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0:40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1:46 编辑
eh。。。转帖下今天看到的关于日本的“忠”
中国的“忠”,内容并不复杂,起点也非常低,能够“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就是“忠”。 “一妻不侍二夫”“一臣不仕两君”,要终身不渝,而且为了“忠”可以不惜生命。而在日本,“忠”与“忍”是同义词,它存在于“上下”“强弱”关系确立之后。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要“下克上”,“忠”就会转换为“背叛”。
与中国“手掌”“手背”要“表里如一”相反,日本的“效忠”与“背叛”是“手掌”“手背”关系,伸出“手掌”时,“手掌”挡住了“手背”,给别人只看一面。力量对比决定自己“表忠”还是“背叛”,当判断对方是“上”,处于“强”的地位时,就“隐忍”表“忠”, 使用最敬语,鞠大躬表示臣服。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0:46
所以他们的忠,指的其实是压迫下的绝对服从。君叫臣死臣facebook什么的。
看到战国时代,德川家康,老大(织田信长)叫他把妻儿杀了,他为了服从,就杀了。。。而且原因很狗血,是因为儿媳妇是老大的女儿,跟老爹告状。。。不知道那媳妇的咋想的。。。好像就是因为px关系不好。
但是织田信长挂掉以后,德川家康马上对织田家翻脸了,投靠丰臣秀吉家。表忠啊,卧薪尝胆n年,姻亲关系数道,终于也翻脸,自己当了老大。。。
他们都是父子兄弟杀来杀去,而且姻亲关系本来就很复杂{:5_386:}
DLIII
发表于 2011-4-14 20:57
eh。。。转帖下今天看到的关于日本的“忠”
中国的“忠”,内容并不复杂,起点也非常低,能够“始终如一 ...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4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有好文都贴过来! 喜欢看!! {:5_335:}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07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09 编辑
嗯 一边看 我等于自己也做点功课
那个作者说,日本社会是个“纵向的社会”,也就是说,以强欺弱,以大压小。在下者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忠”了,但是保不齐哪一天有力量了就会造反
社会学的“纵向”一词是日本学者中根千枝提出的
--------------------------------------
引文:
中国人说日本,总喜欢用“同文同种”说事,“黑头发、黄皮肤、用汉字”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外表,好似人体上包裹的外衣,说中、日本质不同或者“小同大异”才更加准确。
。。。
这间大学号称是培养日本精英的摇篮,在日本以竞争倍率最高闻名,每个入学的学生,在家乡都是各自家庭、他所在高中以及该地区的荣耀。可进入了同一个 “场”之后,一切都要重新洗牌,“轻重”“上下”都要以先来后到决定。这里一方面标榜能力至上,另一方面却要按照先来后到确定等级;一方面追求思想自由,可行动上要求对“先辈”高度服从。在这里,笔者亲眼看到了日本社会中最顽固存在的部分——“纵向关系”。这里看不到温泉中的“裸的交往”,更像军队,不单等级森严,而且还武斗气氛浓厚。
在日本人看来,没有“纵向”,就好似失去经线牵引的纬线会胡乱缠绕在一起一样,没有等级就是“混乱”“无秩序”,重新排列等级之时就是“下克上”之时。
。。。
“集团”“纵向”“秩序”,批判者说它是封建残余;赞美者咏叹它是日本社会高速运转的保证。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12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14 编辑
下面是关于“集团”以及“内外”、“上下”的关系
----------------
引文:
