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1:34

应对小熊父母的婚姻问题贴及家家的难念经,给出些资料。希望别被无知耽误了。。。

本帖最后由 生物-心理-社会 于 2012-8-17 15:11 编辑

看灰色的小熊被卷入父母婚姻问题那么多年,在那么复杂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但还能出国、过语言关、读大学,现在还得为父母操那么大的心,真真是难为她了!!

当全世界医学同道都在说“19世纪是认识传染病的世纪,20世纪是认识慢性病的世纪,21世纪是认识精神病的世纪”时,我们准备好了吗?的时候。小熊就不必还带有“病耻感”的用马夹出面来谈论啦。
此贴后面还会接触到家庭、两性等多方面问题,以供讨论婚姻家庭问题时参考。。。

家庭成员为什么会选择疾病的方式折磨自己,折磨亲人?这要分析他与家庭其人员之间的关系,分析他的现在,分析他的人生处境,社会处境、还要分析他的童年,分析他与父母的关系。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2:02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上帝就给了我们每个人健康的权力,但是,有很多人(你不妨仔细、认真、用心地观察一下周围就会发现)注定要折磨自己,不愿意运用自己的权力。这层相对中国人来说要牵扯到一个新的疾病医学观点,属于专业领域。(本着严肃、负责、既不误己也不误人的态度)推荐请专业、内行人士帮助。可这里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国内的严重缺乏这一专业领域的治疗师!!!
下面请看一下全国精神、心理医学权威医生谈到的国内医生质量及状况。。。
待续〉〉〉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2:05

本帖最后由 生物-心理-社会 于 2012-8-17 12:06 编辑

将心理治疗根植于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肖泽萍
应邀为杂志写一篇内容是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临床工作的作用的稿件,落笔却发现不知从何谈起,看看文献,不少通道已有很多论述[1-3]。想放弃时,正好受邀到美国参加第46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每两年一届),看到这个已过百年的古老却严格的学术组织仍然活跃在世界精神心理学界的最前沿,而中国精神科临床心理治疗的水平和质量仍处于低位,有些地方甚至空缺,思想再次活跃起来。在回沪的飞机上,依着脑中出现频度最高的话题,表达几层意思。
1 内部与外部世界哪个更大、更重要
法 国作家雨果名句“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世界……”,总是让我们在仰望天空时,驰骋思想。假使能跳出三界外,俯 视人类自以为是“轰轰烈烈”的活动时,看到的就像儿童在园子里看蚂蚁搬家一般,决不会想到轰轰烈烈的词汇。心理的幸福并非完全依赖于拥有的物质世界是否丰厚。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的同时,人类对内心世界的探究也从未停止过,近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就是最活跃的部分。
在全世界医学同道都在说“19世纪是认识传染病的世纪,20世纪是认识慢性病的世纪,21世纪是认识精神病的世纪”时,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今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模式。尽管有这样的共识,在精神医学界却漠视了“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针对这部分因素进行干预的研究,其深度和广度远不及我们对生理因素的关注。
精神药理学的迅猛发展,让大多数精神科主治医生对症状的控制轻车熟路。只是对于药物治疗几乎无效的人格障碍、严重神经性厌食症、强迫症、边缘障碍、躯体化障碍、分离性障碍等等,需要结合中长程心理治疗才能提高疗效,但目前多数临床医生对此尚不擅长。专业治疗师严重不足,使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
同样,快速发展的社会,抑郁、焦虑、失眠等等如瘟疫瘴气般包围整个社会时,人们想到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只是这些并未发生在大多数精神科专科医院中。
作为精神世界故障的修理者和修理场所,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专科医院,面对与外部世界至少同样大的内在心理世界,我们准备好做得更多些吗?待续〉〉〉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2:14

2 现代精神医学发展与心理治疗发展密切相关
生物精神病学的发展与上世纪50年代以氯丙嗪为代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密切相关,使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得到大大改善,也带来了精神病理学生物机制研究的快速发展。
在这之前,19世纪末弗洛伊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学发展了精神障碍的病历心理学机制,精神分析治疗曾经是那个时代精神卫生机构的主要治疗方法,也使人们对癔症、强迫症、焦虑症的理解加深,提高了治疗效果。
这之后的心理生物学派沃尔特•坎农(WB Cannon)、行为学派约翰•华生(JB Watson)、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AH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R Rogers)及认知学派的亚伦•贝克(AT Beck)分别提出了行为治疗、咨客中心治疗机认知治疗,不仅提高了对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的治疗效果,也使精神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心理诊断学得到长足发展[4]。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中期,我国人文科学受到极大抑制,心理治疗学同心理学一起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而被批判和否定。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没有成为医学生必修课程,也就造成了我国几代医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出现断层。
最近二十年来,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在中国大力发展,多数医学院校已设立临床心理学必修课程。遗憾的是,心理治疗尚未成为独立的职业系列,培训和临床治疗规范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现象。
3 心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性检查的特点[5]
所谓心理治疗,是在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目的是激发和调动来访者改善的动机和潜能,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请注意,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可以成为心理治疗师,目前普通精神科医生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也不能保证治疗的质量。
心理治疗是治疗师和患者平等互动的结果,治疗并没有凭空给予患者什么,只是调动和激发了患者本身的潜能,当然这要在患者有强烈治疗动机的前提下,才会有坚定的工作联盟。
在实际操作中,心理治疗访谈检查与普通医学检查有所不同,至少表现在以下五方面。待续〉〉〉

juin_Mireille 发表于 2012-8-17 12:52

楼主这是唱哪出?准备学术讨论么?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4:52

juin_Mireille 发表于 2012-8-17 12: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这是唱哪出?准备学术讨论么?

