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2-16 11:56

历代中国学者推荐排在前十名的书

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但它的指导意义却是不容怀疑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出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今天学文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般的推荐书目有个时代选择性的问题。 同时,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弃,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经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修订过,然而,虽称为 “古代重要著作”,却连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也令人不解。

历代中国学者推荐排在前十名的书

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十名的是:《诗经》、《史记》、《老子》、《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这十种书均是公元前的著作,最晚成书的《史记》距今也2000余年了,这或许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尊古典重基础的心理。这些也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一贯以来文学难登大雅之堂、只是雕虫小技的思想。这些古典名著,都反映出古代生活与文明,并历代而下,不断被加入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许多求知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正是依靠这些阐释和理解建构起来的。时下出版界追求浅易、有趣与可读性强的读物,并不注重书内涵的深厚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度,相反,这些推荐书内容艰深,也谈不上有趣,但是其思想、内容或概念却被广泛运用与衍化,许多人没有机会或是能力直接阅读原著,只是通过二渠道去了解它们,就是大学里也只是选择一些重要篇章以使学生了解其大概,去了解它们而非阅读。这些书在现时代仍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中国人推荐的十部外国名著

《莎士比亚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神曲》、《对话集》、《荷马史诗》、《简·爱》、《社会契约论》、《浮士德》、《高老头》。

外国人推荐的十部外国书目

《圣经》、《莎士比亚全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对话录》、《战争与和平》、《白鲸》、《草叶集》、《物种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2-16 11:59

http://www.ebook99.net/html/shumu/2006/156.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中国学者推荐排在前十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