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教授教育有方 长子获哈佛耶鲁等5名校录取
美华裔教授教育有方 长子获哈佛耶鲁等5名校录取(图)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04-07/U98P4T8D2956096F107DT20110407094617.jpg 获五家名校同时录取的张晨波(右一)和父亲张首晟(右二)、妹妹及母亲合影。(美国《世界日报》/王庆伟 摄)
中新网4月7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最重要是启发孩子兴,给孩子张地图,不能牵着孩子的手走。给孩子个地图,是让孩子自己有兴趣去寻宝,他就会自动去找。”同时获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福等名校录取通知的华裔张晨波(Brian Zhang)的父亲张首晟,认为这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可供华裔家长参考。
华人科学家教子有一套
斯坦福大学荣誉终身物理教授张首晟本不想让人知道儿子的事,但经许多朋友询问及鼓励,再加上日前“虎妈”的教育方式在华裔当中广泛讨论,张首晟才决定接受访问。张首晟认为,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兴趣而成长,家长不要计划太多;让孩子主动,家长在旁帮忙。“让孩子自然成长,从兴趣中发展”是张首晟的教育原则。
张首晟在物理界获多项杰出奖项,发表过多篇论文,也到各大学演讲,但“从未要求孩子要和自己一样,”他反而鼓励张晨波多方面发展。
张首晟在儿子小时,就给他买很多书,张晨波六、七岁时最入迷的书都是数学书。张首晟记得,儿子当时可在讲解三角形的数学书中看出数学规律,于是开始培养他这方面兴趣。
“要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及成长,”张首晟也给孩子其它领域的接触,如历史、伟人自传、旅游等。张首晟指出,要给孩子不同的环境刺激,“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给孩子大的环境转变,对孩子成长是个挑战,如果孩子能面对挑战,又做得好,对他的自信心及成长都有帮助。”
张晨波每两年会去一次中国,七年级时还有个学期到中国延安的重点学校去读书,向自己挑战。今年暑期则将单独一人去欧洲游学。张首晟说,有时张晨波看书太久,会拉他去运动或弹琴,有个平衡。
长子同时获五名校录取
同时获得五所名校录取通知的华裔张晨波(Brian Zhang),将来毕业后想做什么?“可能像我父亲一样做个教授吧,”讲着一口标准北京口音的张晨波如此回答,“也许我在大学时会去试试其它领域,找机会创造自己。”张晨波至5日为止,尚未决定去那个大学。
“在硅谷长大,看到许多创新公司,也许将来有机会自己也创一个公司,”张晨波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未来到中国发展,”张晨波了解现在已有很多公司是中美合作。
张晨波是斯坦福大学荣誉终身物理教授张首晟的长子,现就读巴洛阿图甘恩高中(Gunn High)。张晨光是甘恩高中连续四年水球队队员,能弹一手好钢琴,喜欢古典音乐,最喜欢弹肖邦的作品。“想当教授是看到父亲的榜样,”张晨波表示,因父亲许多同事都是教授,曾见过许多科学家及学者来往家中,多次见过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获得各大名校录取,不只是张晨波优异的成绩,以及多次在全美各地数学比赛的获奖。张晨波曾花了很多时间,为巴洛阿图地区的初中设立“数学俱乐部”,义务协助及教导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张晨波表示,他从小就对数学和科学有兴趣,上了高中后,接触物理,发觉更喜欢物理,但张晨波强调喜欢物理完全没受父亲的影响。“物理可以将自然现像精确的整理出来,”张晨波打算在大学时主修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
讲起弹钢琴,张晨波说小时会被父母“逼一下”去弹琴,可是“直到七年级,开始真正喜欢和欣赏在弹的几首曲子,自己有空就会多练一下。”张晨波认为弹琴时可让他放轻松。张晨波较喜欢和水球队员在一起,认为“高中时参加体育活动,容易和朋友接触。”虽然张晨波的脸书有“几百个”朋友,但他休闲时的主要活动是“看各式各样的书”。 在美国华人子女被藤校录取的有很多了。文学城的子女教育最近天天晒这个。 将门出虎子! 张首晟是1980年中国第一批公派到德国的留学生, 只用三年时间就拿到了柏林自由大学的DIPLOM,然后去了美国做杨振宁的博士. 将门出虎子! 张首晟是1980年中国第一批公派到德国的留学生, 只用三年时间就拿到了柏林自由大学的DIPLOM,然后 ...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1-4-7 15:4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原来是这样。我也听说1980年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都是精英,很厉害的。后来的几批
都比不上第一批。 上周在朋友的PARTY上有幸见到一位, 在SIEMENS. 一双儿女也非常优秀. 将门出虎子! 张首晟是1980年中国第一批公派到德国的留学生, 只用三年时间就拿到了柏林自由大学的DIPLOM,然后 ...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1-4-7 15:4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有印象,他来德国时好象是那批人里年龄最小的。
早年公派出国的能人不少。精英中的精英。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11-4-8 00:19 编辑
回复 8# 如幻
80年的公派留学生,咱们这也有位科学家级别的人物。
老一辈的,我所知道的有陈寅恪,林语堂。
还有辜鸿铭?
如幻你再补充几个,好像还有梵文界的元老? 原来是这样。我也听说1980年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都是精英,很厉害的。后来的几批
都比不上第一批。
QCheng1 发表于 2011-4-7 16:0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是积攒了20年的人精,其实基础还在其次,主要是那时候一不愁钱,二整体环境比现在好,
三理工科对语言要求稍微低一点,但最重要的是那时候人被强烈刺激起来的对成功的渴望,
最后一点力量最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