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瞳 发表于 2014-8-24 09:38

  看到我圈出的部分了吗,这是《春柳堂诗稿》两个序里提及,因为书籍是杨钟羲个人收藏,出处其他信息不详,只知道是1899年出版,根据作者被序为“宜泉先生”,和他的孙子“张介卿”,红学推断为“张宜泉”,所以张宜泉是名是号都不能确定。
  序中提及“兴廉”一名”,“兴廉”是杨钟羲所言,他指出作者名兴廉,原名兴义,字宜泉,并未指出处和提供任何依据,后《八旗艺文编目》的编者恩华沿袭他的说法,于《八旗艺文编目.别集五》写道:“《春柳堂诗稿》,汉军兴廉著。兴廉原名兴义,字宜泉”,这样,《八旗艺文编目.别集五》的记载又为各级红学狂热者盲目引用,循环论证曹雪芹,又扯到红楼梦作者上。

  这个说法,在红学界因此各种争吵,周汝昌、吴恩裕等人就走中间路线,避开争端而言,“不必名兴廉”就针对一些关于作者介绍时常常会“张宜泉,名兴廉,字宜泉”诸如此类说法。

  整个《春柳堂诗稿》的作者与是作书时代,都是推测而成,所以我指出这本书作为红学铁证的荒唐之处:红学推测出来的时代与人物,证明红学的时代人物!

  说法很绕,所以绝大多数读者很难读懂我思想,原因就是被红学给绕晕了。

夜瞳 发表于 2014-8-24 09:48

  四、富察明义
  富察明义,约生于乾隆八年,卒于嘉庆八年以后(约1748--1803以后),号我斋,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明仁的胞弟,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是清皇朝的皇室成员。做过乾隆的驷院侍卫。个人资料不详,生平事迹为红学砖家推测而成,著有《绿烟琐窗集》。
  富察明义读过《红楼梦》,留下20首题诗,很多内容不为人知,所以也是在红学探佚方面有着指导意义,由于现存公认抄本都没有后文内容,他的题诗就成了好事者意淫的依据了。
  在题诗之前,还有一段小注:

夜瞳 发表于 2014-8-24 09:49

  这20首诗分别是:
  1.佳园结构类天成,
  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
  春风秋月总关情。
  2.怡红院里斗娇娥,
  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
  曈昽日影入帘多。
  3.潇湘别院晚沉沉,
  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
  问他曾否泪沾襟。
  4.追随小蝶过墙来,
  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
  扇纨遗却在苍苔。
  5.侍儿枉自费疑猜,
  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
  无端掷去又抛来。

  6.晚归薄醉帽颜欹,
  错认猧儿嗔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
  强来灯下一回嬉。
  7.红楼春梦好模糊,
  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
  题诗赢得静工夫。
  8.帘栊悄悄控金钩,
  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9.红罗绣缬束纤腰,
  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
  被他偷换绿云绡。
  10.入户愁惊座上人,
  悄来阶下慢逡巡。
  分明窗纸两珰影,
  笑语纷絮听不真。

  11.可奈金残玉正愁,
  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
  博得多情一转眸。
  12.小叶荷羹玉手将,
  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
  便觉新添异样香。
  13.拔取金钗当酒筹,
  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倚公子怀中睡,
  明日相看笑不休。
  14.病容愈觉胜桃花,
  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
  慰言今日较差些。
  15.威仪棣棣若山河,
  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
  笑时偏少默时多。

  16.生小金闺性自娇,
  可堪磨折几多宵。
  芙蓉吹断秋风狠,
  新诔空成何处招。
  17.锦衣公子茁兰芽,
  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
  梦魂多个帐儿纱。
  18.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19.莫问金姻与玉缘,
  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纵使能言亦枉然。
  20.馔玉炊金未几春,
  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
  惭愧当年石季伦。

