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陷入泥潭,半年亏10亿,创始人套现15亿
作者:电商在线昨天晚间,海底捞在港交所发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净亏损9.6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盈利9.11亿元。海底捞在业绩回顾中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集团的主营业务受到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海底捞上半年仍然开设了超过170家新店,在报告期内增至935家。
上半年净亏损9.65亿元,去年同期盈利9.11亿元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截止到6月30日的上半年,海底捞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16.95亿元下降到今年的97.61亿元,同比下降16.5%。净利润则由去年同期的盈利9.11亿元降至亏损9.65亿元,降幅超过200%。
海底捞在上半年仍积极开设新门店,持续推进海底捞门店网络的扩张。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73家餐厅,海底捞的全球门店网络从去年年底的768家增至今年的935家。其中有868家位于中国大陆的164个城市,占到餐厅经营所得总收入的90.2%。
海底捞的营收中,最核心的就是餐厅经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3.7%。外卖业务从去年的占总收入的1.6%到今年的4.2%,是第二大收入来源。外卖业务由去年同期的18.32亿元涨至40.96亿元,增长了123.7%,主要是由于外卖订单数量增加。调味品及食材销售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从去年的1.5%升至1.9%。
人均消费由104.4元涨至112.8元
疫情影响下,出门就餐减少,人们更多选择自己在家里做饭,或者是叫外卖。而且根据防控疫情的要求,门店需要严格执行人流管控措施,安排顾客分散就座,并限制就餐人数。
海底捞门店客流量减少,六个月期间的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同期的4.8次/天减少到3.3次/天。翻台率是餐饮服务中用来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的数字,海底捞附注,这里的翻台率按期内服务总桌数除以期内营业总天数及平均餐桌数计算;平均餐桌数包括报告期内因疫情防控需要而未开放区域的餐桌数。
同时,海底捞餐厅的顾客人均消费从去年同期的104.4元上升到今年的112.8元。
今年4月份时,海底捞传出了涨价的消息,并被确认属实,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海底捞当时称,因为海底捞复业后,桌数、接待顾客数量都有限制,员工也无法满员工作,人力成本加上部分食材成本上涨,公司决定调整门店部分菜品的价格。
随后,这一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全民关注。一些消费者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也有消费者表示:“海底捞一碗米饭7元,半份土豆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太贵了。”4月10日下午,海底捞对外发布致歉信,称涨价系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从即日起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至1月26日门店停业前的标准。
亏损下的扩张和创始人减持套现
海底捞将上半年营收的下降归结为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之下餐饮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之前外婆家餐饮集团创始人吴国平、九毛九集团董事长官毅宏、乐凯撒披萨CEO陈宁等餐饮业资深人士也集体发声,呼吁政策扶持餐饮业。
2月份,海底捞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人民币,在防疫紧急授信流程下,仅三天时间完成审批。彼时,中信建投就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的分析中,称会对2020年的营收带来约50.4亿元的损失,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5.8亿元。现在看来,显然不止。
在靠着信贷资金的“及时雨”挽救企业的同时,5月份,张勇创始团队通过减持套现15.6亿港元。虽然海底捞负责人回应,股东个人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有一些资金上的计划和安排。
但是也有不少人纷纷质疑,一面从中国的银行贷款来拯救企业,另一面又套现保全家族财产,这就是创始团队的责任和担当吗?
在餐饮企业纷纷闭店裁员时,海底捞依然在扩张,称是出于对于企业布局和员工晋升的考虑。同时,海底捞在近半年来又不断传出卫生问题:筷子上的大肠菌落,乌鸡卷中的硬质塑料片,火锅汤底的烟头。
看着上半年9.65亿元的亏损,对于海底捞的信心和担忧都纷至沓来。海底捞的火锅帝国仍然庞大,亏损下的扩张是沉着的战略布局,还是在激进下吹出的彩色泡沫,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获得验证。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