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推广受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饶博发自法兰克福今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也是中创新合作年。
如今,中德合作已经不仅仅以经贸来为支撑点,双方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合作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在开展的“工业4.0”合作便是一个例证。
“工业4.0”的概念诞生于2011年汉威工业博览会,截至目前,人们对“工4.0”的具体解释仍然莫衷一是。一种点认为,简单地说“工业4.0”就是制造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IT技术同制造技术的结合,创造智能工厂,使生产变高度弹性化和个性化,提高生产效率及源利用效率。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德人对“工业4.0”的看法正变得越来越实。这种务实在德国政府和企业两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不久前举行的汉诺威IT展上,德总理默克尔着重提出了德国经济数字的10点具体举措,举措包含了德国政在扩大带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以及立方面的种种内容,目标十分明确。在企业层面上,正如前几年德国业界评论的一样,德国企业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谈论和宣传,少数企业已经在切实将“工业4.0”技术实际应用在生产过程之中了。
或给生活带来颠覆性改变
自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开始,这一概念就被外界寄予厚望。以德国企业为代表的IT界在推动“工业4.0”的应用方面,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正如今年诺威IT展的主题词D! conomy(即数字化经济)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德国企业软件巨头SAP公司在展会上告诉人们,数字化将绝非仅仅局限在工业领域,IT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着极其多样的应用可能,必将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SAP公司的展示为例,在SAP公司的展台上,工作人员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小型高尔夫球场。准确地说,是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高尔夫球场。体验击球的观众做好了准备动作,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干脆利落地把地上的高尔夫球打了出去,球狠狠地撞击在幕布之上,几乎只是一会的工夫,幕布上就出现了击球者刚才这一杆球的各种数据。
可以想象,职业高尔夫球手们如果拥有了这么一套训练设备,其平时的训练将变得更加精确,更加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如果说信息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为工业4.0的话,那SAP的这套模拟训练系统可以说展示了体育4.0的未来。占据SAP展台最显眼位置的还打高尔夫球的模拟装置。人们SAP的展台就会被一片绿色吸将几块草坪搬到了展会现场。块草坪上分布着一些玻璃管样,草坪边上连接着好几台显示示器的屏幕上是一个类似于谷画面,SAP公司按照国别不同把各个区域隔离开了。你只要拿何一块就能显示国别名称,该其GDP的比重以及农地上使用等数据。个系统展示的场景,未来全世可能只需要电脑屏幕远程操作管理了。在这套系统之下,农变得精细无比,既可以避免浪免给环境带来多余压力。以往吃饭的局面将得到极大的改此,每年世界农产品的产量在有撒到地里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测出来了。对于不断增长的地,粮食安全就有保障了。两个展示已经形象地把我们未来生活的场景勾画出来了。SAP的展示告诉我们,IT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随着其将来更加深入地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或许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推广受成本与标准制约
SAP公司介绍说,IT技术是“工业4.0”的发动机,如果没有IT技术,“工业4.0”将无从谈起。
而如果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是IT“软”实力的话,那么“工业4.0”,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个看得见的核心部件:传感器。西门子在传感器生产方面独树一帜。
西门子在巴伐利亚的安倍格工厂被看做率先实现“工业4.0”的典范。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可程式逻辑控制器,在生产线上,产品能同生产它们的机器进行交流。
西门子安倍格工厂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在这里,机器和电脑控制着75%的价值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手唯一接触产品的时候就是将非成品放在生产线上的时候,然后接下来的一切都由机器和电脑完成。每个产品会将自己的具体要求以及生产过程“告诉”机器,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生产的次品率大大降低了。据介绍,该共产的次品率为0.0022%,这在全世界其他任何工厂都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应用对其他公司来说可能还无法想象,而这也折射了“工业4.0”的推广困境。
专业人士分析说,对于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应用IT技术,实现生产“工业4.0”化的成本十分高昂,许多企业根本承担不起。如何将IT技术的威力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效果发挥到最佳,也是目前IT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应用意味着IT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必须紧密合作,密切交流,然而这对于两方来说都是个新问题。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让IT企业完全掌握自己的生产流程,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等还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许多企业并不放心轻易把自己的核心生产数据等轻易分享。
此外,制约“工业4.0”应用还有另外一个障碍,那就是标准问题。
在未来,如果要让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和系统能顺畅地“对话”,制定统一的标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而这个标准如何建立,需要哪些方面来参与等目前都是未知数。
来源:搜狐网 {:5_3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