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03-3-9 11:43

埃及见闻

zz

    2000年12月中旬,我利用休假机会和几位朋友“搭伙” 来了趟埃及七曰游。那么为什么不写游记,却要写见闻呢?俗话说的好,观景不如听景。埃及也是文明古国之一,号称七千年的文明史,比我国历史还要长。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好像叫楔形文字)也比我国文字最终形成的时间要早得多,可惜的是古埃及的文明后来中断了,他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阿拉伯文。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由古代文明延续、发展至今而形成的。提起埃及的金字塔、人面狮身像、法老村、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的木乃伊---,人们都会肃然起敬的,可是一旦有机会真正站在这些闻名遐尔的古迹之前时,大概十之八、九的人都会感到有些失望的!结论是∶不过如此!当然,我对这次的埃及之行绝不后悔,因为那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风土人情的确是很有特色的,是与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等等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类文明。我实在无意亵渎这伟大的人类文明遗产,只是当我站在了浩瀚无垠的大沙漠上,面对这古埃及人所创造的“人间奇迹”时,除了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苍桑感外,对金字塔本身却再也迸不出别的什么思想火花来了!所以,当我们结束了埃及之行后,对那些闻名于世的古迹,还包括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场遗迹和纪念馆等等,似乎都没给我留下如何了不起的深刻印象,可是对那里的一些见闻倒是很难忘。
                           出租司机
    从布达佩斯出发前,我们就通过一位长驻埃及的朋友,为我们包租了一辆出租车。朋友在电话里介绍说,司机是位四十来岁的阿拉伯汉子,名字叫哈孜。后来见到他,觉得他是那种特别典型的阿拉伯人的模样∶个子不算高,微胖的身材,腆着个大大的“将军肚”,腰带系在肚脐之下;微黑的皮肤,唇上两撇小黑胡被修剪得很整齐。他能讲些英语,还兼任我们的导游。和他商定的报酬是,全包在内(车费、导游费)每天400美元,共七天。
    每年12月是穆斯林们的斋月,斋月是阿拉伯国家的旅游淡季,航空公司为了拉客,在这段时间里采用优惠价,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我们才选择在这个时候去埃及的,另外,为了省钱我们还决定不住饭店,四个人租一套二室一厅的民房正合适。我们还带了不少方便面、罐头、咸菜和一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小食品,准备晚饭自己做,午饭在外边随便凑合凑合就行了。当然,这套事先预定好的民房也是司机哈孜的,他家有两套住房,他有两个老婆(按伊斯兰法律,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娶四个老婆),分住在两套房里,他是两边跑,可其中的的一个老婆嫌他穷,跟别人跑了,于是就空出了这套房,他就把这套房专门用来租给外国旅游者。
                              如临大敌
    旅游业是埃及一项重要的产业,每年为它带来非常可观的外汇收入。可前几年曾发生过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分子专门袭击外国游客的事件,一度使埃及的外国游客数大幅下降。埃及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紧张的时候,在一些外国游客较集中的大饭店外面都有全副武装的军警巡逻站岗,大型旅游团的轿车外出时,前后都有警车“护驾”。
    飞机降落后,在出边检和海关时,就感到了这里的气氛确实与其他国家不同,看到不少荷枪实弹(端着冲锋枪)的士兵在海关外来回走动,警惕地盯着每个出关的人。我们四人正排队等候检验护照,盖入境章后出海关,这时走过来一位边检警官,把我们和另外几位同机来的欧洲人的护照统统收走了(飞机上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说是要对我们的护照进行特殊审核。看着那位警官拿着我们的护照走进了另外一间办公室(不是闸口处警员的类似警亭的小房子),我们也只好退出排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耐心等待。过了大约一刻钟,那个警官拿了几本护照冲我们走过来,可是只有那几个欧洲人和我的,却没有我那三位朋友的,真是莫名其妙!那警官还给我们护照后,说了几句道歉的话就转身又走了。也许是因为我持的是外交签证,而他们三人拿的是普通旅游签证的关系吧?可那也不应该呀?那几个欧洲人不也是普通游客吗?不明白!得,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没办法,我只好自己一人先出关了。刚走出来,迎面就被一个端冲锋枪的士兵拦住,要检查我的旅行箱,真够吓人的!查就查吧,我又没带什么违禁品!既没有毒品,也没有酒和猪肉类食品。那个士兵小伙子倒是对我带的中国食品很感兴趣,反正我不怕!我真弄不明白,搞恐怖活动、袭击外国人的都是他们阿拉伯的宗教极端分子,可为什么单对我们几个应该给予保护的外国人要反复严查呢?
