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_iloveu 发表于 2011-5-4 18:06

~帮同学转贴~【消逝的古都----写给所有四九城长大的朋友们】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北京人,我母亲的祖辈都在北京。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汲取这里的灵气长大,我的血液里有北京留给我的深沉与澎湃。不是北京人,却定居在北京的人,也许永远都无法体会我对这一座已死的城市的心痛与思念。我思念小时候的四合院,我思念天上的浮云,浮云下的白鸽,我思念窄窄的街道,胡同口的叫卖,我思念自行车的清脆车铃划过耳膜的那一刹那,我思念曾经的北京的一切一切。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家是这里,可我现在却泪流满面得疯狂怀念着过去的我的家。我不是个矫情的孩子,因为我有一颗真挚的心,这颗心是好的,所以我觉得我有良心。有良心的人都无法忍受自己的家园被破坏,被扫荡,就像阿凡达里的那些勇士,至死都会为自己的家园而打拼。可是我不能,所有的北京人,老北京们都不能。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城池被损毁,自己的家园被拆坏,眼睁睁看着我们曾经的童年,曾经的一切被无情得从这片土地上抹杀,只余了这丑陋的广厦林立,灯火闪亮。作为北京人,我深知这亮如白昼的灯火温暖不了我的心,这高耸入天的高楼替代不了过去的那方矮小的四合院,这繁华街道上轰鸣着的马达声和车鸣声,驱散不了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心中的寂寞。也许你能体会,也许你体会不了。写这篇文,只是为了自己,或者与自己有相近心态的北京人。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家,这个逝去的家,这个永远也回不来的家。似缅怀,似告别,在历史滚滚如擂鼓的脚步声中,我们无法停滞,只能不情愿的向我们未知的方向走去,但是,请千万记得,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请千万记住,我们的家曾经恢弘如天,我们的家曾经灿若朝霞。

记住,是为了彻底的忘记。而忘记,只因他已沉睡在心底。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80/84/1088_87808410_repaste.jpeg


(一)几番烟雨醉名城

   春日的雨,带着少女的娇羞从天而至,淅淅沥沥,落无声,却有情,缠绵着沁润了干燥的大地。蒙蒙雨雾,将刚毅的城墙揉得似乎化开,在这一刻,威严清冷的紫禁城仿若江南水乡般温婉旖旎。我撑一把素色的伞在故宫的城墙间徘徊,脚下是暗暗绽放的晶莹水花,带着水的清新,草的芳香。我怔怔望着眼前一切,似是穿过千万缕的时光,看到了时空那一头的呼吸着的这座古都。

   北京是古都,城内的建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这里是燕国的都邑,称做蓟;

   唐代,这里是幽州城,为节度使的幕府所在;

   在五代宋辽金时期,北京是辽国的南京,亦称做燕京;

   金灭辽后,北京又成为金的中都;

   到了元朝,城的位置东移,建设一新的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奠定了今日北京的基础;难得的是,元明交替,明清更迭,两次改换代,北京都未经太大的破坏,在旧基础上修建拓展,一直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岁月。

   若从地图上看北京城,它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那是当初的城市设计者为了象征“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而故意缺了两个角。在这个凸字形里,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上左右对称。它自北而南,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皇城有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位于皇城外,在元大都时改建周长23000米,开九门,就是我们今天所知晓的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还有安定门,城外有护城河流淌。由于皇城四门,内城九门,所以北京城又被称为四九城。

   内城的所有高大建筑物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前后左右相呼应。这种全城布局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为世界奇观。元代时,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来到北京,他被这座城市完美的构架,繁荣的街道,优美流畅的建筑线条深深吸引,当时的欧洲人从未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这座城市的特有优点就在它有计划的城市的整体,饱满而恢宏,细腻而动感,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最有传统活力、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因为北京的建筑都不是单座的建筑,而往往是若干建筑组合而成的整体建筑群,是极为宝贵的艺术创造;小到一个四合院、一片胡同结构的街区;大到金碧辉煌、巍巍大观的故宫,都是显著的实例。其他如坛庙、园苑、府第,无一不是整组的文物建筑。

   早在20年代,瑞典美术史专家喜仁龙曾用了几个月时间环绕北京城墙外围步行,并以此为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写出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显得气象不凡。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近城门时,远远就可以看到耸立于一片样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的巍峨门楼……从城外接近此门时,但见方形瓮城和箭楼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颇具城堡气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乘着飞驰的汽车经由此门前往颐和园和西山参观的游人,到了这里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车速,慢慢驶过这个脆弱易逝的古老门面。因为,这些城门比起颐和园和卧佛寺来毕竟能够提供关于古老中国日常生活更为真切的印象。

