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 发表于 2014-1-7 09:17

香港影视巨头邵逸夫去世 享年107岁

据香港无线新闻报道,2014年1月7日,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作为著名电影制作人、慈善家与富豪,曾捐助数以百亿计的款项,为内地、香港建设教育、医疗设施。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邵逸夫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6,在上海时期被称为“邵老六”,后来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其中向内地教育捐赠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但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当时邵氏兄弟选择卖掉房子,以此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并于1924年在上海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邵逸夫三兄弟在一起,右起为邵逸夫,邵仁枚,邵邨人。


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战后,邵氏兄弟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图为邵逸夫与李小龙。


邵逸夫有过两段婚姻。1937年,邵逸夫与发妻为黄美珍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1997年,邵逸夫跟事业拍档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1978年,英国伦敦,邵逸夫获得女王颁发的爵士头衔,与他的妻女在一起。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邵逸夫与杨振宁。


2004年9月22日晚,重庆,邵逸夫先生在和重庆市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交谈时说:“我为祖国就做了这么点小的贡献。”


2010年9月28日,邵逸夫和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曾荫权出席“邵逸夫奖”颁奖仪式。


2001年11月19日,邵逸夫92岁生日庆典上,香港女星沈殿霞和汪明荃赠送“仙桃”。


2008年11月19日,香港,TVB为邵逸夫庆祝生日,汪明荃和郑裕玲坐在邵逸夫身边。


2010年11月19日,香港,香港TVB(无线)43周年台庆,邵逸夫出席。


2011年8月7日,2011香港小姐庆功宴上,邵逸夫与冠军朱晨丽、亚军朱希敏、季军许亦妮以及国际亲善小姐梁丽翘合影。

Bobbyschatz 发表于 2014-1-7 09:40

老人一路走好。

贞爱 发表于 2014-1-7 09:47

默哀。

鱼之乐 发表于 2014-1-7 10:06

太强了,太能活了,而且活得很精彩

鱼之乐 发表于 2014-1-7 10:08

哎,希望他捐的那么多钱真的用在他希望用的地方上了

青蓝忘情水 发表于 2014-1-7 10:25

默哀致敬

王小兔 发表于 2014-1-7 12:07

影视大亨邵逸夫:百年传奇人生比港剧更精彩(图)文章来源: 网易娱乐 于 2014-01-06 18:05:0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37228 次)

4





http://img6.cache.netease.com/cnews/2014/1/7/20140107091438154f4.jpg

邵逸夫(资料图)

邵逸夫爵士,大紫荆勋贤,CBE (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 2014年1月7日)(注),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亦主导著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本地的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或澳门,两岸四地的多任领导人都曾表彰邵逸夫爵士对华人影视文化和华人社会的贡献。

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冠绝亚洲,历年来,培育出华人演艺界的无数颗巨星,以及多位幕后精英,只要有邵逸夫的地方,一定众星拱照,星光熠熠。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1997年,邵逸夫跟事业拍档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2010年1月1日卸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职务,由其妻方逸华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 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则获颁授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David)


水中毒 发表于 2014-1-7 12:20

可惜,一位好人

王小兔 发表于 2014-1-7 12:21

一张图看邵逸夫一生 揭秘邵逸夫背后女人(组图)
文章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01-06 20:23:3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5691 次)
4


揭秘邵逸夫背后女人:恋方逸华45年终成婚(图)



邵逸夫和他的女演员们



邵逸夫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同时,他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为内地教育事业捐款达25亿港元,加之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巨额捐赠,在古今捐资助学史上可称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更让人称奇的是,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的身后的女人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邵氏独占天下后,邵逸夫拉拢了当时最红的女明星李丽华和林黛,使她们成为邵氏的演员。并大量栽培新人,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真正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女星独霸影坛的局面一直要到60年代末张彻开启阳刚武侠潮流才逐渐得以扭转,此前的香港影坛一直是这些美丽女子的天下。



年轻时的邵逸夫和黄美珍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 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兄弟两用了几年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渐成名气。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邵逸夫早年与原配夫人黄美珍(坐者)等合影

饭后,余东璇请邵仁枚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会面,在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心湖中都泛起了涟漪。离开余府之后,黄美珍的倩影在邵逸夫眼前浮现,让路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购。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

