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Massage 发表于 2011-4-14 09:48

拔罐的作用、原理和禁忌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罐经由过程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微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增进血液轮回,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拔火罐”是非官方的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能功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均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好比: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诠释多属风湿达到极点。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逐步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增进局部血液轮回,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辛酸等不舒服。


  因为拔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罐同时施行。


一、中医上拔罐的原理: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生病理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物又是致病因数,经由过程经络和腧穴位走窜机体,逆乱气机,停留不动脏腑;淤阻经脉,终极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心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经由过程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指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二、西医上拔罐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微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皮面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组织液体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增进局部血液轮回,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转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轮回,增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物的消除排泄。


三、拔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归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湿润而致病。


  有时拔后水泡色呈猩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四、适应症


刮痧、拔罐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如果不是适应证,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如刮痧、拔罐一般适合经脉不通畅的人,如气滞血瘀者,可通过刮痧或拔罐来疏通经络。但气血两虚者不宜刮痧或拔罐,否则这类人群原本就气血不足,刮痧或拔罐后往往因为出血、出痧,进而加剧气血不足。因此,平常容易疲乏、时常感觉乏力的人、爱出虚汗的人、面色苍白的人,都属于气血不足,都不适宜刮痧或拔罐。


另外,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或是容易出血的人,皮肤有湿疹、破损的人,处于急危重症的人,都不宜选择刮痧或者拔罐。另外,孕妇的腹部、有骨折的部位,也不适宜这些中医疗法。

dian_dian 发表于 2011-4-14 10:06

不错的贴子

Olive-Massage 发表于 2011-4-14 10:18

谢谢

FFMPEK 发表于 2011-4-14 14:07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拔罐的作用、原理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