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也是日本人很jian,一等产品都出口欧美了二等产品自己用
中国的那些日本合资品牌车都是很垃圾,减配严 ...
如果日本车不减配怎么凸显价格优势呢?
当年奥拓卖的那么好不就是因为中国人都没钱吗?
现在B级车市场日本在中国早失去优势了 中国市场是个发展中市场,消费者对汽车消费还不成熟,不能作为很好的市场案例。
这话说的。
卖到中国都是硬纸板糊的。
买到欧美就堪比坦克?
过年的时候有报道,一家子开自己的尼桑车,不知道是爆胎还是什么失控了。
没有和其它车碰撞最后是到护栏那。哈。我怎么也理解不了的是最后车子只剩下底盘的架子了,顶棚什么的都整个翻起了。露出赤裸裸的座椅。
哎。还有追尾后半截车子直接飞出去的。真是纸头糊的。 青松123 发表于 2012-4-7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是政策的事,德国人当时入住国内比较实在,价格也可以,我记得最最开始我们那里貌似还是比较热衷美国车, ...
这个时间线有问题,你记忆中的凯迪拉克皇冠之类的之后也应该接上audi100,桑塔纳都什么时候的事了。呵呵 青松123 发表于 2012-4-7 16: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说其实选车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但是过度迷信崇拜,甚至认为除了自己喜欢的其他都一文不值的这种心态就 ...
我身边也有些热衷日本车的朋友,只认EVO STI之类的,喜欢最直接的快感,我完全理解。
但是这些朋友都是10年前的事了,自打30多岁后全都投奔奥迪和双B了。
30多岁了再崇拜什么中段啊尾喉之类的要不就是见识的太少了,要不就是心态太年轻了 天使问号 发表于 2012-4-7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市场是个发展中市场,消费者对汽车消费还不成熟,不能作为很好的市场案例。
这话说的。
有一种车叫做走私切割车....这种车,早年在所谓的原装日本车与合资日本车上最常见....一撞就玩完!后来,很多所谓原装A6也是这么个玩意。海关自己的人都不敢买....尽管很便宜.....
比较典型的,比如以前那个很出名的杭州婚车断两截!比如哈尔滨到长春的高速路上短程两个L型的A6。
另外,我们看到的很多照片,已经是切割车体救人之后的照片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法德系车在国内,针对国内路面对悬挂系统的本地化比较好,比如最早的桑塔纳,很适合国内的路面。而日本这点做的不是很好,很日美。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Honda的前悬挂的三角后支撑肘,断裂的很多。除了铸造质量问题外,针对国内路面的设计冗余度也不够大。这些都是问题。
就用户群而言,相应地说,买欧系车的人,更保守些,开车也保守,事故多是小磕小碰。买日系车的,开车更喜欢钻空子....出事情大事故的确更多些。 本帖最后由 kongzi016 于 2012-4-7 18:47 编辑
shirleylily 发表于 2012-4-7 17: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确实也是日本人很jian,一等产品都出口欧美了二等产品自己用
中国的那些日本合资品牌车都是很垃圾,减配严 ...
那需要相当NB的质量管理!想生产好的就生产好的,想生产差的就生产差的,那是非同一般的质量控制能力!
所以,那种所谓日本把质优的销往欧美,差的卖到中国,那并非是在抹黑日本人或陈述事实,那实在是夸日本人质量管理很NB的。
至于说合资车减配的问题。欧系与日系一样,都在减配!君不见,同样一个帕萨特或者再早些的宝来,长春产的所谓标配要比上海大众产的所谓标配多出一组灯光高低调节系统。而灯光射角高低调节系统本来就应该是标配!到了上海VW,彻底给简化没了....这个除了配件供应体系不同之外,零配件采购成本和成本压缩,还有市场竞争,都是影响配置和造成减配的因素。不好一概而论.....
至于说到用料!国产化率上去了,用料自然会越来越差!一个是采购方拼命压缩成本对应价格竞争。另外一方面,是国产零配件商在配件制造技术上其实还属于启步阶段,很多东西并未掌握在手,只能看,不能造。
至于说日本车比德系车安全....按照本人已经接触的经验,只能说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点。安全到够用就好..... 在美华人,呵呵
他如果真的懂车,他就不会得出这个结论 挺逗的,德国人和在德国的中国人都有不少怀有一种情节 本帖最后由 Manfred.wang 于 2012-4-7 21:13 编辑
根据孔子的信息找到了拼装车的图片 (转贴)
什么车都一样, 安全驾驶才是第一位的。坦克结实只是因为它的速度还不够!