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不时还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

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两个人心底不断升腾,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家,黄美珍不喜欢坐车,两人就边走边聊散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留下了不少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



年轻时的邵逸夫和黄美珍

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如洪水般汹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

1931年,邵逸夫决定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一对相思的恋人,情不自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32 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尽管倍受争议,邵逸夫和黄美珍却越来越感觉彼此再也分不开。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邵逸夫和黄美珍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成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结婚后,邵逸夫与黄美珍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氏影院被被催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子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日,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烟云,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方逸华



方逸华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因为战火,邵氏公司百废待新。邵逸夫有了一种紧迫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邵氏的电影事业,重建影楼、联系院线、每天坚持至少看一部店影。当年,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但为了处理公务,他将其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侍者告诉他:这位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滤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比他小了整整24岁。因为家道破败,遗传了母亲的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方逸华非常聪明,喜欢的歌听过一遍就朗朗上口、腔圆字正,俏丽的外表加上美丽的歌声,让她的名气越发高涨,而此次,她就是应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请来表演。那一晚,两人交谈甚欢。



方逸华和邵逸夫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邵逸夫入神地听着,偶尔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句睿智的话语,令方逸华感觉坐在眼前的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电影大亨,而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幽默的朋友。

而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1955年,已经占领冬南亚电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发现: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业竞争中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便有意在香港建设“邵氏影城”——而这需要一大笔钱。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邵氏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强烈反对。对电影业无心恋栈的二哥写信,希望邵逸夫来香港主持邵氏电影业。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了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邵逸夫却以万丈雄进军香港,再图霸业。来到香港之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她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退出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方逸华和邵逸夫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1957 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动用了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终于不负众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之后,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巨片在香港、台湾流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邵氏电影公司20多年间所摄制的影片达1000余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 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从此,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方逸华并不是那种攀附于树木的藤蔓,她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也羸得了邵逸夫的怜惜与尊重。所以,虽然邵逸夫坐拥的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阴、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影视事业。



方逸华和邵逸夫

1987 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因为邵逸夫忙于事业,每天都“只休息一个小时”,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邵逸夫是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保养有加、依旧健硕而且精明的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则表示,她敬邵逸夫为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不求更多。



方逸华和邵逸夫

但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于是,1997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已将女人最宝贵的40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方逸华。

1997年5月6日,90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韦加斯正式注注册结婚。原来,在拉斯韦加斯注册结婚,无须预约,只要付出35美元便实时成为夫妻。而且,香港政府是承认的。此时的方逸华已经年过60,与90岁的新郎老翁手挽着手,仍是一贯的香奈儿套装配上利鬲落的短发,但脸上却有着属于新嫁娘的娇羞,心里到底是欣慰的吧。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邵逸夫毫不含糊地高声:“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穿便服的方逸华和邵逸夫

相关推荐:揭秘刘銮雄背后女人:落选港姐吕丽君成执行董事(图)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这样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方逸华生活依然简朴,与两个妹妹和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2010年元月,活到老干到老的邵逸夫在102岁高龄,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走过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来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王小兔 发表于 2014-1-7 12:22

邵逸夫20多年向内地捐50亿港元 逸夫楼遍布全国(组图)文章来源: 浙江日报 于 2014-01-06 20:18:2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10910 次)

1





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401/news/xes_a99a5c8f77fc2a7131b7c140adf16a9e.jpg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图为邵逸夫出席邵逸夫奖2010颁奖典礼。

核心提示:2014年1月7日,据香港大公网援引无线新闻报道,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原标题:105岁邵逸夫25年捐赠内地教育近50亿港币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马海燕)105岁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这是记者19日晚在北京举行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年庆祝活动”上获悉的。截至目前,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同日,邵逸夫基金第26批赠款仪式举行。年逾百岁的邵逸夫本人未能亲临现场,其夫人、香港邵逸夫基金有限公司主席邵方逸华与第26批接受赠款项目的部分高校代表签署了赠款协议,2亿港币将用于支持内地多所高校开展硬件设施建设。

邵方逸华还接受了教育部官员赠送的《书香逸夫·悦读天下》纪念画册。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近年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中国中西部教育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邵逸夫20年赞助4888个校舍 逸夫楼遍布全国(图)