夜瞳 发表于 2014-8-24 09:52

  首先我们看看小注带来的信息: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无论怎么读,看不出富察明义与曹雪芹有着交往的痕迹,所以红学家就用”可能与曹雪芹有交往“,更有甚者,猜测他何时何地从何人借到了抄本,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能把永忠,敦诚兄弟和张宜泉都给串联起来,而成为”好友“,荒唐而不经,这个序的信息,”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只是一个猜测性注解,大观园是不是随园,连红学都未认同。
  随园主人袁枚则在引用富察明义这段文字同时,指出: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風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風趣。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随园诗话》)
  当然这话对红学很不利,只能像胡适所说那样,袁枚在撒谎。袁枚撒谎是为什么?他认为袁枚没看过红楼梦,所以也就楞往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的园子就是大观园,可袁枚不是看得很清楚吗,他在批评富察明义诗歌时,这段小序,都是全文收录的,不管他看没看到红楼梦,这也没有撒谎的必要和理由。要撒谎,他说见过曹雪芹那才贴金吧。
  至于富察明义所看的《红楼梦》,应该是比较迟的抄本了,因为抄本在吴玉峰定本以前,是叫《石头记》,其实永忠谈到的也是《红楼梦》,这都是《石头记》以后的书名 ,现在发现的抄本就有很多是《红楼梦》,比如梦觉主人序本,舒元伟序本,郑振铎藏本,卞伪本,补拙斋抄本,南图”庚午老人修改本“,都是红楼梦,杨藏本叫做《红楼梦稿》,富察明义看的书,并非神奇到什么不可理解地步。
  另外讲一下,关于他的题诗,其中第十九首”莫问金姻与玉缘, 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纵使能言亦枉然“ ,大家看看吴祖本第108回故事情节:
  【文本】话说通灵玉在民间躲躲藏藏,出入于草堆、旷地、唯恐被俗夫知觉或卖或砸或污,整日过的不甚开心,颇为后悔当日来至人间,受这般折磨,这日又躲藏于垃圾场,忽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寻他,心想:“当初他曾劝自己不要来尘世,自己不听,如今这般落魄,恐被他二人耻笑。”矫情躲于煤堆旁,仍被他二人看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了通灵玉飞回天界,放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石头经历人间一番梦幻,对尘世不再眷恋,从此屹立青埂峰下,自为返璞归真。
  当然大家可以继续不相信吴祖本,不在这里讨论它真伪,只说这清朝最有贡献的四组诗人(实际是五人,我把敦诚敦敏做一组处理了) ,他们以及他们的诗,对红学家,以此作为”铁证“的糊弄与不实本质。

夜瞳 发表于 2014-8-31 22:19

  现存抄本中和刻本,多数是拾回一册,列藏本三四回不定,因此形成12x10看去很有道理而形成了《红楼梦》全壁是120比较合理的概念
  红学泰斗周汝昌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得地理之辈,从佛祖皇帝到修脚剃头那是无所不通,因此用了神奇的古人周天数理论得出结论,红楼梦的回目一定是12和9的倍数,尤其是根据庚辰本第四十一和四十二回中间一个夹页批条:

夜瞳 发表于 2014-8-31 22:20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比较合理地推算:这部百回大书一定小于38x3=114,从而得出108回这9x12绝佳书为最终回目
  其他辅助理由,主要是依据文本,经过他反复论证以后,总结成了一个表格,大家通过这个表格基本掌握周汝昌划分依据

夜瞳 发表于 2014-8-31 22:21

  有意思是,其实这个108回灵感,不是老顽固的原创,而是一个普通的拖拉机手(早些年,这是一个高贵的职业哦)写信给他崇拜的周汝昌,大致说他觉得小说应该是108回,突出的理由是小说到了54回以后是写败家,而此前贾府不管怎样还都是朝气蓬勃的,古人小说也不都是100回和120回为圆满标准,《歧路灯》就是典型代表

夜瞳 发表于 2014-8-31 22:22

  老周听后,感觉找到这本书,不但为粉丝来信震撼,还又从《歧路灯》里找到其他红楼梦线索,这样他突然转身。原来他的思考是根据小说第三回蒙古侧批结合庚辰本四十二回夹页内容,锁定小说回目为110,小说第三回处【文本】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
  〖蒙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月上窗纱人到阶,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境(竟)先到矣。〗【梦序夹批:应如此非伤感,来还甘露水也。】