   从西侧,全部建筑一览无余,你可以看到永定门最美丽、最完整的形象。宽阔的护河边,芦苇挺立,垂柳婆娑。城楼和弧形瓮城带有雉堞的墙,突兀高耸,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出黑色的轮廓。城墙和瓮城的轮廓线一直延续到门楼,在雄厚的城墙和城台之上,门楼那如翼的宽大飞檐,似乎使它直插云霄,凌空欲飞。这些建筑在水中的侧影也像实物一样清晰。每当清风从柔软的柳枝中流过时,城楼的飞檐就开始颤动,垛墙就开始晃动并破碎……”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0/85/1088_87808565_repaste.jpeg

这是一座如梦一般美丽的城市,只看着这些留下的文字,便令人心潮澎湃,情翻绪涌。为了看到这梦一般的城市,我翻过许多本建筑的书籍,文献类的,老照片系列的,甚至重现北京古都风貌的名家字画。古都北京,当我看到你昔日的亭台楼榭,暮霭翠笼下的老街牌楼,烟雨迷蒙中的西直门城楼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我饱含着热泪,身体颤抖得难以站立?小时候攒下来的第一笔零用钱,我买了两本老照片书籍,只为一睹你曾经的辉煌与霸气;我翻看清代徐扬的《生春倚意图》,通过画面想象当年京城那一副胜景,地安门大街和鼓楼大街是贵族的最繁华的商业区,东西单牌楼、东西四牌楼是四个热闹的都市中心,大街上车水马路,吆喝声四起,城市建筑平衡逸美,似乎汇聚了世间所有的灵气,城市布局精巧和谐,中轴线笔直恢宏,在钟鼓楼、景山、神武门、紫禁城三大殿、午门、天安门、正阳门及永定门的琉璃闪耀中,帝王之气丰润超拔,似乎一道万古名剑,闪烁着奕奕神光。

   我爱这座城市,带着厚重的期待,饱满的情绪,我爱它的一切,爱它的包容,爱它的沧桑,爱它的繁华秀美。

   我爱得深刻而沉醉,也爱得凄迷而飘渺。

   这些爱穿过须臾的岁月,永远停驻在1949年之前的那些岁月。而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所爱的这座城市,在悄无声息中,渐渐消亡。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0/86/1088_87808639_repaste.jpeg


(二)童话一般的古都梦想

“一个东方国家的城市,如果在建筑上完全失掉自己的个性,至少是文化衰落的表现。”这是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一句话。不知道他是何时说的,可如今已经是一语成戳。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80/94/1088_87809458_repaste.jpeg

早在对新北京城的规划建设时,满腔热情、对共产党极其信任的梁思成与南京的建筑学家陈占祥一起,曾共同拟定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后来被称为“梁陈方案”)。

方案的核心是建议将中央行政中心设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的位置,从而完整保留北京旧城的古建筑。他们提出选择旧城西南郊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开辟为首都的中心区域。这一区域西南连接已有基础的新市区,建造各级行政人员的住宅;东南由四条东西干道连接旧城的文化风景区、博物馆区、天安门庆典中心、商业区及市政府等。新行政中心南北开展,形成新的南北中轴线,其南面是将来的铁路总站。



方案认为北京是历史名城,许多古老的筑已成为具有纪念性的文物,它们不仅形体美丽,而且有秩序的布局和整个文物环境形成了这个城市的壮美特色。对北京的建筑群落,不应随意拆除或掺杂不协调的建筑形体加以破坏。

记得有一次大型的庆典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北京市的领导告诉梁思成,中央一位负责人曾说过,将来从这里望出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梁思成十分吃惊,他不能想像处处都是烟囱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构想中,北京应该像罗马、雅典和巴黎那样成为世人仰慕的旅游城、文化名城。

梁陈方案认为,现代的政府机构不是封建帝王的三省六部,而是一个组织繁复的现代机构,这些机构约需要十几平方公里土地的面积,而市内已没有足够的空地。北京市民所拥有的园林绿化游憩面积已经太少,如果再将中央政府的机构分散错杂在全城,显然是不合适的。以北京现在的格局,政府机构夹杂进来,必将破坏北京城原有的布局。