06年3月26日,山西的恶性交通事故,桑塔纳警车被扭成麻花,车上的人全部惨死!!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49692160.jpg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49758355.jpg
成都大众桑塔纳车祸,车上六人全部丧生,这是05年成都最严重的车祸!!!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49826627.jpg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49868346.jpg
这是广东佛山市的车祸,大众捷达断成两段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047408.jpg
这是深圳的车祸,捷达的士同样断为两截,且司机死亡。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127101.jpg
这是广东一条高速公路上的车祸,大众的车和一辆小货车相撞后,乘员舱竟然同样断成两段,使得里面的人都飞出车外惨死,车上一家四口惨被灭门!!!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215699.jpg
以下是广东珠海的车祸,这根本不是高速公路,但大众“拍杀特”车身却严重变形,司机同样惨死!!!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280346.jpg
以下这张照片早已广为流传,,“拍杀特”车身被撕开,车内的人飞出车外而亡。温故而知新吧!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322025.jpg
“拍杀特”头首分离!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415188.jpg
“拍杀特”再次断裂: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483132.jpg
瑞典的著名车祸,在本田摩托前大众高尔夫车只是一块海绵!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536800.jpg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587027.jpg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85/28/1211950641119.jpg
麻烦不要发些不适的图片
自己欣赏就好了
车本来就没啥好比的..什么人愿意花多少钱显示什么样的身份,这自然选择就不一样了..非要说服别人喜欢自己喜欢的,这就是典型的吃饱了撑的.. 这种帖子要么就不要拿出来,要拿出来请顺便带点数据,不然只是感想,而这样的感想完全没有拿出来讨论的必要 本帖最后由 david415de 于 2012-4-8 08:55 编辑
日本车软件好,同样的价格配置高多了。
不过日本车抗撞击能力绝对不比德国车。还是德国车关键时候保命也。 本帖最后由 zukunft 于 2012-4-8 09:20 编辑
美国人,老粗,没修车的概念,能跑就行了。但德国人就不一样了,即使很小的毛病也得修,然后就把车设计的相当复杂,出了问题一般人搞不定,必须上4S,不上4S维修,就一个劲给你提醒。上4S,大家就知道了,价格不会便宜,这样老粗就不愿意了。日本车出个小毛病,不用理,继续上路欢快地跑就行了。
外加一点,德国车设计复杂精细耐用,但是出了问题,修起来也麻烦。而且有些设计就是为了增加维修难度而特意设计的。不靠卖车赚钱,靠修车配件赚钱。一个只有5欧的东西,你要修下,得话100欧,不带人工哦。 你抽个烟还要分个牌子呢,有喜环7星的,有喜欢万宝路,有喜欢dunhill的.....车也是商品,也要分品牌和品牌对应的消费人群.能满足不同阶级的人对车这么个玩意的消费需求. 只能说美国的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比较适合日本车,因为他们对车这个商品的需要,日本车该给的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你要说美国人对车的需求水平和要求就代表全人类对车的需求和消费需要,要求别人也和丫一样,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基于美国文化的美国人还真是日本车比较适合,限速开开,还你m全民v8,v6屎一样便宜...........美国人对车的消费需要.........还是别寒碜哥了............. 美国人快餐文化,买个车就是开,开几年一换,接着开。性能不性能的不那么在乎,舒服、结实就好。
德国人超级爱惜东西,随便买个东西连包装都舍不得扔,放Kelle里存着。所以跳市上经常看见2,30年前的电器包装发票都齐全,除了塑料发黄其他跟新的一样。所以有个车更要拾掇的永远跟新车一样,碰坏一点点漆都要小心地补好,故障灯一亮马上老老实实送去修理。
中国人喜欢轿车,外观要大气,内饰要高级,性能啥的无所谓,质量上能坚持10w公里或者5年不散架就是好车,因为到时候基本也就换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评价 前2年日系车比较红的时候吧现在日系车也下去了 大家去车展看看就知道了 david415de 发表于 2012-4-8 08: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日本车软件好,同样的价格配置高多了。
不过日本车抗撞击能力绝对不比德国车。还是德国车关键时候保命也 ...