  原来认为的110回左右的思考,有了树明确目标,然后通过各种考据论证出上面的观点
  后来被刘心武几乎原封不动照搬照抄,就让这108回理论逐步浮出水面
  有人不耐耐心了:时间裂缝,你到底是支持这样理论还的反对这样理论?、
  对于周汝昌和刘心武,我是不屑的,但对于108回文本,周汝昌的论证我是欣赏的
  我们看四十二回夹页内容: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小说回目不可能是小数的,不会有37.9999回,所以这句话表明,38是多出的余数,小说最大回目可能是37x3=111当然36x3也符合这样说法
  下面我们继续用数学原理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总结出一个数列来
  第一节:1~9回,这个是每个演员先舞台一次露面,除了妙玉和史湘云,基本人物都在走了过场,史湘云和妙玉,也在判词中说到,这姑且做一个姗姗来迟人物的小悬念吧
  第二节:10~18,红白两事,从东府梅花开放王熙凤去看秦可卿到元妃省亲离开大观园,极写宁荣两府的繁华,秦可卿之死标志大明结束清人即将入关
  第三节:19~27,以完整一个春天为时间线索,一开头就说贾珍这边在演《丁郎认父》
  《丁郎认父》大致情节是明杜鸾受严嵩陷害遭抄杀,其子杜文学发配湖广易名胡文学。巧与胡丞相之女凤英为婚。文学离乡时妻已身孕,生有一子曰“丁郎”,受母之托持半片菱花湖广寻父。一日丁郎拦马认父….几经周折,父子团聚。杜丁郎也就成了胡丁郎了。这一出,实际暗示从这一回开始,宁府贾姓男丁象征归降清朝的汉臣,取“认胡做父”之意。

夜瞳 发表于 2014-8-31 22:23

  作者为了表达主要思想和事件,没有纠结清人如何入关,而是用卍儿出场,与茗烟云雨,这个卍儿母亲的梦:
  【文本】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一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的卍字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卍儿。”
  “五色富贵不断头的卍”乃汉币五铢,此为金朱同在,茗烟自此真将“明朝化烟”了,因为她已经“十六七”岁,南明之灭(顺治18年)计日可数也,南明灭亡,作者即用花冢为纪,故此春一大节,只为葬花泣残红。第十七回中作者已经画了万福万寿,同样用了这个卍,并用一个錢状寿字引导看官想到五铢錢,这里五铢錢中的“铢”很难直接在小说里用到,只能用作者暗示脂砚斋批语的方式,告诉那个特殊的年代,北方是后金(即清人),南方是南明并存。
  紧接着写到【文本】
  袭人道:“他虽没这造化,倒也是娇生惯养的呢,我姨爹姨娘的宝贝。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这里用另外一个红衣少女来确定作品从这一回起点时间,也就是崇祯之死以来的地17年为历史背景,也就是1544+17=1661
  本回用贾宝玉写了一组四首四时即景诗,实际是作者线索的一个梳理,是后三节一贯的时间线索。这一节的结束,正是27回葬花,也就是南明的彻底覆灭(1662)
  作者用9回写一个春天的故事,隐藏着南明最后一年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百般心态有人认贼做父,有人誓死顽抗,有人趁火打劫,有人无奈地缅怀英烈
  第四节、第五、第六,连同第三节,周汝昌惊喜发现的时间模块分别是春——19~27,夏——28~36,秋——37~45,冬——46~54,这四节采用时间顺序严谨分割板块的。遗憾的是他不可能把书本表面时间看穿而融入作者要表达的历史时刻,因为他是荒唐伪学的泰斗。
  那么夏天的故事,就是彻底置身整个中国属于清朝的环境,这种不可逆转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用各种社会阶层对刚刚灭亡的南明认识来一个心态大盘点
  秋天的故事,那是大明远去,南明也渐渐从记忆中模糊,已经平静生活下来的汉人是怎样认识清朝的,当然不会失去和明朝的对比思想,这里讲述了几个故事当以海棠社和刘姥姥为核心,贯通这连个环节,作品思想和作者用意就跃然纸上了,,風雨夕闷制風雨词,正解就是大清天下中对清的感受
  冰天雪地的冬天自然是与统治者冷酷无情的高压统治想成通感,作者抓住节令特征“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及54回的正文又可证这一节结在第54回回末,又结在过元宵节和第十八回元宵节又想成一头一尾的照应,表明时间顺序是完整而严谨的一年。行文至54回,我们不能不在这里想起小说第一回的和尚对甄士隐的话: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由此可见,下半部分全力塑造毁灭,108回符合作者本意结构
  通过6节,我们看到基本模块确实是9回一结构前六节想成的是一个倒金字塔状况
  由于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后文是写衰变,会不会是这个倒金字塔形状的逆反呢?
  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后面模块:、
  第7节: 55~63探春理家,这个时间跨度结束正是63”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发生时间在7~8月间
  第8节64~72写的是二尤之死,这一节时间有春有夏,第九节73~81是内抄大观园,显然,不是能和前半部那样,春夏秋冬就想麻将牌里抓的小花,再也不是规律,因此周汝昌在说到这些地方时候,就不提线索,而是只用大环节表面故事敷衍
  其实这一环节,是用了另外一个写作顺序:空间线索
  当然说道空间线索很多网友就以为是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式,其实空间线索还包括由表及里或者由里及表的方式
  这一部分,是按照人物的社会地位开口收网是
  因此开始撒的场面比较大,大家一小时不能注意到,探春理家,面对的人物基本都是大观园那些最低层的人等,二尤之类是略高于闲杂低于高等丫鬟的角色
  查抄大观园,那就查抄到了伺候主子丫鬟们,所以是一种逐渐收拢事态
  这正是一种空间线索,由此我们推断未完成的一个空间部分是第十节,82~90,内容是主子,这些人包括十二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贾赦家政贾珍
  第十一节对应要与第二节照应,不属于空间或者时间顺序,根据悲剧原理,这里用该是极写败落和灭亡,对因为第二节是极写了繁华,元春离开大观园是第二节结束,那么这一节就一定是因元春而遭祸开始,极力毁灭大观园和人物。这样,第十二节100~108收缩成一个网纲结束全文
  判断一个作品是不是红楼梦原著后文或者符不符合作者思路,就有一个框架可以框定了,简单地说,红楼梦的结构,是从起点开始向繁华开始发散,发散到了第54回结束,对应55回从发散开始收拢到终点,形成两个屁股照面的菱形体
  或者说像一个橄榄胡吧。

