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讨论讨论德国治理雾霾的经验
最近国内雾霾问题非常严重,2014初始,中国31个省(区、市)已签署一份在未来4年内防治空气污染的责任书。
很多外国媒体将中国的雾霾归因于快速工业化。确实,环境污染常常被视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成长之痛”,放眼全球大国,几乎无不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它们是如何赶走雾霾,恢复蓝天白云的?
这些''前辈们''的药方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细化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最宝贵经验。
下面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希望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德国:百个空气清洁计划在行动
40多年前,穿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曾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天,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已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在此转变过程中,德国的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功不可没。
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如今已十分洁净,不过也有个别城市或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出欧盟标准。一旦某地区超标,当地州政府需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
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方法无外乎两种。首先是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许多地区选择设立“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第二就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德国立法机构曾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颗粒过滤装置的柴油机小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一般来说,德国已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等设定标准,地方政府在通过技术手段减排上发挥空间不大,主要还得依靠限制排放行为的“硬措施”。当然,也有一些“软措施”可供选择,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多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等。
实际上,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几乎人人有份,减少排放自然人人有责。交通领域,车辆应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工业领域,工厂应注意减少排污;农业领域,农户可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应使用可再生能源,注重节能减排。
具体到个人,环境专家建议民众出行时长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骑车或步行。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车辆。在家不要乱烧树叶和木头,选择节能减排的采暖方式,如天然气集中供暖,使用节能家电和可再生能源。
德国:制定标准,完善监管
用技术手段限制排放
上世纪中叶,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也曾出现过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重视空气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一些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最终鲁尔工业区于八十年代正式结束工业生产,成功转型为如今的文化产业园。如今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与德国其他地区没有差别。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德国用法律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在环保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德国在空气质量治理方面已有几十年的经验。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环保技术专家弗勒丽达・科提左女士。
德国对于空气质量的管理首先是从法律层面把关。在科提左看来,德国在制定空气净化法律法规方面有3个里程碑:1974年的《联邦污染防治法》、1979年的《关于远距离跨境空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和1999年的《哥德堡协议》。
上世纪70年代,德国环境污染持续恶化,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对大型发电站加装过滤装置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74年,联邦德国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对大型的工业企业进行约束,为其制定排放标准。
《联邦污染防治法》对污染源类别做了明确的规定:现有的企业要在一定时间内加装过滤装置,达到排放标准;新成立企业在申请时就必须严格遵守该法律的规定。科提左说:“在德国,企业的审批十分严格,也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老企业的设施也需要不断更新,以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时至今日,该法律经过了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成为欧盟范围内的典范。
1979年,《关于远距离跨境空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对区域空气污染控制作出规定。科提左解释说:“空气的净化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因为空气是流动的,只有周边国家都做得好,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安全干净的空气。”1999年,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共同签署了《哥德堡协议》。
严格的法律规定催生了德国企业在环保技术方面的创新,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联邦污染防治法》是环保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德国的中小企业由此研发和创造了许多新的环保技术。”科提左举例说,像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也在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至2010年间,德国绿色经济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2%。
自2005年1月1日起,德国实行统一的欧盟排放标准。这一标准对控制各种有害气体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每小时二氧化硫排放值不得超过每立方米350微克,且一年中只允许超标24次。每个地区都要制定各自的空气质量计划,城市内引入环保区来控制空气质量,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允许驶入环保区。此外,德国的能源转型政策强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此举也将进一步减少排放。
环保法律的框架对空气质量的监管起到了很大作用,联邦环境部的相关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各个地区甚至某个企业的排放信息。根据法律,一旦企业造成空气质量问题,公民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监督其更新完善装置;如果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相关机构有权责令企业停业。
好的空气与普通民众的努力也密不可分。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曹奕女士告诉记者,许多员工每天都乘公共交通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而通过共享汽车来减少私人汽车出行,这在德国老百姓当中已成为一种时尚。
别国经验估计放到国内去实施有点困难 德国限制车流在国内也是有实行的,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楼太多,不容易让空气流通,容易形成雾霾。
德国不是煤矿大国,能源也不是以烧煤为主。国内提倡新型能源的同时并没有关闭煤矿,主要是因为能源消耗一直上升。
德国的工厂在建厂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核,而国内就比较欠缺。大工厂的监督或许能做到,但国内太多家族式的小作坊,难以达到有效监管 本帖最后由 adaa3123 于 2014-1-14 22:11 编辑
建厂有 TA luft,汽车有什么排放标准没有 karzi 发表于 2014-1-14 20:51
德国限制车流在国内也是有实行的,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楼太多,不容易让空气流通,容 ...
我看德国以后也好不了。
现在那核电有一座关一座的,再加上那个2022的全面废核法案。。
没有核电就得靠火电。其他的风电水电光伏都是小头。
大批量的火电上马,比核电的污染可大多了。。。 adaa3123 发表于 2014-1-14 22:10
建厂有 TA luft,汽车有什么排放标准没有
有啊。欧1,欧2,欧3,欧4,欧5,欧6 小蓝人阿凡达 发表于 2014-1-14 22:23
有啊。欧1,欧2,欧3,欧4,欧5,欧6
stimmt,现在国内标准等同这边欧几?google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