方案全面分析了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提出了对北京整体环境加以保护的思想,这是最早、最科学的保护北京、建设北京的思想。

京城内的街道系统,用现代都市计划的原则来分析,是一个极其合理、完全适合现代化使用的系统。这是任何一个古代城市所没有的。

这个系统的主要特征在大街与小巷。大街大致分布成几层合乎现代所采用的“环道”,由“环道”又四向伸出的“辐道”。所谓几层的环道,最内环是紧绕宫城的东西长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长街、景山前大街。第二环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两面仍是长安街和景山前大街。第三环以东西交民巷、东单东四,经过铁狮子胡同、后门、海后门、太平仓、西四、西单而完成。这样还可更向南延长,经宣武门、菜市口、珠市口、瓷器口而入崇文门。近年来又逐步地开辟了第四环,就是东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沟沿、北面的北新桥大街、鼓楼东大街,以达新街口。但鼓楼与新街口之间因有什刹海的梗阻,要多少费点事。南面尚未成环——也许可与东交民巷衔接。这几环中,虽然有一些尚待展宽、有一些段落未完全打通,但极易完成。

欧美许多城市都在努力计划开辟环道,以适应大量汽车流通的迫切需要。我们北京却可应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规模,只须稍加展宽整理,便可成为最理想的街道系统。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0/96/1088_87809659_repaste.jpeg

而北京峋峙着许多壮观的城楼角楼,站在上面俯瞰城郊,远览风景,可以供人娱心悦目,舒畅胸襟。但在过去封建时代里,因人民不得登临,事实上是等于放弃了它的一个可贵的作用。今后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它为广大人民服务。

他们假设了这样美好的可能: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花草,再安放些公园椅。夏季黄昏,可供十万人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样接近大自然,壮阔胸襟。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周,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他们用抒情诗般的语言来描述古老城墙的远景,宣传城墙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还用科学家的理性细细地算了一笔账,让数字说话,来驳斥那些认为拆下的旧城墙砖可以用于其他建设的看法,来证明拆毁墙是多么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做法:

城砖固然可以完整地拆下很多,以整个北京城来计算,那数目也的确不小。但北京的城墙,除去内外各有约一米的砖皮外,内心全是灰土,就是石灰黄土的混凝土。这些三四百及至五六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据约略估计,约有一千一百万吨。假使能把它清除,用由二十八节十八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八十三年才能运完!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

林徽因和梁思成深知,城墙也好,城楼也好,一旦被拆毁,就永远也不能恢复了。他们恳请决策者从长计议,为国家为后代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遗存。

然而,“梁陈方案”被否定了,他们所畅想的一切都被否定了。


写到这里,我总是难以抑制得去设想一切可能,如果当时的中央不是一群白痴,如果梁陈方案被采纳哪怕只是采纳一点点,如果文明古都的现代可以如上面畅想那般,市民可以享受这些文化的积淀,这些文化便如春雨般滋养着古都土地上的子民,北京仍旧是那个千年的文明古都文化圣地;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仍旧是俊逸秀美的繁体字,每个字体都好充满了诗情画意;儒家的孝道,法制,君子礼仪等学术仍被广大市民遵守和歌颂,也许北京就完全不是当今的模样。当今是什么样的社会,也许你比我更清楚。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古建筑夹杂在耀武扬威的硕大建筑高楼中,如拔了羽翼的雄鹰,看起来是那样孤独,那样哀默。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统治者不允许我们如果。这些如果只是飘零的凄梦,水中的清月,云端的暖风,伸手触碰,便破碎难圆,只余了轻飘飘的苦涩,缠绕心尖。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81/1/1088_87810140_repaste.jpeg


(三)这是政治问题

改革的浩大浪潮中,在领袖的带领下,劳动人民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渴望着重建与缔造。

缔造属于他们的帝国,重建这座封建王朝统治许久的古都,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荒诞的理由。

举个例子:1952年,天安门外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被拆除,原因是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当时建筑学家梁思成悲愤至极,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是北京旧城的精华,是天安门的左膀右臂,是衬托建筑的重点安排,是中国古代群体建筑的光辉亮色啊!