  这样,9回一个环节,形成一个对称橄榄核,正是12与9的公约。又是小于111的回目,那么红楼梦108回就非常合理而可信.
  至于至于小说脉络与伏笔,整个需要28回文字来完成的东西,但是,把握住作者写作规律,根据脂批提示,我们就能知道,后文最有可能的解决
  今天,我只跟大伙说个刚要,以后的讲座,我会分人物命运、情节发展、事态埋伏等几个方面奉献专门讲座
  作者的写作特点,在塑造人物上,采用一个历史人物,分解到小说中几个人身上,因此小说就出现了一个人物,有几个影子的奇异现象,大家熟知的宝钗,袭人和金钏就是分解承担了她一部分个性,林黛玉,红玉,妙玉(白玉)晴雯,多人分解了她的形象,有人跟我抬杠,刘姥姥谁去分解了?
  刘姥姥也不是唯一的农民形象,他在适当的环节,惊艳地被作者隐射为皇帝来承载作者的辱骂和宣泄
  王熙凤,贾宝玉,都有对应的另外一个人渲染,因此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
  这也与作者写作时代备受文字狱威胁下产生的灵感,比如他要写吴三桂这个历史人物,他在作品中就用夏金桂和尤三姐两个美女掩饰起来,他要写崇祯,他就用秦可卿和林黛玉掩饰起来,性别改变,人物分解,就能避免很多指控依据
  比如写一个英雄,他不写名字,就写与他相关的事物,比如史可法跟梅花的关联
  王成恩因为陪着崇祯吊死在海棠树,他就在小说这翻来覆去写海棠,偏偏不说出海棠有关的人名
  崇祯死后李自成用30两银子,用柳木棺材敷衍埋葬,作者就反复说柳絮,反复说柳树,甚至暗示黛玉之死“不在梅边在柳边“
  对于那些不接受改朝换代的人和思想,他就反复讲述陶渊明、嵇康等人的事迹和名言,故意搞写差错要人去找这些名言,从而得出逃避社会的人,不是想跟庄子一样去成仙,而是抵制一个不承认的王朝
  玉玺是一个江山社稷的象征,因此朝代的更替,可以就是玉玺的故事,作者反复说宝玉是小名,殊不知玉玺的小名正是宝玉!作者巧妙地把这个东西人格化,写成这样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宝贝公子,照图索骥找生活中的人去做原型,荒唐透顶,有个笑话咋讲的?伯乐因为相马神勇,赚了很多前,因此儿子被养得足不出户,马是啥样子都不知,一天伯乐病危,临死把一本秘籍交给儿子,要他日后也能有个糊口之技。伯乐死后不久家道衰败,儿子不得不捧着书本去找千里马,只听书里写到千里马两眼外凸,嘴宽面长,后腿肥大前足直立,于是认定,当阳河里的青蛙都是千里马,红学家找的宝玉,正是这样的癞蛤蟆!
  所以红楼梦中,事物可能是作者不说名字的最能让人知道名字的人,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不写之写,作者不写,你能看到,就是这本书的爱书人,是野史的东西都可以扔,誰家的历史能被成为不是野史呢?这本不能扔的书,大家一定要明白用意。
  在写塑造故事情节上
  脂砚斋反复强调,作品是以小见大的,什么是以小见大?
  那就是总是写丫鬟形象,塑造一个主子形象,总是写一件玩笑中小说或一句无心话,之后去写一件大事或者大情节
  这样最终让读者明白的道理是作者以小喻大,以家喻国的目的
  比如金钏说簪子掉到井里跑不掉,那后文就是自己死在井里无疑
  因此林黛玉说“勒死我是正经“后文就能让你浮想联翩
  比如王熙凤说林黛玉喝茶,旧时女孩说喝茶就是跟定亲含义等同的,林黛玉跟宝玉定亲那是铁定的伏笔
  比如袭人跟宝玉偷情,那么薛宝钗会不会跟宝玉非法同居都能让我们去领悟了
  偷情是小事,同居就是大笔墨处
  晴雯之死宝玉写雷文,那么黛玉之死也必有雷文,正好遇到黛玉,那也是作者刻意安排,通过黛玉表情,我们甚至看到后文诗句中可能存在是句子了。
  总之,小说的伏线和脉络,大家会更感兴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知道作者最终的处理。至于怎样处理?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夜瞳 发表于 2014-9-26 18:02

