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15-2-3 11:17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08
维基百科:
基因遗传学
不是突变的,维基上的太简单了,人的遗传基因比这个复杂的多,而且很多目前科学都没办法解释的。。。有朋友的哥哥就是棕色眼睛,家里都是蓝色的,包括兄弟姐妹。但是说他们某一辈的祖父还是啥的是棕色的。所以他是棕色的。但是长相绝对是他们家的人没错的。小孩的头发颜色变得最明显,眼睛也是会慢慢变的。有朋友小时候是蓝的,大了后变成灰蓝色了。中国人至少没有眼睛头发颜色这个问题。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19
珍珠爱奶茶 发表于 2015-2-3 12:07
其实我朋友的例子正好证明了凡事都要靠努力啊,女的明明可以生,却浪费了多少年的时间,今年都43了,大 ...
四十多生孩子的确晚了点,主要是精力都不够了,如果经济宽松还好点,如果还要忙于生计就更不轻松了。
我觉得朋友他们还可以再试试的,都还没到四十呢。但德国貌似有规定父母和收养的孩子年龄差不能大于四十,他们担心再过几年就没法收养小baby了,所以早做准备。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15-2-3 11:23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19
四十多生孩子的确晚了点,主要是精力都不够了,如果经济宽松还好点,如果还要忙于生计就更不轻松了。
...
我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40岁再生个孩子
但是我LG坚决不要啊
他觉得彼此年纪都大了,再重新开始太累太麻烦没那个心劲了
现在,我也平静了
因为曾经有过几次,看见朋友的孩子吵吵闹闹我都觉得烦死人了
想想,是带不了了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26
Longlongtimeago 发表于 2015-2-3 09:50
那个法规有条文吗? 网上能找到吗?
还是不敢相信居然这样.
我只知道,如果小孩知道了自己不是亲生的,长大 ...
这个我也是听说,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计划还真没有查具体条文。朋友说医院给他们孩子写了封信,把孩子出生前后的情况写在里面,让他们等十八岁以后给孩子。顺便也说即使没有医院的信,他们也要告诉孩子的,使用的是 have to,而不是will。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36
stella_0183 发表于 2015-2-3 12:23
我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40岁再生个孩子
但是我LG坚决不要啊
他觉得彼此年纪都大了,再重新开始太累太麻烦 ...
你LG估计是思想比较早熟,孩子要趁着年轻生那种,这样挺好。我LG比较晚熟,以前一直不急着要孩子的,刚结婚我就想要孩子,他说四十再生都不晚,幸亏没听他的,不然不一定能生了。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43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15-2-3 12:17
不是突变的,维基上的太简单了,人的遗传基因比这个复杂的多,而且很多目前科学都没办法解释的。。。有朋 ...
我认识的人基本都符合前面表格里的遗传,包括家人朋友儿子的同学等。
中国人的眼睛颜色也不都一样的,有深浅不一,只是因为都是褐色系列,你感觉不明显。
月轮穿沼水无痕
发表于 2015-2-3 11:45
说个话外题。
德国最近出了个很脑残的案例。一个50多岁的男人,有家有孩子有不错的工作,生活安宁幸福。结果现在被法院传讯,他的亲生女儿要与他相认。家里一下就乱了套。
原来他年轻的时候捐过精,由他捐献的精子出生的女儿找到了当年的捐精者,向法院提出她有权利和亲生父亲相认。法院判决她的要求合法,结果弄的那男人家庭鸡飞狗跳。这男人后悔不叠,说原来想到只是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而且对自己也没什么坏处。早知道现在来这么一出,就是倒贴钱他也不干。
月轮穿沼水无痕
发表于 2015-2-3 11:50
Longlongtimeago 发表于 2015-2-2 10:25
我就是想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美好的童话谎言打破呢,让孩子一直以为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父母为什么不行呢.... ...
德国人貌似谁是亲生的父母似乎大多不是很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谁养大了自己。我认识好几个被领养的,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身世,跟养父母的关系大多数跟别人家没啥区别。当然也有不够好的,不过和亲生父母关系不好的不也常见么?
Julianmama
发表于 2015-2-3 11:55
月轮穿沼水无痕 发表于 2015-2-3 12:45
说个话外题。
德国最近出了个很脑残的案例。一个50多岁的男人,有家有孩子有不错的工作,生活安宁幸福。 ...
这个我好像有点印象,前两年德国好像通过了相关机构必须配合借精或借卵所生的孩子寻找生物学父亲和母亲,提供相关信息等,不过当时没注意具体案例。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家人应当理解,毕竟不是出轨那啥的。
我个人是不倾向借精或借卵的,自己生不了又想要孩子的话,宁愿收养。
Specht
发表于 2015-2-3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