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
发表于 2013-1-8 10:17
凌波不过横塘路 发表于 2013-1-8 04: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曾考虑过,但被我家属拒绝,他想让他儿子上普通学校,因为他儿子幼儿园的朋友邻家的朋友们绝大部分都 ...
这种幼儿园虽然我也考虑过,但是也还得考虑自己所在的环境,而且我对这类幼儿园和学校并不了解多少,所以也不敢贸贸然就把孩子送过去。
Bai
发表于 2013-1-8 10:21
我爱热钱 发表于 2013-1-8 09: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首先不是真缺,部分企业主靠这个概念来对政治施压,放松技术移民政策,他们好廉价雇用高级打工。
...
看了你写的,我马上去youtube上搜了fenster putzen, 然后看了眼我家的窗,然后觉得“眼不见为净”还是有道理的。{:5_383:}
LynnH
发表于 2013-1-8 10:24
凌波不过横塘路 发表于 2013-1-7 23: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所有的Hauptschule都这种情况。
另外,如果仅仅因为她会弹钢琴,班上的人就嘲笑她说她是Streber, ...
对的。不是所有都这样,所以择校才尤其显得重要,所以孟母三迁。
这个小姑娘和大众一样,都是普通人,拉一把上去了,拖一把下来了。在gym里认识的都是浓妆艳抹不学习的孩子,她妈妈不会德语学校的事情想干涉也干涉不了。都是她爸一个人,工作忙的时候又顾不上管这些,而且她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还有她的表哥表弟是在德国一段时间了,学习成绩也不好之类。好多事情综合在一起。
教育学上的大道理我也分析不出来,就是有时候想想,替她可惜。
LynnH
发表于 2013-1-8 10:28
凌波不过横塘路 发表于 2013-1-7 2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aldorfschule可能会觉得躺着中枪了
那个学校到了4年级都没有成绩单。如果她外甥从开始就去那里学,估计上了4年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偏科而且成绩竟然在平均水平以下呢。
munichguagua
发表于 2013-1-8 10:44
Bai 发表于 2013-1-8 0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其实只要家长目的明确,能够坚持,这不是什么难事。我认识有的家长就是这么做的,一直坚持到孩子考上 ...
你仔细看楼主的回复,她们家嫌弃这种学校生源不好呢。
我爱热钱
发表于 2013-1-8 10:50
Bai 发表于 2013-1-8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了你写的,我马上去youtube上搜了fenster putzen, 然后看了眼我家的窗,然后觉得“眼不见为净”还是有道 ...
是吧。
当医生不能有恐血症,当Fensterputzer不能有恐高症{:5_383:}
Bai
发表于 2013-1-8 10:57
munichguagua 发表于 2013-1-8 10: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仔细看楼主的回复,她们家嫌弃这种学校生源不好呢。
我看到了楼主说的那个生源不好,我还在想怎么才叫生源不好呢?如果就是以成绩来定论的话,那么楼主的小外甥是不是也算在生源不好的当中呢?当然楼主还是很认定自己的外甥是个聪明孩子的,所以还是不要偏颇地认定什么生源好坏,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家的孩子都不算公平。
其实楼主家里现在需要确定的是,自家的孩子是不是仅仅是因为这个不符合中国教育制度而变成现在这样还是有其他的外在以至于心理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认定一个想当然的理由就迅速转变环境,而且这种转变是大迁徙,离开父母,离开相熟的朋友,去往一个连语言都不会的陌生环境,对一个即将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太不容易了。
Bai
发表于 2013-1-8 11:01
我爱热钱 发表于 2013-1-8 1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吧。
当医生不能有恐血症,当Fensterputzer不能有恐高症
除此之外,不管干啥工作,都有出类拔萃的,擦窗做家务家政也不例外,看人家擦窗户快速干净利索,我佩服啊。
fuchslica
发表于 2013-1-8 11:39
阶段性小结一下:
楼主在外甥教育问题上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希望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地学习成长。不过,如果你在没有搞清下面问题的答案的情况下就为孩子做出选择的话,愿望再美好也只是愿望:
- 孩子的作业量是如何确定的:“每天4小时”的量是基于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全班同学的观察统计得来的,还是基于外甥(某一天)的完成情况得来的?
- 楼主自己有没有查看过外甥的作业,总结过题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外甥在每一类题目上花的时间和正确率?
- 为抵制作业而装肚子痛(其实没痛)和神经性腹痛有什么区别?是否有就医?医生有什么意见?
- “很多小男孩写作业腹痛”,很多是多少?其中装痛的是多少?有所谓神经性腹痛的是多少?他们是否分享过经验?
- 为抵制某件事而装腹痛是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除了理解和妥协,家长有无纠正(比如跟孩子说“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就直接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想解决的办法”)?
- 国内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包含了人类在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技能?
-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 孩子为什么喜欢语文,英语,阅读和表演?
- 是否跟孩子每一科的任课老师直接交流过?
- 是否跟孩子的同学及家长直接交流过?
- 孩子的绝大部分同学是否是你所认可的好生源?他们是否适应该学校的教学?
- 是否有就孩子的思维和行为特点跟儿童心理学专家交谈过?专家意见如何?
-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因此越来越少专注于纯粹的游戏是否是人类的共性?是否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这些只是最基本的问题,还不涉及孩子离开家庭独自求学的问题以及监护人自己的能力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即使是孩子不打算来德国,也必须尽快解答的。
你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许很不一样,我只想说,如果我处于你的位置,在回答完上面这些问题之前是不会为一个没有长期共同生活过的孩子担负起责任的。
plbs
发表于 2013-1-8 11:55
公鸡毛和鸭子毛 发表于 2013-1-8 08: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听说, 听说, 建议你有空去旁听一下, 再感触不迟, 哈哈!
已多次旁听,英国和德国的小学历史课。去各类学校听课是我工作的一部分{:5_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