安全性最好的,世界公认是瑞典车沃尔沃。 iCanFly 发表于 2012-4-7 13:46
反正我不会买日系车
支持,管它呢,我就是不买日本车,只要有其它的选择 Manfred.wang 发表于 2012-4-9 1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国人快餐文化,买个车就是开,开几年一换,接着开。性能不性能的不那么在乎,舒服、结实就好。
德国人超 ...
呵呵!连坦克都出来了....
就在这个帖子里回你吧!
那个负重轮不代表通过性好!那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德国当时的扭杆制造水平还达不到单列负重论的水平,所以只能交错地增加扭杆弹簧数量来弥补制造工艺上的缺差。
至于说通过性。德国的履带车辆主要设计是针对压实的土木公路做快速集结,并在固定居民点附近展开战斗,其履带宽度一般较美苏英的更窄!为此,采取延长着地长度,满足车体长度的同时减少压强。但是这样同时也降低了公路平均最大速度(高速转弯性能不佳),进而影响到车队战术集结速度和作战分队的战役机动性。由于这个特点,其同样道路状况下,等距行军平均速度要比苏军低12-20KMH。
PS,不要小看高速转弯这个指标....T54/55的最大行驶速度并不比T34提高多少!但其改进了行星转向齿轮箱,提高了转向速度。T54/55混合路面和公路路面的总平行驶速度要比T34提高很多,这个更具战术价值。 其实想说!
这几年,德国的汽车技术在停滞不前!法意的汽车技术在提高!日本的汽车技术在退步..........
反正都是要过这个坎的....
一个夕阳产业而已.......
至于说道安全,也不能拿日本最顶级的车子去和德国普通的车子比!反之亦然...
不该迷信某国车!就如同不该迷信某个品牌的车一样....
法拉利如何?一样有败笔!破鞋如何?一样有924和928这样的窝囊废...GOLF很神,一样也有3何5这样的垃圾....BMW再好,3er不一样不给力么.....各个品牌都有低端货和先天不足的残次品,卖点每个车都有!就看取舍了...
要粉,冷静点,只粉某国某品牌的某个车型的某个年份区间的车子..... 本帖最后由 kongzi016 于 2012-4-10 09:33 编辑
回:Manfred.wang 在50楼的评价内容:
在车重还不是很重的时候,单列负重轮的扭杆弹簧完全可以承载车身重量并承受火炮射击后座。而再重的车体质量,当时有限的扭杆弹簧制造技术则无法满足要求。德国当时并无美国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的制造技术储备,也没有战前从美国引进技术专利(苏联人倒是彻底引进了),无法另行开工生产,亦无时间与设计经验对业已掌握的车体技术做全面推翻另起炉灶。
对于虎式与斯大林的速度的对比。看来你并未理解车辆转弯换向速度在实战和战役机动性中的重要性。而这个指标是军事作战上时间换取空间最有力的技术报帐。我这里指得并非是车辆的最大速度。而是车辆在复杂路面上连续变换方向的高速通过能力。依照当年的技术,使用单侧刹车差速转向的履带车辆在专向的时候需要连续减速。而德式车辆在此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此外,交叉排列的负重轮同时也是用来避免履带高速转向中脱落导致车辆技术故障进而避免由技术故障引起的行军时间拖延。关于履带车辆连续转向对战役战术机动性的重要性,你可以再去找找有关文献。这是履带车辆的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战术指标,而又是普通军事爱好者通常都会忽略的战术指标。
关于宽窄履带....那个可以忘记了....
在我之前几年工作的那个部门,那都快成了德国人自己的笑话了.....
在履带式车辆上,德国人战时和战后异常羡慕俄国人的情绪显露无疑。至少,德国还在搞履带车辆的德国佬,这种情结是暂时挥之不去的了....
PS1,战后的情况其实相反,德国佬后来居上了.....
PS2,虎式对斯大林行走装置的技术优势是,使用了动行程更大的大负重轮,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复杂路面越野通过能力,但此时的通过速度是非常低的。。。
PS3,而我们刚才的话题里,讨论的是行军速度....是履带式装甲车辆自铁路运输站点卸车后,机械化行驶开往战术战役集结地的连续行军速度和从集结地开始机械化行驶前进直至投入交战状态的连续行军速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