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的观后感, 写着玩的, 随便看看吧
6月25日 星期六 天气晴(预报有雷阵雨)说在观后感之前的:D:D:
[前奏] 盼了很久的日子终于到了, 因为是紧张的毕业考后的放松, 也是BF的贴心礼物, 所以更是兴奋加幸福(HOCH 10)的有些忘形. 歌剧是在晚上开始, 白天自然就去过逛瘾了. 不知是因为太久不逛而降低要求,还是幸运怜悯我这个被考试和工作折磨的孩子,竟有不少的收获.自然本性难移的想要穿着新宠去看歌剧(只是暗想而已).谁知BF太了解我了, 建议我们SHOPING之后回家换了衣服再去(正和我意,哈哈),就是时间很紧张,其间只有20分钟的时间给我换衣服,不然就会迟到了.到了家穿上新买的浅紫色的连衣裙,配了CK的白色的手表(MAMA送的生日礼物)和一双带有蝴蝶结的白色凉鞋, 还补了补粉,这些都在二十分钟内解决了(伟大),在兴奋和得意中冲出家门,咚一声关了房门之后才发现我们两个疯子都没带家里的钥匙(惨!),幸好房东有备用的钥匙, 但我们就要错过车了,我被命令先走一步(穿了双不能走快的鞋子,唉,命苦的女人呀), 在我看着车缓缓开进的时候有丝绝望的时候, BF竟跑着冲了过来, 汗! 惊险啊!
[经验之谈]之前电话中和哥嫂说起去看图兰朵的事,笑说担心看不懂,嫂子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还说一定要带个手帕去,在剧情”看似”悲伤的时候抹两下,以示感动,手帕是忘了特意买, 就带了面巾纸充数, 咔咔咔….
{为违规找理由}票上写明的不允许带什么录像,照相,雨伞,之类的, 我还是带了DC去的,或许是老了, 老想在回忆的时候有个抓手.
[它乡遇故知]竟在拥挤的地铁里遇见八年未见的同寝的女孩,怎么也不敢相信是她,并且在德国碰见她,因为她一外当时是英语并且是唯一一个当时寝室里不会德语也没任何打算要到德国来的人. 实在没敢主动去问她, 结果她看到我, 问我:”是你啊? XX?” 真的是她, 很厉害的女孩子,成绩非常优秀(高中,大学都跳级的那一类),属于用功又聪明的那一种.实在是太亲切了, 远远的和LG从斯图跑来,可惜当天就要赶回去了,没机会多聊,就邀请她有空来M逛逛, 也祝她在异国的日子里顺利,一路走好.
呵呵,没有去现场看,就把MM的观感当成是
现场直播吧。。。。$支持$$支持$$支持$ [主旋律](以下的观后感是我转的(繁体), 实在打的太累了,有不同的我就补上自己的(简体),音译的有些不同, 总觉得”图兰朵”顺耳顺眼些, 萝卜白菜吧,让我就稍微坚持己见一下吧.)浦契尼歌劇《图兰朵》
(作者很钟爱亚洲和中国的文化, 所以就写了这个发生在北京城的爱情故事,更有趣的是他在采曲的时候发现了”茉莉花”这支很中国的曲子, 并将其贯穿剧的始终. 好像也张艺谋的爱用的曲子, 想起好象在西腊的”短裙事件”里也用的是它.)
北京城裡美 [趣事]1 整个歌剧大约有三个小时, 中间有两次休息, 奥林匹克体育场几乎全满了, 除了些许人男男女女的还是盛装出行(至少是打扮了)的, 很多德国的女孩子都打扮的很中国,很多身着礼服的 女孩子飘飘然从远处走来, 以为是今年流行带比较醒目夸张的手镯, 近了再看竟是套在手上的两只巨大的大面包圈(RIESENBREZEL) ,哈哈哈, 实在是”别有风味啊”,于是我也跟风败了个.
[趣事]2剧组的人在一片叫好和掌声中谢了幕, 当然是谢了又谢的, 张艺谋是最后出来的, 人很干练精神的感觉, 他,谢了几次之后以为已经谢完就自己在那儿灿烂一 笑, 结果被显示在大屏幕上, 又是掌声巨响, 整个的舞台和气势还是挺不错的, 这么大型的演出要巡回上演实在是要有巨资奠底才行, 所以小有不足的地方我想都可以忽略不记了, 更何况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已经是几乎完美了.
[趣事]3 终于后来理解了为什么不让带雨伞, 因为有好多人在卖一次性的雨衣和印有”TURANDOT”的纪念伞卖,可是就是滴雨未下, 哈哈, 想发财还得有些INNOVATION才成哈.
[后记]4 因为非常的受欢迎, 所以八月还会再有演出的.
[后记]5 建议想看的还是买稍中间的票(当然千里眼的除外), 因为老是要看大屏幕上的字(懂意文的除外), 只会英文的就还是回国的时候再看吧(不知道我的那个同寝的怎么办的, 不会是她的LG在给她同声翻译的吧, 辛苦了, 咔咔), 总之是个不错的经历. 后上照片, 表急!! 又热又累啊!:lol::lol:
可怕的侩子手
可怕的侩子手(比较远, 蓝色衣服的)哪些伴舞的中国MM是那些穿白衣服的吗?
。。。。。。。。。。。。。。。。。。。。。老猫躲哪里去了呢,再不来加精支持原创我可就要把帖子偷去女生版咯。
图兰朵出来了
还是远看的好, 想象她是个美女:lol::lol: 亲爱的,给你鼓掌,鼓掌,鼓掌 ~~~还有买BREZEL,你也跟风,:lol::lol:
那个中国女演员,是不是叫YAO HONG,我好像看到介绍上是这么写她的名字的
[ Last edited by broadwing on 2005-6-27 at 1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