  很可笑,不少人话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建立《红楼梦年表》,《红楼梦》原来根本不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作品,也不是以空间为线索,而是取材历史多个必须让人记住的事件,这些事件,本没有必须的联系,所以移植到一部文学作品中,就必须打破编年体,而采用类似纪传体方式加以艺术掩饰。小说是以故事情节发展为顺序的!故事情节发展,有纵向发展,也有横向铺开,在纵深发展情节,有时间延续,在横向铺设时,又是以场景或人物为序。
  由于文字狱迫害,直接暴露某个事件时间,会有极大的危险,因此,每当作者说出一个真实时间,就开始装疯卖傻,颠来倒去,把时间说得错乱不堪。比如小说典型的一条时间信息,“构思时倚槛”,大家很容易梳理出来:
  其实很明确:丧事中人物死的时间构思在“槛”字里,这时大家不假思索就会想到《红楼梦》中“铁槛寺”。
  小说第一次写铁槛寺是秦可卿死之前的贾瑞之死,文章说“当下,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
  贾瑞死在什么时候?
  我们看前面一回他的出场,勾结王熙凤时,作者特意交代了一个明确的时间:
  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
  从1600年到2000年400年之间这样的时间一共有7个,不幸的是清朝只有一次,整个清朝只有嘉庆18年即1813年十一月三十的冬至,这显然已经不用任何讨论,只能更早,再早一次就是1642年!也就是崇祯十五年(1642)!
  我们一起暂把时间原点放在1642,再早大家根本不用讨论了。
  我们看他贾瑞从出场到死有条不紊的时间顺序:
  第十二回:
  自此满心想凤姐,只不敢往荣府去了。贾蓉两个常常的来索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更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之人,尚未娶亲,迩来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治疗,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因后来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回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 。。。。。。
  当下,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日后带回原籍。
  “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这就是1643年他染了病,紧接着说“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也就是进入1644年春天。
  那么从丧事构思在“槛”字时间里,这段时间十分清晰与精准,而之后的林如海之死与可卿之死,是横向展开,在横向展开中是时间,是用来掩饰纵向严密的历史时间线索,避免被统治者识破加以迫害。所以这之后马上用错乱的时间云山雾罩地敷掩遮盖,一会“冬底”来信,这面贾琏一帮赶紧收拾带林黛玉前往扬州,一会又来人明确“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这是对“构思时依槛”精准时间的错乱掩饰,像一疯子说话,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一直算下去,那就没有看懂作者“荒唐言”用意,能编篡出《红楼梦》年表的红学家,也算是奇才!把错乱的给当成有序的,而严格有序的时间却丝毫没有发现,正上了作者要愚弄一帮白痴的当。
  所以秦可卿之死,是用贾瑞之死的时间逻辑来隐藏,是死于1644年春天,从而让人们理解甲申春天的最重一笔“史笔”乃崇祯之死!

  其他情节与人物塑造也基本如此。
  所以整个小说,是错综跳跃的历史故事组合,既不是纯粹的表面人物故事,也不是编年题史书。而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一喉二歌是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文学作品。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转发:《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之悼明篇(《红楼梦》成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