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力发展多晶硅 试与中国并立两强
全球太阳能市场的后起之秀韩国2014年有望和中国一起在太阳能多晶硅市场上形成两强争霸局面。继世界四大多晶硅企业之一的OCI之后,韩华化学、三星精密化学等大企业也陆续启动大规模生产线,韩国企业的多晶硅生产规模到2014年有望达到年10万吨。这一规模足以和以保利协鑫(GCL)、江西赛维(LDK)为核心的中国相媲美。多晶硅是太阳能产业的核心原料,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韩国企业以在石油化学产业积累的技术经验为基础,在该市场上争夺主导权。◇新入行企业2014年正式投产
韩华化学和三星精密化学建设的年生产规模达1万吨的太阳能多晶硅工厂都将于明年竣工,从2014年开始正式投产。由于太阳能市场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世界各国企业纷纷降低开工率并缩小扩建规模,所以韩国企业的举动十分不寻常。Solar&Energy董事郑浩哲(音)表示:“韩华希望完成向太阳能电池和发电发展的垂直系统化,三星期待和芯片事业一起产生叠加效应。”
世界主要太阳能多晶硅企业中,计划明年以后大规模扩建的只有德国瓦克公司(1.5万吨)和OCI(1万吨)。OCI上月决定通过提高设备效率将年产量增加1万吨。
韩华和三星新进入市场,韩国Silicon和熊津多晶硅等公司正在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如果这些都成为现实,韩国企业的多晶硅生产能力到2014年将有望和中国争夺全球第一、二位。韩国Silicon今年上半年已通过扩建将原为3500吨的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万吨。据悉,如果熊津多晶硅通过出售熊津Coway使财政状况稳定下来,就会将年生产规模从7000吨提高到1.7万吨。
有预测称,拥有新设备的韩国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将超过原有企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韩国国内新建设备的年产量大都达到1万吨以上,而且是最新型设备,生产成本低于海外领先企业,这一点具有优势。瓦克和GCL等公司的整体生产规模虽然很大,但大都是3000至5000吨的小规模生产线,所以在效率方面还是韩国企业更具竞争力。”
◇弱点在于经验不足
对新入行的韩国企业,有人指出作为后起之秀存在局限性。有预测称,在现有企业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世界多晶硅需求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并非易事。大宇证券研究员朴连珠(音)表示:“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加起来达45吉瓦(GW,1万吨多晶硅能生产1吉瓦太阳能模块),仅前十位企业就能满足需求。”
郑浩哲表示:“据悉,中国国内年产量为3000至5000吨的中小型多晶硅企业大都已经关门。”
经验不足可能成为障碍。梅瑞兹证券公司研究员黄有植(音)表示:“太阳能企业普遍依靠设备方面的技术经验提高竞争力。新入行企业若想获得经济收益,要等到两、三年后的2016年。”
朝鲜日报中文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