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动物会刺激人的“动物性”
于彤上周,某电视台以科学进行活体动物试验为由,播放“高空抛猫”节目,引起观众极大愤慨。爱护动物的人纷纷从人情道义、伦理观念等角度斥责节目制作者。专家认为观看虐待动物的场面和看暴力电影、暴力电游一样,会对观看者生理或情感上直接造成伤害。
■ 虐杀场面会影响人的大脑正常发育
人们一般认为,观看暴力血腥的场面会使人产生恐惧感,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恐惧的刺激也可以减压。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告诉记者,无论是虐待人还是动物,这种暴力场面都会刺激人的情绪,这是因为这会直接作用于刺激人的动物脑、原始脑。长期刺激会对人性的一面产生抑制。
脑科学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演化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原始脑,原始脑是负责个体自我和种族的生存,原始脑主要负责猎食、建家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边缘脑,有人叫做哺乳动物脑,负责指导动物的情感的神经机构,如果把小的哺乳动物的边缘脑切除以后,它就会停止游戏。如果我们把正在哺乳的动物妈妈的边缘脑切除,它就不会再喂它的孩子了,就没有这种情感了。
第三个阶段是大脑,大脑主要是新的哺乳动物的脑,到了人的阶段,由于人的社会群体性,大脑高度发展,这时候,大脑的阶段主要是记忆、设计、解决问题,帮助原始脑和边缘脑进行生存斗争。
大脑演化的第四个阶段,就是额页的前部,这正好是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个大脑形成在最后,是第四部分,所以是最新的,也是最不完善的。在这部分,要想完善,就要通过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通过教育。
“人的脑部分由丘脑控制情绪,大脑皮层负责思考。暴力场面直接刺激人的动物脑和原始脑,场面越凶残,越血腥,越接近动物,对人的刺激越强烈,越能够引起动物脑的注意。具有性的内容的场面也是对人的这部分大脑产生刺激。”
为什么这种凶残场面在社会中要尽量禁止播放呢?
王文忠博士解释说,如果经常看暴力场面,就会长期刺激动物脑。人脑是分区的,一部分兴奋,另一部分就抑制。动物性的一面刺激多了,人性的一面就被抑制了。而且大脑接收这种刺激是不能选择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看的多了,对脑的刺激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明知道是恐怖片,但看到恐怖场面还是会下意识闭眼或哆嗦,这都是必然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不仅价值观念不成熟,而且大脑发育也不完善。如果说成年人还能用道德观念去控制个人行为的话,年轻人经常接收虐杀、暴力的信息会直接刺激大脑发育,会对他们以后的行为、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 虐待动物也是对人的情感的极大伤害
在现代都市中,宠物化的小动物已经和人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小动物受伤害会让主人,甚至毫无关系的旁人都感到非常痛苦。“城市人对宠物甚至比生命还看重,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角色缺位而形成的一种动物替代。伤害动物就像伤害了人的情感支柱一样。”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运清教授分析说。
从社会学观点来看,人类今天和自己所饲养动物的关系与在前现代社会相比是有区别的。
以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人和动物基本是一种生产上的协作关系,比如狗要看门,负责警卫工作,猫要抓老鼠,动物还承担着一定的生活职能。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些功能都有相应的科技产品来承担了,人饲养动物就越来越趋向于观赏或者娱乐的功能。
“而且人和动物还有很紧密的情感依赖关系。”周教授解释说,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工作,离家独立。传统家庭结构发生改变,空巢化也提前来到。家庭中各种角色都具备才能有天伦之乐。但实际生活中角色缺位,生活不完整,生活质量也达不到一定要求。人们通过饲养宠物,可以实现情感转移,解决这种缺憾。
另外,和“人心难测”相比,和动物相处相对比较简单,这也是人们把情感转移向动物的关键因素。“人从家庭中走出来后,是从家庭依赖走向社会依赖,人和家庭的关系不如以前亲密。在社会上去依赖他人的话,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人都要谋生,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关爱别人,在人与人关系中,个体越来越孤独。因此从人际关系中得不到内心安宁,人的感情就倾注到动物身上。而且跟动物相处更简单,没有利益驱动,没有更多矛盾问题,所以人会觉得‘狗比人还好’,从而寻找到精神寄托。”
正是因为有了如上必然因素,都市人才会对宠物,甚至不是自己亲养的动物有强烈的感情。更不必说那些饲养动物的人在喂养过程中赋予宠物以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意义,使得它的成长过程凝聚了主人的情感价值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这已经是主人情感化的内心实践。所以当有人伤害动物时,主人因为这种情感附着的剥离而痛苦万分,即使不是自己饲养的,其他人也会感同身受,非常愤慨。人们既然已经通过和动物的情感交流部分缓解了都市中的情感荒漠问题,就应该保持这个通道畅通,才能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爱生命,维持和谐与平衡,也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周教授认为,文明越发达,人类就越认识到其他生物的重要意义。
“最初,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人类也曾非常残酷,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益驱动,残害其他生物。但人类越文明就越意识到,人类不能孤立地在地球上生存,维持自然的平衡,最终也是人生存的需要。”
而且,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如何倡导,对于下一代善恶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面,所以才需要教化。如果社会主流文化和道德引导人们爱护生命,小孩子会慢慢接收主流观点,相反就会形成残害社会的人格。”
黑白榜
■ 为录节目高空抛猫
旅游卫视《怪怪大学堂》节目于5月4日播出了一个名为“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的节目,节目中,一只白色小猫披挂彩条,被一名男子从四楼抛下,“咪咪迅速转身,调整四肢,尾巴竖起,落下去了,让我们看看猫咪的情况……猫没事!”节目称,专业调查显示,咪咪从六楼掉下没事的比例占到90%。
节目一经播出,小猫被抛下的画面顿时成了动物保护者抗议的焦点,在“宠物之家”、“流浪天使”等动物保护网站,网友们纷纷抗议:“猫咪下坠,不能完全避免造成其骨折和内脏破裂。”对观众的种种抗议,旅游卫视随后做出了一些解释并通过媒体表示了歉意。
■ 英国为驴立法
英国布莱克浦市政府5月11日专门为驴儿们颁布了一项“受雇权”保护法,宣布将在今后抽查驴儿的“工作待遇”。法律规定,驴儿每天的工作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7时,中午有1小时的午休时间并将享有丰盛的“午餐”。另外,每周五是它们的法定节假日,兽医们将在这天对驴儿的牙齿、蹄、耳朵和皮毛等部位进行定期检查。布莱克浦海滩目前共有200头驴,一直以来它们都承担着驮运游客的重担,特别是在夏季旅游高峰期,它们的工作时间通常超过12小时。一名政府女发言人说,政府还将派专人负责
抽查驴的休息和进餐时间是否得到保障。而且,无论谁家的驴的健康情况没有得到保障,主人都将被吊销“饲养执照”,政府将取消他们的“监护权”。
■ 专家简介
王文忠博士,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曾主持家庭环境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等项目。
周运清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兼任亚太房屋网络中心中国委员,中国住房制度研究会特聘专家等职务。
来源:《北京科技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