俺可跟你一个级别,还没到脑力劳动者白领层次呢。{:5_338:}
同时坐等高人出现。。。{:5_366:}
接楼上〉〉〉
①检查目标:心理检查在于明确对方是何种人,在下文提到的心理动力学诊断至 少有五方面的描述,而普通临床检查重点在于明确是何种症状,只得出表面症状群为导向的描述性诊断; 待续〉〉〉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14:59

本帖最后由 生物-心理-社会 于 2012-8-17 15:00 编辑

②诊断与治疗关系:心理治疗中诊断与治疗不是一次完成而 是层层推进,一层表象的症状有一个方向的诊断,相应一段治疗后,一组症状得以缓解(如患者出现移情神 经症时),对患者心理结构理解加深后诊断又进一步,治疗方向和内容随之调整和加深,又有新的深层心理结构内容呈现,再丰富诊断,再指向新的治疗方向,如莲 花呈现般层层递进,由远及近,由浅而深,最后诊断呈现的是一个丰满清晰的人的心理结构,目前欧洲心理动力学治疗应用的《操作化心理动力性诊断和治疗手册》 反映了这一过程[6],而普通临床检查是诊断后立即治疗,是平面而非立体地反映问题;

③医患关系:心理治疗性检查强调医患双方共同主动参与的治疗联盟,治 疗的进程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参与程度,而普通临床检查患者是被动服从,有可能产生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治疗关系肤浅等问题;
④采集资料的方式:心 理治疗性检查注重收集与患者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普通临床检查则更多是症状指向性的;
⑤医生对自己感觉的反馈:心理治疗性检查非常 注重对检查者自我感觉的反馈,如为何对患者产生同情、气愤、嫉妒、有趣、悲伤等的感觉,即治疗师的反移情是治疗的重要技术和载体,而普通医学检查对此不关注,亦不注重发展治疗关系。
通 过以上的比较,不难看出目前精神科三级查房中,很多医生还是停留在一般医学检查水平,会出现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做出不同诊断的现象。临床诊疗中的病例大讨论,只看到患者的症状表现,加之设置上常常是一位患者同时面对多位医生的询问,这样公开地方式,体现了医生作为专家的权威、强势,但可能会平面化而难以立体地、发展的地看待患者的病情变化,容易造成诊断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多年来参加中德精神分析治疗高级培训[7],学员较为全面地对病例进行心理 评估(详见表1),较少出现诊断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精神科检查的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待续〉〉〉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7 22:42

本帖最后由 生物-心理-社会 于 2012-8-19 23:49 编辑

心理动力学诊断
上文提到,心理学诊断希望得到的是对人的较全面和立体的评估,否则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了解患者症状的心理机制,诊断易陷入混沌或混乱。
Glen O Gabbard[5]在其著作“心理动力性精神病学的临床实践”一书中对于心理动力学诊断评估作了全面描述,见表1。
在我们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对表1心理动力学部分的重视不足,因而对患者的理解和治疗容易作简单化处理。例如,一位抑郁症患者反复住院,药物治疗对其症状控制有效,住院令患者暂时离开充满应激的环境。但是,医生一直没有注意或忽略了导致患者情绪波 动的夫妻矛盾问题,而后者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心理预防机制)有关。患者每年住院一次,因反复发作,患者对预后悲观,第三年再次住院时有严重消极 观念。住院期间,医生未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没有对引起其每次症状变化的应激源进行干预,患者出院后症状很快复发,远期疗效受到严重影响。
对患者心理动力学的评估和理解是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治疗团队共同进行并达成共识的,这个团队每个成员的工作组成了住院病房的 整体设置,每一部分工作必有内在联系,达到整体治疗效果。毋庸置疑,精神科医生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当然,患者的心理治疗不必全部由精神科医生实施,但作为 治疗团队核心的精神科医生,如果能够对患者和治疗环境的每个部分治疗的作用和内在关系有很好的心理动力学理解,那么将有助于提高病房整体治疗效率。否则, 所有工作彼此疏离,整体设置效果发挥的效率低下。

xueli 发表于 2012-8-18 20:18

Lz你能不能分析一下小熊有没有遗传到,下一代又有多大遗传的可能?

生物-心理-社会 发表于 2012-8-18 22:55

xueli 发表于 2012-8-18 2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你能不能分析一下小熊有没有遗传到,下一代又有多大遗传的可能?

我只能以我所知的肤浅知识分析大概,请慎重择用(1,本人不是专业人员。2,咨询客应亲自面对所信任的治疗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应对小熊父母的婚姻问题贴及家家的难念经,给出些资料。希望别被无知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