来说,原创作品都是支撑这个市场的根本基石,如果我们从创意源头就输了,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混战,靠翻拍吃老本的中国电影,又该如何获得观众?”
影评人王迪指出,这些故事“被蒸过了,再用水煮,最后拿去红烧”的嘲讽,对翻拍而言是“最好的一种解脱”,但他亦不免担忧:“翻拍带给影视界不少的利润,不知‘翻拍’这最后的一块巨大的蛋糕这样吃还能吃多久?”
例如去年的《精武风云-陈真》,王迪就认为冠上“精武”之名致影片注定难脱翻拍俗套:“无论是始作俑者李小龙还是李连杰,甚至甄子丹都是接二连三地跟风拍,一定要把翻拍一拍到底。”由此可见,翻拍片频频“吃老本”的作风,确已令不少观众心生厌倦——物尽其用未必是坏事,但只顾着跟同一题材死磕,就多少是创作眼光的问题了。
其实翻拍早已是华语电影屡见不鲜的市场现象,回顾去年多部卖座鼎盛的影片,就大多“有迹可循”:《十月围城》蓝本构思出自《赤胆好汉》;《花田喜事2010》对贺岁经典《花田喜事》照板煮碗;《七十二家租客》类型照搬邵氏群星谱《七十二家房客》;《枪王之王》是尔冬升对《枪王》再冷饭;《精武风云-陈真》遍布李小龙名作《精武门》身影……而这些还未包括翻拍的孪生兄弟——“续集”。
在院线工作的木雕禅师指出“在如今电影市场如此火爆的情况下,越有群众基础的题材,就意味越有赚钱的空间,像《少林寺》光这个名字就值一个亿以上……”那也就难怪片商争先恐后去投资了。“《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喜羊羊》、《青蜂侠》在今年出现电影版并非偶然,归根结底,通通源于受众基础广泛。若问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多少题材可以重来?可以这样说,只要开放,你能想得出来的经典影视估计都难逃翻拍命运。竟争激烈时,双胞胎、多胞胎更是会同时涌现市场。”
事实上,在总局备案的电影中,正如木雕禅师所言,翻拍有增无减,不乏同一题材的双胞胎,而且阵容鼎盛,都以各种不同的创新在“旧瓶装新酒”,如徐克的《龙门飞甲》便源自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所不同的是,开始为武侠片引入3D效果…… 新调查:直击贺岁档翻拍潮 如何解救电影业故事荒(2)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1月13日04:51新浪娱乐[ 微博 ]
《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左)和导演尚敬
《将爱》导演张一白
《新少林寺》导演陈木胜
贰:旧瓶、新酒,为何将翻拍进行到底?
上影老总任仲伦曾指出“去年(2010年)电影的投入与产出比依然是‘二八’现象。”所谓的“二八现象”指的是,20%的电影占票房的80%,而其他80%的电影只占票房20%。对于投资者而言,压力不可谓不巨大。而一个好故事一个好题材就意味着有了良好的营销基础,电影市场的繁荣,片商和导演,首当其冲考虑的便是有着巨大受众的经典影视剧。
六年前,尚敬与宁财神对当时的国内情景喜剧做出了一番创新,他们联合制作了一部《武林外传》,该剧在2006年初上映,之后红遍了大江南北。几年后,他们拾起《武林外传》的招牌拍起了电影版。对于电影版的出炉,导演尚敬导演直言正是因为市场的繁荣。2009年,全国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让尚进和制片方有了拍摄《武林外传》电影版的设想,尚敬说:“前前后后我们拍了80集,06年开播之后到现在五年来,各大电视台连续不断地重播,观众认可度也很高,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时尚标签和热点话题。当年《武林外传》很轻松很好玩,这就是电视剧给观众带来愉悦。后来也变成电影版的缘起之一,粉丝们都在推动,说希望能看到续集。”
电视版《武林外传》捧红了姚晨闫妮等众多明星,在档期紧张的今天,要聚集他们原班人马拍电影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尚敬表示“拍摄电视剧续集是很难了,每个人都那么忙,档期那么紧张,你看电影版,每个人十几场戏,都不容易凑齐。姚晨的档期需要往后推,她也得找几部戏之间的缝隙,怎么搭配怎么协调,我们都要克服这些困难。电影版中最后有一场大决斗的戏,姜超就是因为没时间拍戏,所以只能在情节设计上把他给写没了。”
对于现在翻拍成风的现象,拍摄国内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张一白笑说:“我们也没商量着都要翻拍,这是一个巧合,都赶上了。”而他的电影版《将爱》也是原班人马上阵:“电视剧播出之后,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还是很多年轻人怀念这电视剧影响了他们的爱情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信念,12年后,我在想新的选题的时候,就想到把这个电视剧拍成电影版。”
拍摄于1982年的《少林寺》是华语影坛经典之作,不仅捧红了功夫皇帝李连杰,更风靡海外内。近30年来,种种原因,让重拍《少林寺》电影版一直无人涉及。而2009年这个题目落在了陈木胜身上“我接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只有《少林寺》这3个字而已,也就等于说我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自由。但想拍摄把一部当年家喻户晓的题目,无疑是困难的。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拍这部电影。”
可以说,尚敬、张一白、陈木胜三位导演选择的都是一个“旧瓶”,如何装入“新酒”便变得十分重要。
《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说:“其实电影版是电视版的续集,毕竟电影版和电视剧故事完全相同的话就没有多少人看了。”尚敬也表示“《武林外传》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非常关注现实,所以在电影版里我们才拿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房子说事,‘强拆’也将很能引起共鸣。网络流行用语、当红歌曲、热门社会话题都将会在电影版里尽数囊括,相比电视剧版绝对有增无减。几个角色和电视剧版就有很大差别,像郭芙蓉,因为她不仅和吕秀才成了亲,还怀了孕,片中原来那个脾气火爆的郭芙蓉在电影版中也会多了几分温柔,佟湘玉则将会在电影里面继续‘风情万种’,但是因为买房上的分歧,她与郭芙蓉间产生巨大分歧,更还逼得对方住进牛棚……”