日本社会中“内”与“外”的意识异常强烈,当将这种感觉极端化时,在同一社会中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极端人际关系结构,似乎“内”以外的人都不是自己同类的人类。比如同一个人物,遇到陌生人时,为抢座位可以将他人推搡开;遇到了熟人,尤其是在遇到了自己的上司时,无论他当时有多劳累,他都一定要坚持让位子给这个上司,这在日本是一个很常见的滑稽现象。
中根千枝还指出:“日本人从走上社会时开始,就会让自己牢固地依附于雇佣他的集团。强力归属有助于该人物在社会上确立地位。随之俱生的就是:对本集团的忠诚及对他集团的敌视。”
。。。
在日本,中根千枝指摘的现象随处可见,有“集团”就一定会有“内”“外”;而“集团”内部必定存在“上”“下”。“集团”与“纵向”好似空气和雨水,渗透在日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它是日本社会运作的引擎。在日本,只要有两个人,立刻就会遭遇一个现实问题:谁应该向谁鞠躬?鞠躬应鞠到什么程度?说什么样的敬语?相互陌生并分属不同集团,他们就会互不相让地抢占座位;相反,一个人抢占座位,抢到座位是为了让给另外一个人坐,从俩人之间说话的态度、使用的言辞、谈吐内容的多寡,旁观者立刻就能明确两者的关系。在中国,两人是“俩”,人与人的关系是“仁”, 彬彬有礼,长幼有序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它不以集团内外为界限。集团内一套,集团外另一套,双重标准是“表里不一”的小人行为。“下”对“长”之 “敬”,或“长”具有“威”,不来自“上”对“下”的“压”;而来自“上”的严格的自我约束以及对下之“慈”日本则不同,“威压”;集团之间同样用力量说话,就是权威。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22
关于“上下”之间的关系
背景:源氏和平氏联手扶持后白河天皇获得政权以后
引文:
-----------
三年后的1159 年(平治元年),原本一同“效忠”后白河天皇的平清盛与源义朝之间,再次为“争宠”开战。对武士来说,这次战争又是争夺对后白河天皇控制权的战争,后白河天皇也希望武士之间厮杀相互削弱,自己最终“渔翁得利”。“上”对“下”的要求是“忠”;而“下”对“上”则要求作为回报的“恩”。这个“恩”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恩情”,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恩给”是升官与赏钱。源义朝认为自己牺牲最大、贡献最多,因此要求最多的回报。天皇对此不满,他弃源家转平家,借助平家来抗衡源家。源义朝无法达到目的,源平从向天皇争宠到相互猜疑,最终“盟友”转变为“仇敌”,源义朝与平清盛之间爆发战争。
-----------------------
而此前平氏和源氏的获胜也是近亲相残:
“保元之乱”崇德天皇败北,后白河天皇一方战胜,支持后白河天皇的武士付出了巨大代价,源义朝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源为义,流放了自己的弟弟源为朝;平清盛则战胜了自己的叔叔平忠正。
从他们的名字看出,父子经常会用同一个字的,兄弟倒不一定。所以从名字看辈分不靠谱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25
武士的起源
----------------
引文:
武士最初称“侍”,意为效忠天皇、听命于贵族的地方警察。他们原为贵族家的旁支,在京都没有那么多官位安排、消化这些人,地方上又需要很多人员监管天皇以及贵族家的财产,他们就从京城被派往地方,最初的工作是替中央贵族看管地方财产。圣德太子学习中国,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全日本的田地都归属于天皇家,中央官僚是藤原家,地方官吏、负责收租的是“武士”,由他们实际管理生产者-农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管理地方的“侍”在“公田”之外开垦出许多“私田”,他们从原来的吃皇粮者变成了地主。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32
忠诚与背叛
---------------------
引文:
