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swaffel 发表于 2015-6-26 08:30

外媒称中国芯片自主化计划对行业是个威胁

网易科技讯6月26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全球每年销售的芯片有一半以上被中国企业所采购,同时这一比例还在增长。然而,在全球十大芯片制造商名单中,没有一家是中国企业,该名单大部分被美国公司所占据。据市场研究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的数据,中国自主开发的芯片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不到十分之一,2013年中国进口芯片所花费的资金超过了石油。

中国正加大对国内芯片生产的支持,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中国政府最近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约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10亿美元)用于芯片开发,这一金额大约相当于英特尔10年期间内在设施和研发上的开支。

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的首席执行官里克•克莱默(Rick Clemmer)指出,在当地芯片制造商获得了这么大的投入后,外国芯片制造商要么帮助中国提升其产业,要么尝试在没有中国市场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去年,恩智浦的销售额中有49%来自中国。克莱默进一步表示:“未来几年不可能会像今天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芯片成品出口到中国。将来,你不得不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合资企业,或者授权当地企业生产芯片。”

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采用了类似策略,这加速了三星电子和台积电的崛起。然而,就这两家公司而言,来自本地市场的销售额在其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均不超过12%。Sanford C. Bernstein驻香港的高级研究分析师马克•李(Mark Li)称,在芯片行业中,没有哪家公司能离开中国。他说:“别小看规模经济的影响。”
改变经营策略

在规模高达3000亿美元的芯片行业中,即使是最先进的公司也在投入更多现金和分享更多的技术,以让他们能够继续留在中国市场。高通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制造商,今年2月向中国监管部门支付了9.75亿美元的罚款,用于结束中国对其的反垄断调查;它也下调了中国手机厂商因使用其芯片而向其支付的专利许可费。同时,高通宣布在中国设立一个规模为1.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基金,承诺在贵州省成立一家开发和销售服务器芯片的合资公司,并与中国企业进行其它合作。它已同意,将一些芯片生产外包给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公司。

在这方面,英特尔也不甘落后。该公司560亿美元的年营收中,有五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该公司去年9月承诺,将投入30多亿用于其中国工厂的升级改造,并向中国国有的移动芯片制造商投资。与恩智浦一样,英特尔成功地躲避了中国监管部门的调查。恩智浦与大唐电信科技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芯片供应商。高通和英特尔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

国外芯片制造商的优势在于他们在建造和运营工厂上富有经验,而芯片加工厂在不断促进这一产业向前发展。一家最先进的芯片工厂,其建造成本和设备投入共需50亿美元以上,并在短短的五年内就会过时。博通公司网络芯片业务负责人拉吉夫•拉马斯瓦米 (Rajiv Ramaswami)指出,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赶上国外合作伙伴前,他们都需要帮助。他说:“他们利用我们,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我们,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等到他们不需要我们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出局。”

美国证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贝特西·范希斯(Betsy Van Hees)认为,目前,大型芯片制造商可以指望的是,他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与中国对他们的依赖程度旗鼓相当。但她指出,考虑到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只要想想,他们将在10年内实现(芯片自主化)目标,这对芯片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

来源:网易网

Darkpriest 发表于 2015-6-26 09:43

这行业涉及国家安全, 不管赚不赚钱也得花钱做..

卷饼狂热分子 发表于 2015-6-26 09:58

别再花个几十亿研究芯片打磨技术就行了。。。

zpvip 发表于 2015-6-26 10:09

卷饼狂热分子 发表于 2015-6-26 10:58
别再花个几十亿研究芯片打磨技术就行了。。。

您多虑了,不这样,你还想怎样?

李伯凌 发表于 2015-6-26 11:57

要变天了


  文/王如晨
  好久没认真解读过半导体业事件,一是能力日益不足;二是缺少点燃往日热情的契机。几年来,快被互联网的浮躁给惯坏了。
  昨日发生的一幕,让人感觉到一股火热的力量。在习近平主席、比利时国王菲利普见证下,中芯国际、华为、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高通附属子公司于人民大会堂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投资成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开发下一代CMOS逻辑工艺,打造中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研发平台。
  新公司由中芯控股,华为、imec、高通各持一定股份。初期公司以14纳米逻辑工艺研发为主。中芯CEO兼执行董事邱慈云任法人代表,中芯副总裁俞少峰任总经理。
  这是一家设计型企业。体会一下完整的名字,显然它将依托中芯制造母体而存在。
  四方合作意义:中美欧三地半导体资源强势整合
  一、从技术工艺、参与方来说,确实很牛逼,如果速度快点,有望今年进入14纳米第一集团军。
  新公司一上来就会研发基于imec工艺的14纳米CMOS量产技术。
  全球14纳米技术上,英特尔、三星相对成熟,今年年初,两家公司已经开始量产——虽然英特尔因技术原因一度说某款处理器要延迟到下半年。中东土豪GF借助三星14纳米授权,也进入量产阶段。台积电此轮被反超,不过16纳米技术本季已量产,明年或量产10纳米。联电落后两代,明年才能量产14纳米。
  中芯之前落后更多,今年上半年,28纳米技术才说进入量产,落后三到四代。之前,高通被中国政府反垄断打击后承诺,将授权中芯14纳米技术,如今应该算是落实承诺。
  不过,即便高通不那么诚实,imec在14纳米上也有相当的工艺实力。它是欧洲具有30多年历史的半导体研发中心。最早起步于高校间合作,后来引入1/3的产业力量、1/3的政府主管官员。截至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合作最广、规模最大、利益共享最多、中立原则最鲜明的研发中心。早在2002年,就已经与中芯建立了战略合作。
  新公司意味着,中芯有望弯道超车,即便无法追赶英特尔、三星,但如果年底前量产,有望超越台积电、联电的量产,进入全球工艺第一集团军。
  二、中国半导体制造当然有望由此创造一项第一,即在全球代工业,首度获得实质领先。
  新闻有几句话挺关键:
  1、“研发将在中芯国际的生产线上进行”;
  2、“中芯国际将有权获得新技术研发公司开发的先进工艺节点量产技术的许可,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芯国际目前及未来的各种产品,或用以服务中芯国际与其他公司的业务,带动国内集成电路整体技术水平,达成《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的2020年16/14纳米工艺实现规模量产的目标。未来,业界公司、大学院校、研究所将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充分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意味着,合资公司的技术,可完全用于中芯未来各种产品,包括用于对外代工服务。后一段意味着,合资公司技术当然可代表中国国家产业化水准,并借此实现更多商业化。
  三、它标志着中国半导体国际研发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家公司/机构都是业内著名公司。若按行业地位看,除了中芯,甚至都是各自领域的老大。上面已经介绍过IMEC的背景与实力,它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的国家半导体研发中心,与中国渊源很深。高通不用说了,它至今仍执有移动处理器行业牛耳。华为,全球通信解决方案一哥,在手机领域名列全球第三,旗下半导体公司海思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设计企业(超过展讯)。
  四家合作,可以说整合了中国、美国、欧洲三地最强的产业资源。站在中国大陆来看,它代表着目前中国最高水准的研发实力,而从各方企图看,未来应该具有向国际输出的能力。
  过往,中国半导体研发合作,大都不太自主,主要就是买,或者以市场换技术。但是,这两者都没有真正实现自助。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有多大提升。新的合作,将有望成为半导体业黄金10年里最具看点的战略联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媒称中国芯片自主化计划对行业是个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