选择重拍《将爱》,张一白同样意识到不能完全吃老本,他有了全新的考量,毕竟电视剧是12年前的作品,新电影需要新的看点:“新项目具体就把剧中李亚鹏徐静蕾的人物命运、情感做了一个延续,做了那么一个创意。融资和拍摄还算是顺利的,困难在心理上,大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重新回去。新的《将爱》是温暖的爱情电影,更多的是他们的情感状况。原来电视剧的观众群当然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也试图让更年轻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
拍摄《新少林寺》的陈木胜也面临着重重压力“因为第一部太厉害了,二十几年来每个人都记得这部电影,所以我要做新的概念,跟旧的较劲,压力和挑战很大。”《新少林寺》主要考虑到“少林寺”是国际品牌,时隔28年过去,可以做出全新概念来表现少林精神。至于新版《少林寺》故事是否翻自1982年李连杰版“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是1976年张彻版“火烧少林寺五祖下山”,陈木胜都一一推翻,他有新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找出1500年来少林寺僧练武的动力。少林寺有1500多年的历史,我看过里面很多的故事,选了很多遍,发生在民国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选择了发生在民国时期的火烧少林的故事。”
叁:有利有弊,产业链里解决故事荒?
“推动电影业进步的永远是创新,而不是表面翻新。”在电影评论员宋子文看来故事荒的出现是明显不合理的,他感叹到:“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太多的好故事没被搬上大银幕了。”
对于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翻拍重拍,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一语道破:“大规模经典翻拍的现象是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的工业化、高科技给电影创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可能今后翻拍也好,取材也好,频率还会越来越高,特别是电影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升级,将让翻拍成为影视创作的一个潮流。”
在院线工作多年的木雕禅师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化属于初步阶段,增加原创性、解决翻拍风是其中一项当务之急——无论怎么说,电影还是创意工业。”但他也提醒,“翻拍”虽然出身不好,处于舆论下风,但不要觉得翻拍经典就百般不对“翻拍并非罪过,滥拍、拍烂才是错。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翻拍,其实说明市场还是有一定需要的。”
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角度,导演张一白也指出翻拍有好处的一面,他认为贺岁档翻拍其实也是一种“成熟的品牌经营”。事实上,翻拍的作品放入市场确实行之有效。而这方面,光线影业明显意识领先,他们早早建立了自己的贺岁品牌——“喜事”系列,如今年推出的贺岁片《最强喜事》,已经是与黄百鸣合作的“喜事”系列里的第三部,而之前《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在市场上都非常成功。
事情有两面。尽管市场无法避免翻拍、尽管存在好处,但大部份电影工作者认为翻拍对于中国电影始终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宋子文说:“之所以会出现经典,是当初有前辈勇于创作。如今后辈们就地取材,本身就是一件懒惰的事。”
而对“翻新创作”明显不太适应的演员陈道明就曾表示,翻拍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创作者无能,不能无穷无尽地编出好看的故事“播了没几年又重拍,为什么?因为它保险,观众哪怕是批判性的也会去看。”
木雕禅师说:“从创作的角度,翻拍唯一值得支持的理由,就是除非你能像卡梅隆一样翻出一部《泰坦尼克号》来。像姜文今年的《让子弹飞》其实也有前者(《响马县长》),但正因为他们足够创新,才造成了如此反响。”
面对市场毫无新意的故事,有何良方呢?木雕禅师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若想根本的解决如今市场的故事荒现象,靠从业人员自觉是天方夜谭!最终还是得依靠整个产业链对原创的激励、支持和引导。比如从广电总局等政府机构就开始制造政策鼓励原创;而电影公司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支持有创意的新故事,像前两年宁浩创作《疯狂石头》、《疯狂赛车》系列,这种故事的原创性就得到了市场很好的回报,宁浩自己亦受益匪浅;而院线也应该有相应的机制来支撑原创故事,给予多一些排片,甚至未来需要有更多的当代moma一样的电影院;媒体要关注新电影新导演,不能只一味的紧咬大导演大制作;影评人也要考虑到原创的困难,多多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整个产业链动起来,才能让中国电影逐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方面韩国前几年便做得十分不错。”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增长率超过60%,观影人次2.5亿,增长率却是放缓的19%,比例并不协调,这也成为电影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未来,中国电影急需多样化发展,急需更多的好故事好题材来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对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值得搬上大银幕的故事数不胜数,华语电影任重道远,电影人仍需努力。(阿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