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活着不容易ZT 转贴
本帖最后由 wangdafa80 于 2013-9-20 12:48 编辑豆子活着不容易ZT转贴
如果你泡的大豆不发芽,那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大豆已经死了。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种子就代表了生命和希望。可是,种子也是有生老病死,大豆自然也逃不脱这个轮回。一般来说,把大豆放在家里的冰箱里(低温条件下储存)一年,它们的发芽率就会降到大约60%左右。如果放置30月以上,发芽率就只有20%-30%了。如果只是放在袋子里面不密封,一年后的发芽率就已经跌到了13.5%。有个别的大豆品种,新种子的发芽率就已经低于30%。有些品种常温保存一年之后的,甚至会集体阵亡。要指望这样豆子长出豆芽来,那恐怕比较困难了。
那为什么表面上看似平静的豆粒,“死亡率”会如此之高呢?
首先,大豆有可能被自己的脂肪毒死。虽然我们人类喜欢高脂肪种子带来的酥脆口感和高热量,但是这些脂肪在氧化之后就会变成凶猛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有个强悍的能力,就是抢夺其他物质的电子,蛋白质、DNA都深受其害。被夺去了电子的生物分子,要么失去了活性,要么就土崩瓦解了。于是细胞中好端端的结构,就被些“炸弹”搞的支离破碎了。
除了脂肪,蛋白质的活性降低也是大豆的死因之一。这些蛋白质是提供大豆萌发生长的关键。我们都知道,种子中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那都是为生根发芽准备的。但是,这些能量和物质已经被高度浓缩,比如氨基酸都被打包成为蛋白质,而能量也被锁在结构复杂的淀粉当中,相当于把金币都铸成了大金块。如果想把这些物质和能量取出来,那就需要特殊的切割机——酶。但是,这些酶也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逐渐丧失活性。结果,就是萌发大豆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守着食品库被饿死了。
除了分解物质会逐渐降低,大豆的合成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蛋白质和DNA的合成能力会大打折扣,而这两种物质的合成复制,恰恰是生命繁衍的核心过程。
除了这些静悄悄的变化,大豆的细胞结构在储存过程中也会不断变化。比如,线粒体的形状会变得很异常。这个为细胞提能量的工厂一旦停转,所有的事情就不用干了。另外,细胞膜的结构也会受到破坏,细胞中的钙离子、钾离子、糖和氨基酸都会渗透出去。这样千疮百孔的大豆不发芽就在情理之中了。
利用这个属性,我们倒是可以在发豆芽之前,先测一下泡豆芽水的导电程。导电程度越高,那就说明细胞破损得越厉害,那生不出豆芽的几率也就越大了。这时就应该果断地将其磨成豆浆,或者煮成五香豆好了。
所以,要想发出一颗健康的豆芽,还真是很不容易啊。
相关连接http://dolc.d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57209&extra=&page=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