“忠”是儒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儒家哲学传入日本并进入日本统治者的视野。德川家在江户设立幕府之后,历代德川家将军尤其强调“忠”。日本的统治阶级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重地引进儒教中的不同内容,如此肢解引进是因为,统治阶级只将儒教中有利于自己支配统治的内容剜走。
“忠诚” 与“背叛”,是对同一内容的两种表现,德川时代最强调“忠诚”。江户时代的创始人德川家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沉浮,看到了战国时代中太多的“不忠”与“背叛”,它是日本“下克上”时的永恒主题。为了保证德川家的统治能够持续长久,防止出现“不忠”,德川幕府将“忠”的故事反复演绎,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赞美“忠”;鞭挞“背叛”。
日本没有引进儒家的“易姓革命”,但日本并不缺少“改朝换代”,日本的“改朝换代”极具日本特色。日本用“架空”的方式,让存在变得有名无实。贵族“架空”天皇,武士“架空”贵族,“一新”后藩士“架空”藩主。
在日语中,“背叛”用“裏切”这两个汉字表示,日语读(うらぎり)。它通过一个具体行为,非常形象地表现出“背叛”这个词的内涵。“表裏”是一对反义词,“表”是正面,是背面、“裏”反面。
“切” 是武士最常用的战斗手段,武士间相互厮杀就是用刀对砍。“裏切”表示从自己同伴的身后用刀砍他。武士的作战方式是:先各自通报家门,高声宣告己方的家世以及历代战功,双方都准备好之后开始交战。在这种交锋中,失败者输在能力与坏运气上,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死在武艺高强者刀下,是一种荣耀,相反,偷袭最无耻的行为,在对手没有准备或者没有准备好之前,就突然抽刀砍向对方,它是卑怯、没有勇气的卑鄙行为。 更为武士所不齿的是:当自己同伴奋勇杀敌时,某人突然抽刀,不是加入帮助自己同伴,而是从自己同伴的背后,砍向集中精力杀敌的他,这种“从背后刀砍自己人”就是“裏切”,翻译成中文就是“背叛”。日语这个词造得非常形象,武士战斗是相互用刀对砍,这种格斗方式最讲究集团作战,乘对手不备杀伤力都非常大, “从背后砍向自己人”危害就更加不可估量。从日本历史上看,历次改朝换代都由“背叛”导致,结果是“背叛者”得“天下”,虽然“背叛”是“污名”,是最 “不名誉”的行为,可现实收获却是最大的。
在日本历史上,许多武士、武将最初都是以“全身心追随”的“忠诚”面目出现,看到时机对自己有利时,他们就会“舍名取实”,宁愿留“污名”也要“从背后砍同伴”,用“背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背后砍”是武士的历史污点,可武士更看中结果,达到目的至上,“从背后砍”才有奇迹发生。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32
本帖最后由 哇哩 于 2011-4-14 22:34 编辑
”“忍”和“耻”
引文:
---------------
按照中国儒教对“耻”的解释,“言行不一”是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不诚”属于“耻”。可儒家的这一传统定义在日本酿出了“日本味”,日本“言行不一”不是“耻”,“口是心非”是生存技巧。
说日本人不辩“真伪”是虚言,可在对待“真伪”的问题上,他们的确比中国人“更深沉”。日本武士的美德之一就是:忍,“喜怒不形于色”。汉字的“忍”是“刀在心上”,而武士对“忍”的最直观认识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不流露真情就是“忍”。日本对强者恭顺是“耻”,而“耻”必须深藏于心,不能外露。表露真实情感属“诚”(まごころ),可它是“不忍”。也就是说,“真”“伪”“耻”“忍”等都与实力挂钩,“弱”“下”时就必须“忍”,“真情”不能在自己弱小时流露出来。“忍”中包含了“伪”,可这种“伪”是“无奈”,不是“耻”。
对日本人而言,凡事都有“建前”与“本音”之分,说“建前”是“伪”毕竟不十分确切,因此日本人说“建前”是“义理”,它是有“名”无“实”的、大致存在。“忍”可将“真”“伪”同时包裹起来,让强者“不辨真伪”自己才安全。“谄媚”“套近乎”都属于“伪”,可遇到对手强大时就必须“忍”,“忍”是武士的“迷彩服”。