梁思成的声音面对浩瀚巨轮,微茫如蝼蚁。陆续,更多的城门、城墙与牌楼被拆除,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将来北京要建起高楼大厦,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

一座一座的城楼倒塌,一座一座再也无法复原的城墙被炸毁,犹如西方世界的凯旋门般得装饰用牌楼所剩无几,新中国建设的滚滚巨轮碾压着梁思成的心,他悲愤、委屈、无奈,他失声痛哭。一代古城就此被毁,几千年的文明就此被捣碎,谁人能不哭,谁人能保持镇静?

毛泽东的一句 “北京拆牌楼,城门大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将此事的基调划定;周恩来的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是对梁思成的婉言拒绝。

   我能深刻体会到当年梁思成的沉痛与无力,可凭他一己之力,又怎能与诸多热血澎湃的新中国斗士抗衡?当新中国的领袖率领着亿万人民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写“最新最美的文章”时,又怎么会在意那些前人留下的“坛坛罐罐”?

   1950年,永定门瓮城被拆除;

   1952年,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被拆除;

   1953年,为方便建立交通大道,朝阳门、阜成门,以及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帝王庙前的牌楼拆除;

   1954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建议下,中华门被拆除;

   1954年,为疏导交通,地安门被拆除;

   1955年,外城东南角楼被拆除;

   1956年,右安门箭楼、瓮城被拆除;

   1957年,广安门城楼、外城西北角楼、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除;

   1959年3月,北京市委决定外城和内城的城墙全部拆除,须争取在两三年内拆完;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开工。一期工程拆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经建国门、东直门、安定门、西直门、复兴门沿环线拆除城墙、城门及房屋,全长约16公里。

   1966年,文革爆发,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1969年,西直门、安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除,西直门是北京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门,但在修建地铁时还是将城楼、箭楼、瓮城全部拆除了。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包砌在箭楼中元代修建的和义门,当时不知珍惜,亦被同时拆除。德胜门箭楼因位置离城墙较远(比其他城门远50米左右),暂不影响地铁施工,没来得及拆,所以幸免于难。

   内城城墙从1953年开始陆续拆除,至文革期间修建地铁,被基本彻底拆完。崇文门至内城东南角楼及内城东南角楼以北一段城墙,因1950年代末修北京站时,工棚依城墙而搭,后工棚成为了一些单位的仓库和住房,城墙内外逐年增建了大小不同的房舍(临建),整个把城墙包裹其中,才在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无意间保留下了这段明城墙。

   至于西便门东内城西城墙南端与外城北城墙西段结合处的这一小段长约100米的内城城墙,因为被地铁施工单位用作堆放建筑材料的货场围墙而未被全部拆除,由于没有影响修地铁和地面道路,后来也没来得及拆。

   到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残余城墙,并保护遗留城门时,北京城墙遗存只有内城东南角楼以西、以北和复兴门南三处内城城墙残余了。

   新中国从此建立了,碾压着古城的千年文明,摧毁着古城的壮美规划,伴随着天安门广场千万人的呼声,轰轰烈烈的成立了。在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一泻千里的浩大声势中,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妻子林徽因的声音,如浪花般被巨浪吞没。

   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和沧桑,在解放前夕还能从炮口下抢救出来的古城,反而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被毁弃;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称之为文物,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北京城没有毁于战火,但确实是在自己人手里彻底消失了。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1/5/1088_87810523_repaste.jpeg

依稀记得,当年梁思成曾沉痛地说过:“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北京城市发展的事实,已经回答了当年的争论。

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同事、今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镛生用十六个字概括这些年的拆和建:“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损毁,新建凌乱。”吴教授指出:“北京的城市轮廓线东起高碑店,西至石景山,南抵大红门,北达清河镇,方圆约六百平方公里,已经是老北京城面积的十倍。换而言之,我们已经建设了相当于10个北京城,而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却终于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了。……五十年代确立的以旧城改建、扩建为中心的思路一直沿续至今。对二环路以内旧城的超强度开发,致使人流、物流、车流向内城过度集中,造成严重的住房压力、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问题……如今,站立在干燥拥挤的北京街头,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建筑遮挡割裂了天际线,春季的沙尘暴从大西北呼啸而来,严重干旱缺水的危机使人们开始讨论迁都问题。”

在这浮躁的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丢弃成了最好的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开始动摇,物质财富的满足成了新的生活秩序的主轴。

城墙的拆毁,给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是人类历史上的千古遗憾。一个不懂得自尊的民族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当城楼不再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文化与自信。消失的不仅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这座城市中所有人的灵魂归宿。

