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移民与中餐业
有一个朋友,是越南华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于越南排华,他们举家逃到德国,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吃苦耐劳,整个家族在德国一共开创了十几家餐馆,一路春风,家大业大,可是到了他们的第二代,不知什么原因,十几家餐馆,慢慢地变成了几家,再慢慢地变成“无家”,但仍“可归”(有归宿)。再小的餐馆也是一个企业,子承父业,若儿子没有兴趣,只是将之视为副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很难继续。儿子必须也像父亲一样,重任在肩:做好企业。儿子必须像父亲一样具备拼搏精神,先在父亲的餐馆里做一名普通工人,然后慢慢地熟悉业务,积累经验。从底层做起,逐步提升,自己给自己一种磨练和考验,再然后就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创新。
子承父业,若儿子没有压力,也不会进步。压力就是责任,在责任的驱使下,儿子要慢慢地进入商人这个角色。一般来说,儿子是在一种相对安逸的环境下接受的教育,不愿像父亲当年那样玩命地投入到餐馆运作当中。
家族企业继承接班存在三大变数:企业创始人有几个子女、子女愿不愿从事父业、子女有没有能力管理企业。子承父业的接班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后代都愿意接班。家族企业的病根就在管理机制和决策权的问题上,治不好这个病,会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在家族企业,家族成员间存在特有的信任关系和较低的沟通成本,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有力保证。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让家族政治进入到企业之中,甚至让企业外聘人员也卷入到家族政治中,必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企业死亡。
中餐馆成功的秘诀,口碑非常重要,亲力亲为是其中关键。餐饮业里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饮食文化,而且还包含管理、沟通和技术的综合知识。做餐馆,也要做一流产品、做一流营销。也就是说,要注重产品的开发、做营销,才能水到渠成。一个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营销,也会造成被动,甚至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当然,一个产品要推广出去,必须有强有力的公关能力。一个产品要走出去,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网络。进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好产品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宣传。尤其是餐馆这一行当,一个人可以同时向3个人传播信息,“好话不出门,歹话传千里”,一旦有顾客不满意,传播量将成倍增长。
经营中餐馆的确是华人移民谋生的最捷径方式,但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因此,无论是老板还是工人,辛苦了一段时间以后,经济基础好了,都希望转行,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出息,将来不要开餐馆。无论是知识分子老板还是大老粗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掌握一门专业,以后能找到个更好的工作。
我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第一代半路出家的餐馆业主,若他们的小孩没有别的出路,继续经营餐馆,第二代不能像第一代那样艰苦奋斗,而且他们也不太专注饮食这行业,认为干餐馆是最没有出息者的行为,所以餐馆到了第二代,都走下坡路。除非自己的小孩读了好书,在别的大公司有发展,不然这样的移民家庭,将慢慢远离小康。(西方朔)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