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歼-10的问题
楼主准军事迷,但是不懂机械制造。刚才在留园看到介绍歼-10的帖子,因为那边没注册没法讨论,这里来请教一下。歼-10三代机电传的不是液压操纵的,跟家电版能沾上边。
=== 分割===
留园的原贴:http://club.6park.com/military/messages/90195.html
问题是进气道的设计
问什么设计成这种分体式的而不是一体式的?
这样的分体明显会加大风阻和噪声啊。是不是因为加工水平不够? 本帖最后由 zff518 于 2013-3-29 22:21 编辑
同比F-16也是分体的设计,很奇怪,但是人家明显做了整流的处理,前边是一个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f/YF-16_VASC.JPG/800px-YF-16_VASC.JPG
Quelle: Wikipedia 纯路过。。 本帖最后由 zf22 于 2013-3-29 22:40 编辑
军迷应该去超级大本营和飞扬军事论坛啊。都有专门的空军板块。 这个显示还是做过整流处理的吧,倒是进气道上面的支撑是技术问题。不过歼十b好像就给把机身和进气道口一体化了。 找砖头哥. 他差点就成飞行员,现在是陆军打飞机的. 本帖最后由 zff518 于 2013-3-29 23:14 编辑
whj98765 发表于 2013-3-29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显示还是做过整流处理的吧,倒是进气道上面的支撑是技术问题。不过歼十b好像就给把机身和进气道口一体化 ...
+1
瞅我这问题问的,没做好研究就瞎问
歼10-b确实是一体了
这几个加强筋也确实讨厌,明显增大敌方雷达探测灵敏度
zf22 发表于 2013-3-29 22: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军迷应该去超级大本营和飞扬军事论坛啊。都有专门的空军板块。
恩,好多年前是准军迷,现在就没时间了
今天偶尔看到那个帖子,有疑问,就跑上来瞎问了 这种布局,超音速阻力会很大,好处是亚音速大迎角下进气效率会很高,发动机不容易发生喘振,后机身不需要设置放气的排气阀门。
关于你所谓的分体式的这种说法。这个其实是一种分隔低压附面流层的隔板,将机头或者进气锥的附面层的扰流简单的分隔开,省的影响进气道内的气流。附面层气流进入进气道的话,会影响发动机压缩机工作,导致发动机处于不稳定的工况,容易造成发动机喘振、推力下降或熄火。
进气道的这个间距边上的隔板和进气道本身,多少是可调的,比如美制F4的隔板,比如米格23的,比如国产空中蔡国庆的,都是去除或者分割附面层扰流的典型做法。并且,进气道内附有可调激波锥来再次对进气做预压缩。
另外一种类型的就是如F15,F14或者米格25和米格31这类的。这类的更复杂。变种的包括苏27和米格29,也都是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进气道本身界面几何形状通过内置调节板被设计成可调的方式来适应不同高度和不同空速下的进气预压。
再有一类就是如F16上的这种,低成本的固定式的进气道了。类似的还有F18早期型号的。这种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缺点是速度适应范围小。F16早期的2个型号的进气道与C和D型的是完全不同的,适应不同的发动机与进气量。同期另外一个项目,用F4上J79发动机的项目,那个进气道的截面积则更与众不同。
因为这个进气道的位置上,做附面层隔板比较单薄,上隔板的成型工艺很考验设计和工业能力。所以,我们能看到,F16的隔板上部是没有加强肋的,而J10上是带有加强肋的。
这就好比,后掠翼机型上,欧美普遍采用前襟翼来推迟高空速下的气流分离,而苏联的低成本飞机上,比如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上是直接用翼刀来简单粗暴地阻止一定空速区间内的气流分离。
回来再说那个最新的图,也就是取消了隔板的这个。
这个是这几年才有的比较新的科技成果。通过计算机模拟,在进气道两侧设立整流包,来对附面层做最佳整流,来取消分隔隔板,减轻结构重量的做法。比较早的是应用在美制F35A上。但是,这个东西的可适用速度区间是有限的,只在最佳速度区间内最有效。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3-29 23: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布局,超音速阻力会很大,好处是亚音速大迎角下进气效率会很高,发动机不容易发生喘振,后机身不需要设 ...
我操,嫩这个真心给跪了。。。
认真读了几遍加上自己的揣摩大概齐明白一点了,唯一不懂的蔡国庆也去狗过了
{:5_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