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的黄昏
5月19日下午三时许,我们抵达斯特拉斯堡(STRASSBOURG)。乍一看,这个城市真不小。马路上车水马龙,马路两旁高楼矗立(当然不是高层建筑,而是古典式的高楼),有点像巴黎。
一瞬间,一部两节车厢的子弹头有轨电车从马路上弛过。哗,比巴黎还要现代化这部有轨电车呈流线型,有着巨大而透明的观光玻璃窗。坐在里面的乘客,会感觉像是走在一条电动走廊上,如入山阴道中,美景当前,目不暇接。
说来也不知是什么缘份,我首次听说斯特拉斯堡,是在一本旧的法语教科书上。课文正文后面附了一段对话,两位学生谈论暑假计划。其中一位说要到斯特拉斯堡去旅游。当时我不知怎麽就欢喜上了斯特拉斯堡这个名字,心想这一定是个休闲的度假小镇,小到如同上海旁边的周庄。不过,也是从课文上得知,它坐落在德、法交界的边陲。却没想到它不是个微型小镇,而是个重镇!是阿尔萨斯的大城市。
阿尔萨斯这个名字,也是从课本中知道的。那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传统中学语文教材。现在才知道,阿尔萨斯竟然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如此美奂美仑的地方。
话说我们找到了预定的MECURE HOTEL,它就在市中心。不远处就是赫赫有名的春天百货商店(Le Printempt)。我们和波德先生(BAUD)的儿子(BIENA)一起喝咖啡。BIENA打电话告知他父亲我们已安全抵达。一路上,老波德已经打过无数次来,千叮万嘱要保证安全。其实,BIENA已是30多岁,三个孩子的父亲,也是老波德的得力臂助了,可是为了我们,老波德还是不放心。要不是因为BIENA
讲点英语而他自己不会,他非得自己跟了来才满意。我感叹法国还有如此古道
热肠的企业家!
BIENA说,PAPA总算松了口气。BIENA长得挺清秀,彬彬儒雅。他用法语提到PAPA时,我们听着都觉得很“糯”,很好听。这里面有太多的孺慕和敬爱。“是PAPA
我爱上了驾车”。他深情地回忆。眼神里恍惚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我们和BIENA匆匆道别,到春天百货店“随喜”了一下。又在旁边的名品一条街
逛了逛。一会儿便见到了闻名的大教堂,又路过卡莫泽尔屋,它是该市典型的德式半木结构房屋中最大、最华丽的。它的正面有75扇窗子,窗棱上都有精致的宗教雕塑。
第二天早上,我们一路闲逛,走过了斯特拉斯堡国立大学的图书馆以及坐落在旁边的歌剧院。这是除巴黎之外,唯一处在外省的国立歌剧院。之后,乘公共汽车到了欧洲议会,再“打的”沿伊尔河到达了斯特拉斯堡的“桥头堡”。这是中世纪的防御工事。前面有一个16世纪的船形码头,三个土碉堡依次排列在伊尔河畔。
不知怎的,我马上联想到苏州的盘门,那是一个既有陆上城墙而又有水上城墙的别致的城门。见到了这个“桥头堡”,我才好像从心底里认可了斯特拉斯堡是个"堡”。
离开“桥头堡”,已是11点钟了。我们赶回大教堂去。这个大教堂,堪称兼有宏伟和精致的完美结合。塔尖高142米,从1176年破土动工到1439年塔尖落成,跨越近四个世纪。外墙的精工细刻叫人叹为观止。到了里面(不收门票),更是金碧辉煌,美不胜收。在隐隐约约的风琴声中,阳光穿过五彩透明玻璃照入,庄严肃穆而又富丽堂皇。我到过许多穆斯林教堂(MOSQUE),特别是埃及的,外观宏伟但却很粗糙,里面则金碧辉煌,极尽精。像广东人说的:禾草裹珍珠,不外露。欧洲人和东方人到底不一样,里外一样的华丽精细,决不羞羞答答。
从教堂出来,广场上满是游客。见到一个人,穿着白袍,脸上涂成白色,嘴唇涂得血红,扮作一具雕像。游客过去与他一起拍照,他会用慢动作掂一朵花相送。于是游客扔点硬币。虽然知道欧洲这类“艺丐”多的是,我却仍然感到一阵悲凉。斯特拉斯堡得天独厚,有辉煌的历史,有精美的传统建筑,有富裕的背景,有现代化的设施,与布拉格,威尼斯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鼎足而三。伊尔河环城流过,为这个城市带来众多的国际游客,带来滚滚的财源。在我们为这个城市的尽善尽美而从心底大唱赞歌的时候,我们被提醒:这里也有生活的无奈。中午的太阳,豪爽地向教堂广场洒下了缕缕金光,也洒在白衣艺丐的身上。然而我感受到的,却仿佛是斯特拉斯堡的黄昏。
[ Last edited by budaoweng on 2004-10-28 at 07:49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