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401/news/rdn_52cb7a1e8e2c2.jpg

逸夫楼遍布全国

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401/news/ori_52cb5a0f278b8.jpeg

逸夫楼遍布全国

核心提示:2014年1月7日,据香港大公网援引无线新闻报道,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原标题:邵逸夫20年赞助4888个校舍 全国遍布逸夫楼

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电视巨无霸,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中国各地……他就是邵逸夫。

但从明年起,TVB这个巨无霸长达31年的“邵氏时代”正式结束。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正式宣布,104岁的邵逸夫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职,邵逸夫将像他的名字一样真正做一个闲云野鹤的林下“逸夫”。

慈善大家:逸夫楼遍布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TVB易主的过程中,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将降至3.64%,TVB副主席、“六婶”方逸华的持股量则为0.26%。

事实上,这样的慈善,邵逸夫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旧金山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在国内的口碑也大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祖国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娱乐圈教父:拍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六,故后人常称其为“六叔”、“六老板”。邵家兄弟几乎都进入娱乐圈,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开始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1930年,经受多番磨难的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1932年,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的巨大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只身从新加坡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据统计,邵氏兄弟共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先后在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邵逸夫被外界尊称为娱乐界教父,还源于他的TVB。但在1967年邵逸夫决定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无线进军电视业时,曾遭到不少朋友反对。

40多年后,“佳视”倒闭了、“亚视”衰落了,TVB成为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香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现在大家心心念念的港剧经典,包括《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曾经引发从香港到内地的追剧热潮的电视剧不少都来自于TVB。开创于1971年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更是为整个亚洲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天王巨星,均出身于这个训练班。此外,像杜琪峰、王晶、关锦鹏、韦家辉等著名导演,也得益于TVB的全力栽培。

可以说,在香港的文化史上,邵逸夫注定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富豪榜常客:缔造200亿影视王国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邵逸夫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104岁的邵逸夫用80年打造起一个价值超过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

尽管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

而早在其步入电影业时,邵逸夫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邵氏公司已在全球拥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除了精通业务、对市场敏锐性极高外,吃得苦、做事勤勉、精益求精、对成本锱铢必较……这些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邵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逸夫曾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影片数十部。

与“烧片”的豪气截然相反的,是邵逸夫对所有对成本锱铢必较。据传,曾经有一次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只要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托孤不利86亿易主

在影视和商界忙碌了80载的邵逸夫晚年想归隐,左右四顾却发现无人可以接手他这庞大的影视帝国,两个儿子不肯改变在新加坡当“包租公”的安逸生活,他的太太方逸华也想陪他归隐,最后热闹了一辈子的邵逸夫,还是决定把TVB卖掉。

不过,邵逸夫的“托孤”过程并不顺利。最早进入媒体视线的是TVB非执行董事、其士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亦卿。2006年,在传出邵逸夫有意出售TVB股份后不久,有报道称,周亦卿准备引入上海资本入股TVB。但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周亦卿否认。2008年,内地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公司主席杨国强愿出价百亿元人民币收购TVB的股权。但此后,因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急转直下,杨国强遇到资金问题,这一交易未能继续下去。这一年,凯雷、黑石及贝恩资本等国际私募基金公司也都有意竞购TVB,但因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纷纷放弃了收购计划。此后,又有媒体报道称,香港荣丰控股(000668)公司董事长王征和香港富豪李兆基父子,也计划收购TVB的股权……

不过,所有传言都在今年4月随着陈国强的入主不攻自破。据了解,以陈国强为首的财团所出的收购金额约为62亿港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其中他占有所获股权的五成多,其余股权分别由已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台湾女首富王雪红,以及擅长投资电讯传媒业的美资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计下来,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币86亿元。

股权的变动,标志着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正式宣布,邵逸夫将在2011年12月31日后退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并获委任为公司荣誉主席,同时也将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辖下行政委员会成员职务。现任董事局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则委任为董事局行政主席,2012年1月1日生效。根据合约条件,梁乃鹏每年薪酬为576万元港币。

(据《广州日报》、《凤凰周刊》等综合报道)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影视巨头邵逸夫去世 享年10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