通过“忍”将“耻”深藏于心,“刀”顶着“心”,既疼又危险,它要求人“谨言慎行”, 言谈举止不可有逾越,过分会致死。在“纵向社会”的日本,“不忍”会暴露自我,属鲁莽、愚蠢行为。“诚”招损;而“伪”受益。“谄媚”“巴结”都是“虚名”,一切要以能否最终获得实利来衡量损益,在“迷彩服”包裹下逐渐“变大”“变强”,颠覆了纵向关系中的“强弱”“大小”后才有资格流露真情。好似打败美国后的一段时间,让美国人对自己说敬语,鞠大躬,那时才不要“忍”了。
“伪”从一般程度的“佯装不知”到“讨好、取悦对方”。“谄媚”“取悦”属于麻痹对手的计谋,目的在于“趋利避害”,取悦美国人是“表”,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裏”, “裏”是包裹着的“耻”
。。。
日本人凡事要“竖”着想,认为无法在他人之上,要“忍”就是“耻”,“忍”是控制自己“建前”与“本音”的阀门。
“耻”这一情感因被“忍”包裹住,如果当事人自己不将外皮拆除,外人往往很难把握。日本人认可“表里不一”,它不是“耻”,口头上所说与内心所想,常常相互矛盾,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对于日本人的外在言行,不能仅凭常识轻信。
哇哩
发表于 2011-4-14 21:49
我的总结,中国人遇到日本人,明显是秀才遇到兵。中国人总喜欢以理服人、以礼服人。但实际上日本的武士精神里是不尊重这样的概念的。
武士的发源,其实就是贵族的武装走狗,他们对讲道理没有兴趣,主子叫他们去杀谁,他们就会杀死谁。他们会非常听话,但也不排除反咬一口的可能,一切是与实际利益挂钩的。或者可以说他们是没有方向的雇佣兵,一切以刀剑见分晓。所以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不以为尊敬,只认为你是“打不过”才会讲道理,必定实力有亏,反而蔑视之。
清末李鸿章就吃了这个亏,总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结果一退再退。
按起源说,武士只是日本阶层中的一种,但武士的精神竟让后来的日人最最引以为傲,以致整个民族都兴奋地朝武士的方向发展着。大概因为武士是日本民族性的最典型,最符合日本民族的心意吧。
那么对中国儒家的人来说,他们采取多少外包装,多少礼节形式和理论来阐释武士道,其实都是bullshit。
-----------------------------
引文:
他们不以“吞并弱国”为“耻”,不以公然撒谎为“耻”。武士对“坦荡荡”的“君子风度”不感兴趣,“抢夺”不受到惩罚就会助长“抢夺”。
。。。
(背景:日方打算向朝鲜挑衅)
岩仓等人回国后,留守成员与外游归来者一起开会,会议的最后结论依然是:暂不派遣。会议讨论的内容与结论是“不派遣使节”;而不同意派遣使节的理由却是“现在不能对朝鲜发动战争”。派遣使节与发动战争究竟是如何挂钩的呢?西乡给板垣退助的信中给出了答案:我们决不能现在立刻就向朝鲜宣战,开战之事必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从国际法中找出对朝宣战的理由不是没有可能,但国内外谁都知道,这是无中生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向所有人表明,我们并不想战争,我们只是批评朝鲜没有善待近邻。我们要谴责对方无礼,以此表明我们是敬友厚邦的国家。我们为亲善而派遣专使,对方此时一定会有轻侮(对我使节)之举,直至将我使臣杀害。这时,国内舆论就不会再沉默,一定会因此沸腾,全国的人都会一致主张出兵讨伐朝鲜,事情到此,派兵讨伐朝鲜就不存在任何疑问,也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了。
与20 年前到访日本的佩里相比,日本武士的“谋略”的确更“高明”。美国直截了当要求日本提供加水、加煤的落脚点,日本若不答应则兵戎相见。日本则是派遣“亲善使节”,到达“友邦”后事事找茬,有意激怒对方,派遣使节是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中日近代史上,许多中国的人物,不是死在日本“友人”派来专程“治病”的医生手中,就是死在日本人“宴请”的“美食”之后,儒教强调“以礼相待”;日本是“以礼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