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高质量的 2015 观影指南
文 | Peter Cat 编辑 | 谭浩每年的戛纳电影节都会筛选出全世界最美丽、最奇特、最自由的影像,跟这些比起来,谁拿走了那片金叶子,就显得无足轻重。而对普通影迷来说,戛纳提供了未来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艺术电影名录。
冷门法国电影入围多
告别执掌戛纳将近四十年的前主席吉尔·雅各布(1978-2004,选片人;2001-2014,主席),皮埃尔·莱斯库接手的“新戛纳”,秉着法国人不革命毋宁死的精神,递交了一份新鲜、大胆又让人狐疑满满的官方入围名单。2015年戛纳大变局从重新分配法国电影在电影节的势力版图开始。
今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19部电影中,法国电影达到了五部,这在寸土寸金的主竞赛单元十分惊人。五部电影中除了雅克·欧迪亚和麦温·勒·贝斯柯,其余三人皆是第一次入围的戛纳新人。这三位并不年轻的导演之前的作品都没有引起太大关注,因此今年齐刷刷入围主竞赛,让人非常困惑。
《流浪的迪潘》是导演雅克·欧迪亚第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9年他曾凭借《预言者》一片斩获戛纳评委会大奖。2005年他的影片《我心遗忘的节奏》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他的新片讲述了一个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战士逃到法国之后最终沦为门卫的故事。
▲《我的国王》
《我的国王》是39岁的法国女导演贝斯柯第二次角逐金棕榈,此前她凭借《警员》在2011年摘下评委会特别奖。不过贝斯柯更为出名的身份是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的前妻,她被认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少女玛蒂达的原型。12岁那年,她与比自己大17岁的吕克·贝松相遇,并和他有过一段四年婚姻。她从2004年起从演员转型为导演,《我的国王》是她的第四部电影,由法国著名演员文森特·卡索领衔主演。
三位法国中生代导演薇拉莉·邓泽里(《玛格丽特和朱利安》)、史蒂芬·布塞(《市场规则》)、纪洛姆·尼克乐(《爱之谷》)的入围,将菲利普·加瑞尔(《女人的阴影》)和德斯普里钦(《青春的三段回忆》)这两位早已赢得国际影响力的法国电影巨匠挤到了导演双周单元。
▲《女人的阴影》
虽然戛纳选片人福茂再三强调,“(《青春三段回忆》)是一个伟大导演的佳作,使得德斯普里钦继续身处法国电影之巅。”但这部身处“法国电影之巅”的作品都没能入围主竞赛,难不成入围主竞赛的法国电影都是神片吗?
▲《昂首挺胸》除却凯瑟琳·德纳夫这位“上上上代”法国女神之外,都是尚没有国际知名度法国演员。选择这样一部开幕片,也展示了今年戛纳电影节宁愿红毯冷清,但一定要改变的决心
闭幕电影同样与社会议题紧密相关,曾经以一部《帝企鹅日记》征服全球观众的法国导演吕克·雅克又一次回到冰雪世界中,把镜头对准全球变暖问题最早的关注者——法国冰川学家克洛德·洛里斯。这部闭幕片将与开幕片一道展现出法国电影人对法国文学中古老的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延伸。
▲《青木原树海》
2003年第一次来戛纳时,格斯·范·桑特就手握十五年来世界影坛最好的电影之一《大象》,拿走了一枚金棕榈。今年,已经入围过全世界所有重要电影奖的范·桑特也顺应时代潮流,导起了国际合拍片,带着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来到日本富士山下的自杀圣地《青木原树海》探寻一条求死之旅。
相比于已经征服戛纳、在无欲无求慢慢拍片的时光里走向老年的格斯·范·桑特,已经68岁的侯孝贤,此番是第八次来到戛纳。
事实上,除了1989年《悲情城市》擒下威尼斯金狮奖,2003年的《咖啡时光》又回了一次威尼斯电影节之外,侯孝贤在最近25年中创作的9部长片里,有8部都来过戛纳,但只收获了一个安慰性质的评委会特别奖。作为一个已经在电影史上有明确地位,被学院内学者反复研究的当代电影大师,侯孝贤这次戛纳之旅,尤其特别。
▲《刺客聂隐娘》
这不仅仅是侯孝贤八年来的第一部长片,也是侯孝贤的第一部武侠片。作为华语电影独有的类型片,从胡金铨到李安,从李安到张艺谋再到王家卫,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华语导演都试图在这个传统的华语电影类型中开拓自己的侠义世界。仅是侯孝贤和武侠这两个主题,《刺客聂隐娘》就称得上今年戛纳,甚至今年世界影坛最值得关注电影。
▲《我的母亲》
很少有导演能像2001年的金棕榈得主南尼·莫莱蒂一样,与戛纳的关系那么铁。他的新片《我的母亲》在戛纳放映之前,就在意大利公映了,可是戛纳对此毫不介意,仍旧热情地第八次把这位导演请进了主竞赛单元。
莫莱蒂的新片依旧由他本人扮演男主人公,像是一种自传化的刻画,他所扮演的导演在生活里遭遇演员和亲人的种种折磨,再度把观众带回到,如他的金棕榈作品《儿子的房间》式的家庭生活里。
▲《故事的故事》
马提欧·加洛尼一定觉得,他是距离金棕榈最近的人。他之前总共来过两次戛纳,结果两次都拿下了评委会大奖,按照中国人事不过三的说法,这次加洛尼名正言顺等到了登基的大好时机。
▲《年轻气盛》
他这次带来的《年轻气盛》与世界范围内最一流的戏骨蕾切尔·薇兹、简·方达、迈克尔·凯恩合作,演绎两个年老色衰的老知识分子与年轻一代(绝色佳人)之间的故事,这个题材即使拿不到奖,按照索伦蒂诺过去的风格,也必定是一出视听上的盛宴,一部让人血管贲张的电影。
▲《橙沙之味》
河濑直美阿姨是这几年的戛纳红人,前年刚刚风风火火当了一把戛纳评委,硬是凭着一张嘴皮子帮好哥们贾樟柯捞到了一个最佳编剧奖;去年就想趁着贾樟柯当评委之机,携《第二扇窗》冲击金棕榈,但结果却无一所获。
没想到,仅隔一年,阿姨又野心勃勃带着新片《橙沙之味》回来了,但这次法国人却没买这位戛纳嫡系的账,在连续进入主竞赛单元四次之后,借着这次戛纳改革的浪潮,河濑阿姨被扔到一种关注单元,为了安慰她,还安排了她的新片作为整个单元的开幕片以争取到和主竞赛单元一样的曝光。
作为自然主义电影、日本文化和女性导演在戛纳的代名词,河濑直美在西方的符号学意义恐怕比她的电影内容更引人关注。新片讲述了一家铜锣烧店发生的生活点滴,改编自明川哲也小说,不知道是否会和她之前的电影风格有所区别。
是枝裕和无疑是当下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中生代作者。这种口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电影是一种对温情的东亚家庭伦理秩序的回归。对家庭生活的关切让他的作品勾起了观众对小津安二郎式的日本家庭映像的记忆。但细致去看,是枝裕和的作品表面上关注家庭,但实质上却直指社会问题;在其温和治愈的背后都有着极其尖锐的社会诉求,这是他不同于小津家庭伦理剧很重要的方面。
来源: the-Bund公众号
这个得收藏,有空找点来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