如浪花般被吞没的声音,穿越60多年的新中国历史,越发清晰得荡涤在所有人的耳边。声音依稀在耳,可钻进人们心间的,却只剩消磨不尽的心酸与苦涩。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81/7/1088_87810720_repaste.jpeg


(四)古都的死亡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1/9/1088_87810973_repaste.jpeg
故宫出来,我徜徉在旅行团人山人海的导游讲解声里。这声音渐渐从耳边飘远,我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些攒动的人头,一辆辆拥挤于路边停放的汽车。

   天已放晴,从故宫走出不远,便是北海和景山,站在静静流淌着得护城河边,故宫巍峨的角楼映在水彩般梦幻的蓝色天空里,像是举着长剑的孤独斗士,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看到过的那座辉煌的城市。

   我怎么会不悲伤,我怎么能心思淡定如水得去面对这一切。

   面对不伦不类的“鸽子蛋”国家大剧院;西直门的“三座馒头”,中央电视台的“裤衩大厦”,面对太多的建筑设计不够人性化的抱怨,我们只能怪自己,老祖宗的精髓与文化没弄明白,就急着丢弃,急着“拿来主义”,最终在不中不洋,不伦不类中彻底迷失自己。

   无论是紧邻的日本,还是和我们同样有着光辉灿烂城市文明的意大利,他们对城市的保护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十分讽刺的是,日本的建筑大多数仿效得是我国唐代的建筑群体,不论是单座建筑还是整座建筑群。在我国轰轰烈烈大拆大建的年代里,日本颁布了保护古代建筑法令,于是人家保护,我们拆除,成就了今日日本古城的古朴厚重历史建筑文化,成就了今日中国不伦不类还自以为很成功的城市规划现状。

   相同的例子还出现在意大利,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克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用无数精彩绝伦的词汇来形容元代时北京的城市建筑与规划,这些思潮不可避免得影响着意大利,不难否认威尼斯现在作为一座成熟、成功的旅游城市,一定也是借鉴了东方的建筑文明。他们用最原始的贡多拉作为交通工具,他们顺其自然在古城原貌上开展旅游,他们用最古朴的真实成就了当今威尼斯梦幻一般的城市文化。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不论是日本还是意大利,他们的城市由于保护的完整而受到世人的敬仰,中国的北京城则在不断推到、重建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我们还会将这个悲剧演绎到何时?现如今,古城已日益没落,我们只能从别人的辉煌中去察觉中国古代城市的伟大与不朽,而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那座千年的文明古都,已在茫茫间消逝了。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81/10/1088_87811053_repaste.jpeg

后记:我并不是闲得无聊才花时间去查资料写这些文字。相反,我每天的生活忙碌得如同雨前忙着筑巢的蚂蚁。我只是想为我的家做一个郑重的记录,用这些繁冗的文字,用这些褪色的图片,记录每个人心中那逐渐消逝的温暖,记录这做已经死去的城市。作为北京人,我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纵然这里有黄土漫天的沙尘暴,这里有戒备森严的中南海,这里有趋之若鹜的旅行团,这里有令人心神崩溃的瘫痪交通。因为我的家人都在这里,因为我的根长眠于这片土地之下。人始终是活着的,可属于这座古城的炙热的心,已随着老北京话的消散、老北京邻居的迁移、老北京建筑的拆除而渐渐死去。我相信,有许多人,都仍旧爱着这里,或者爱着我们心中的那片记忆。那么就让我们将已死的心覆盖上这片温热的记忆,保护它,为它阻挡风雨,让爱永恒,让故时的古都在记忆中永远新鲜如昨,秀雅如花吧……

(全文完)

ps_iloveu 发表于 2011-5-4 18:07

很佩服她洋洋洒洒声情并茂了这么一大篇!

香菲儿 发表于 2011-5-4 18:21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北京人,我母亲的祖辈都在北京。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汲取这里的灵气长大, ...
ps_iloveu 发表于 2011-5-4 19:0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写的好感人呵,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嗯~ 。。。。。。让爱永恒,让故时的古都在记忆中永远新鲜如昨,秀雅如花吧。。。。。。

ps_iloveu 发表于 2011-5-4 18:26

写的好感人呵,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嗯~ 。。。。。。让爱永恒,让故时的古都在记忆中永远新鲜如 ...
香菲儿 发表于 2011-5-4 19:2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就忙着复制粘贴了。。。还没来得及看。。。。。。。。。{:3_26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帮同学转贴~【消逝的古都----写给所有四九城长大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