    总算让我走了!这时候,和我们同飞机的那些阿拉伯人早都走光了。我赶紧快步走出大厅,见到一个黑胖子举着个纸牌子,上面有我的英文名字,不用说,那就是司机哈孜了。我跟他叙述了那三位的“遭遇”,他也只能耸耸肩,表示无能为力。又过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悻悻地出来。后来发现,不仅在机场,在大街上、在旅游景点,随处可见手握冲锋枪的大兵,真有点如临大敌的感觉!
                                 斋月
    12月正是穆斯林们斋月的日子,按照伊斯兰教规,在斋月里,信徒们每天只能在太阳升起之前和落山之后才能进食,白天是不可以吃任何东西的。
为了节省时间,也是为了省钱(自费旅游可是花自已的银子!),更是因为在斋月里,这儿的餐馆白天大都不营业(少数涉外餐馆照常营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中午都不吃饭,就是吃点带来的诸如巧克力、芝麻糖、香肠、饼干等小食品。有时在路上(车上)吃,如正好在景点时饿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来,吃“饱”了,喝“足”了再接着逛。每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也都给哈孜一份,他都照单收下,但绝不吃一口,还振振有词的说,真主正在看着他,他不能破坏这个规矩----。我和他开玩笑,说真主正在睡觉,顾不上管他的事,他可以偷偷吃块糖,发现不了的----。我的玩笑话逗得哈孜哈哈大笑,可就是不肯吃!的确,近距离地看着我们吃东西,听着我们“大快朵颐” 的声音,闻着食物诱人的香味(芝麻糖的味道真的很香呢),对哈孜来说真的是很“残酷的考验”!尤其是在车里,我就听见他不停地使劲咽唾沫的声音,这可是人的本能,是靠自己的意志无法控制的!你想想,都是血肉之躯,对于一个饿着肚子,又开车又导游地干了大半天的中年汉子,面对美味食物的诱惑怎么能没有反应呢?不过,这宗教信仰的力量也真够伟大的!他居然就忍住了!就经住了这“残酷的考验” !硬是一口也没吃!一口也没喝!佩服!后来,鉴于“人道主义” 的考虑,我们在车里坚持不吃东西,一律改为到了景点以后再说,这样对哈孜来说会好过一些。
    每天下午太阳刚刚落山时(大约七、八点左右),公路两边会“冒”出很多小饭摊,卖些阿拉伯大饼、烤羊肉、蔬菜沙拉等快餐食品。摊主们都站在路边冲着过往车辆大声喊叫着招揽生意,招呼着客人,饿了一天的司机们这时也都纷纷停车吃饭,路边停了长长一串汽车。每天从开斋那一刻起的一小时内,公路上几乎见不到还在行驶的汽车。每当这时,哈孜也把车停下,不知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他从来不去饭摊吃饭,只是坐在车里把我们送给他的那些食品、饮料一古脑地、迅速地一扫而空后,接着上路。
                               开罗奇景
    在开罗,有三种“景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最难忘。一是在街上(虽不是主街,但也是首都的一条大街),我见到路中央行驶着各种品牌的大、小汽车,甚至有当前最高档的奔驰600的豪华轿车;而路边却有穿着传统阿拉伯长袍,头顶阿拉伯式的小帽,蓄着大胡子,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里的阿凡提大叔形象的老汉骑着小毛驴或骑着大骆驼“招摇过市”。一边是古老传统,一边是现代文明,这两种东西同在一幅画面中出现,且“和平相处”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二是开罗的公共汽车有点“与众不同”,车大多较陈旧,有些路公共汽车有点像我国以前那种老式的长途车,只有一个门,车顶上有个放行李的铁架子,后面还有个供人爬上去的小铁梯子。与众不同的是,这车在大街上走着,那车顶行李架上坐着人,车后小铁梯子上“吊着”人,车门不关,踏板上也站着人,堪称开罗一景!奇怪的是,那车从交警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开过,那警察竟不管!三是阿拉伯烟馆,开罗的大街小巷散布着很多阿拉伯世界独有的烟馆,这些烟馆的门面都不算大,店里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有点类似我国农村老辈子人用过的水烟袋的阿拉伯大烟枪,这些烟枪供出租用,店外都摆着桌椅板凳,客人们在店里租一杆大烟枪,装满一锅烟丝,拿到店外找一处桌椅坐下来,用烧红的玉米芯点燃,慢慢享用,当然,烟丝和像炭火似的玉米芯也都是烟馆里提供的。斋月时虽然在白天禁食,却不禁烟,所以烟馆在白天的生意也不错。司机哈孜就有几次在开车路过烟馆时,要求停车去抽口烟。

idaqian 发表于 2003-3-9 16:54

一天400美金,强。。。:eek:
我三个星期,埃及加约旦,包括德国到埃及来回机票也不过600多欧元,唉。。。埃及大刀厉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埃及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