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jht 发表于 2015-8-6 09:43

南外的学生是小学毕业就选出来的尖子中的尖子,神一样的存在。这种是根本不用老师烦的学生们,老师只管讲讲课就好了。

这些老师放在国内普通的中学里上课,估计也是这个样子吧。

savelife 发表于 2015-8-6 10:14

本帖最后由 savelife 于 2015-8-6 11:15 编辑

BBC中国式教学纪录片引英媒抨击:“考试工厂”不值得学习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BBC将此拍成纪录片,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播放。

然而BBC网站率先发出的一篇采访文章《中国式教育会在英国孩子身上有效果吗》让这部纪录片未播先热,引发中英主流媒体和网友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8月4日,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詹金斯是重量级媒体人、学者和作家,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他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为培养智力超群人才而对幼儿进行超前培养)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全文:

今晚,BBC将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一部比较英国汉普郡某中学中国教师和英国教师的纪录片,将展示中国教师如何震惊于英国学生的搞怪、难以管理和懒惰。言外之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国际测试成绩远好于英国学生的原因。、

然而,这只是考试而已。只有考试推销员和英国白厅官员相信这与教育有关。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则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编者注:赵勇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

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很显然,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说明应该让可以计量的东西变得重要,而不是让重要的东西变得可以计量。然而,BBC和英国政府仍然在大量炮制PISA的数据。

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讽刺的是,正如赵勇所写,中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大迈进。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擅长反复练习式的学习,看起来却缺乏活力。中国家长对建立在中国的英国私立学校趋之若鹜。中国的学生也前仆后继地去英美大学深造。

他们可以看到,从长远来看,在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和有批判性精神的开放社会,强迫而机械的竞争教育无法引领学生拥有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

当今社会,把教育建立在考试之上是愚蠢的,正如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嘲讽的一样。然而,它对英国政府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从洛德·贝克时代(Lord Baker,前英国教育部长)到迈克尔·戈夫时代(Michael Gove,前英国教育部长)。原因很简单:它让政府掌握了最简单的中央控制手段。这是对数字的独裁。中国正在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英国没有。

savelife 发表于 2015-8-6 10:23

BBC纪录片:中式教学适合英国学生吗?
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二台将从当地时间周二(4日)晚播出一部3集的纪录片,片名为“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校长评价
首先来听听波亨特中学(Bohunt Comprehensive School)校长斯特哲(Neil Strowger) 的看法。
斯特哲去年曾前往上海观摩中国式教学。中国学生的学习精神、课堂纪律以及班级规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斯特哲说,在这5名中国老师接管波亨特中学的一个班之前,他曾和这5名老师共进晚餐,他说中国老师有决心搞好这次试验。
然而,实验刚开始的第二天,他就接到报告说,他的学生表现不佳。在课堂不认真听课,闲聊天,不听老师的话。
显然,中国式的教学方法和英国青少年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斯特哲说,英国学生习惯于向老师提问,而且期待他们的观点得到尊重。
学生感受
15岁的兰斯基说自己是一名正常的少女,她喜欢睡觉和自由。但是为了这个试验,只好牺牲自己四个星期的睡眠。
兰斯基说,中国老师对我们期望过高,总是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还要一天12个小时穿难看死了的校服。
兰斯基还说,整个试验跟她想象的不一样。她说自己原以为跟平时的学校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多了点作业或是课堂上寂静无声而已。
她说,“我感觉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一切由老师说了算。”
学生就像是机器人一样,自己很难适应。兰斯基说,她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并参与小组互动,提高技能等。
兰斯基说, 她唯一学到的是如何快速的抄笔记,并听老师向我们“布道”。
还有,最难的是作为学生的预期,因为老师总是期待你是最好的学生。
如果你不能成为班里的尖子学生那就根本没有意义去试了,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
而且课堂环境封闭、压力大。 班里有50名同学,这本身就很难让人集中精力,更别说让你觉得要时时刻刻与他们竞争了。
尤其是理科,更具有挑战性。
有时,我们听腻了老师的讲课,但突然老师让我们回答我根本不懂的问题,一下子让我觉得非常不自然,我感到措手不及。
这让我压力很大,所有的同学都看着我,还有拍摄镜头。我觉得一下子就懵了,觉得自己很蠢。
我们的中国老师认为我们就应该像刀枪不入的海绵一样,不知疲倦地吸收所有的知识。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我很喜欢学跳扇子舞和中国厨艺。比起又难又枯燥的勾股定理(也称毕达哥拉斯定理)和英语语法好多了。
兰斯基说, 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式教学的体验,因为那是她生命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中国老师
邹老师说,他最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信心十足,但是在实际当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觉得难以适应。
比如,当他教授勾股定理时,他决定让学生自己找到前提,并能够证明和应用这个定理,但是许多学生说,这根本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应用勾股定理就足够了。
同时,邹老师也表示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也更了解英国学生的学习习惯,虽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教学原则。
还有一件令邹老师难忘的事是,一名叫乔的男学生在教室里摔了一跤,挫伤了手,痛得哭了。经过校医的检查,给了他一些冰块,并建议他去医院。
当乔的妈妈和弟弟来接他时,邹老师注意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特别令他印象深刻。
乔当时背着一个非常重的书包,但他并没要求任何人帮他。乔的妈妈也没主动要求给他拿书包,乔也没要求他妈帮助。甚至当乔的小弟弟主要要替他背书包时也遭到了桥的拒绝。
邹老师说,不知道这是不是英国教育的结果,训练孩子的独立性。这一点给他的启发很大。
(编译:凯露 责编:路西)
网友反馈
教育應該是因才施教,不應一慨而論,如果可各取所長就最好,前提是家長的心態和配合
adlan, uk
中国教育培养的是听话的奴隶工具,不是培养人、更不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若英国觉得很需要听话的奴隶工具而不再需要独立思考的人了,那就采纳中国教育吧。
zyl, usa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而不是制造解题的机器.
先学好做人, 再学好做事, 教育也是一样.

并非如此 发表于 2015-8-6 10:48

live 发表于 2015-8-5 11:39
德国人这种死脑瓜子,估计很难允许开这种实验班。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真人秀的综艺节目。

billyn 发表于 2015-8-7 16:15

北威教育特别差。。。

billyn 发表于 2015-8-7 16:16

大学有个同学,杜塞来的,说 我成绩差不能怪我啊,我是杜塞来的啊,我们那个州的教育是有名的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看来德国中学教育强于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