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0-9-29 11:38

浙江自贸区扩片打开宁波想象,这里有望成为“硬科技”集聚高地

作者:宁波晚报
  在9月21日出炉的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中,宁波片区的功能划分包括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是目前宁波自贸区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出炉前,为宁波先进制造业与自贸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对比上海等先进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宁波自贸区的获批将为本地产业带来哪些改变和提升呢?





为补强产业链创造空前机遇
  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在《方案》中的具体表述是“建立关键零部件国际国内双回路供应政策体系。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围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责任体系,提升‘补链’能力。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推动产业集群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管如镜表示,这个方案对于宁波来说,既做长了长板、又补足了短板。
  2016年,宁波获批首个制造强国试点示范城市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就曾说:“为何宁波能成为全国首个?是因为宁波的四基产业特别出色,奠定了制造业的底色。”
  什么是四基产业?就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技术这四种工业基础能力。宁波之所以有全国数量第一的制造业人单项冠军,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四基扎实。这就是宁波的长板。
  而工业要向前发展,探索“无人区”,仍就需要将四基做强做实,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技术、材料、工艺和器件。才能使宁波制造业始终保持先进发展方向。
  因此,今年以来,宁波立足国内国外双循环大背景,启动了“打造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行动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强链补链延链”。比如本次自贸区中大概率会涵盖的绿色石化产业,就需要突破一大批核心材料的制造工艺、技术。“料要成材、材要成器。”这是中国工程院钱锋院士对宁波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建议和要求。宁波目前拥有3100万吨炼油、130万吨乙烯、700万吨PTA、120万吨MDI等重要工业品原料生产能力。这得益于镇海炼化、万华化学、中金石化等一批大企业深耕宁波多年的成果。但通往下游应用的路并不顺畅。
  比如目前宁波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光学显示膜材料,最上游的原料是PTA材料,但要成为膜,需要将PTA变成PET材料(涤纶树脂,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而这个中间体宁波目前尚无企业生产。
  再比如热塑性弹性体材料TPE产业链中的中间体材料制备和高端聚合工艺目前大多掌握在美国的埃克森美孚、杜邦、陶氏化学、日本的住友、三井、韩国的LG等跨国巨头手中,国内企业仍有差距。
  中塑协TPE专委会会长周赞斌认为,自贸区的获批有利于宁波招引更多的此类型企业落户,延伸补强产业链。因为原料都在宁波生产。对中游企业来说,最佳运输方式是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下游企业,这样既方便又没有中间排放,所有炼油中间品、延伸品都可以充分利用,做到真正的循环经济,绿色环保。因此宁波市首选之地。
  管如镜则认为,自贸区的获批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比如今年,英力士集团签约落户宁波,将在宁波建设世界级ABS生产基地。未来相信将会有更多跨国企业带着技术在宁波增资扩产,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国际供应链创新体系是围绕新材料,全球科创中心仍然围绕的是新材料。因为材料是创新的基础,手机从蓝屏到触摸屏再到本月柔宇科技发布的最新折叠屏,本质就是材料的发展。
  汽车的轻量化需要ABS树脂等材料来完成以塑代钢、家电的节能减排、环保化需要可循环的改性塑料、医疗器材的性能需要弹性体材料来改善,甚至我们日常的气垫鞋黑科技也需要新材料来支撑。
  因此方案提出,宁波将聚焦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膜材料、先进碳材料等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智能复合材料、海洋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速新材料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参与全球新材料产业创新竞争的重要平台。
  宁波科田磁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认为,自贸区为新材料领域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将在几年内陆续显现。企业将获得更多优质的全球创新要素,这其中包括更有力度的人才、资金、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入。
  此外,宁波的新材料科创企业还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利用国际研发设备、耗材、人力、资本等资源,国外创新型企业则能把自己的科创成果及设备在保税状态下研发、展示,满足宁波市场需要。
  管如镜表示,目前许多新材料科研设备都依赖进口,且新材料需要大量的小试、中试实验装置和场地,如果自贸区的关税政策进一步优化,那么企业投入研发、进口设备、搭建大型试验装置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升。
  对于宁波应如何打造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的问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副教授刘明宇建议,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宁波要重点做好几件事情:
  一是牢牢把握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趋势,吸引国际领先的人才、企业、国际资金;
  二是和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实行错位竞合,立足于周边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和国际市场,推进广泛的产业链合作,促进创新协同发展。





营商环境的搭建至关重要
  对于建设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方案中指出,宁波将聚焦新一代智能技术应用,大力引进若干国内外顶尖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支持区内企业推进国际协同研发,积极融入高端制造业全球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围绕现代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关键基础件,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区内单位进口科研设备免税。
  “智能制造其实并不很吃开放资源,更多的是需要良好的生态营造。因为外国卡你脖子的技术、装备,不会因为你免税、减税而轻易卖给你,还是需要优良营商环境,一方面吸引外资、一方面培育本土企业。”宁波智能制造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经验来看,创新政策体系,提升营商环境,确实是发展自贸区产业的一把金钥匙。
  从荒芜之地到周产3000辆,特斯拉首座海外超级工厂仅用时一年,堪称神速,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的特斯拉工厂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就是最好案例。作为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后的第一个项目,特斯拉一经落户上海,便拥有诸多政策、资源和资金等投资便利,涉及程序优化、税收减免、项目补贴、审批时间压缩以及多家银行上百亿元巨额融资等多方面支持。
  例如“一网通办”就是上海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之一。在特斯拉项目推进中,它充分发挥出效能。“我们与特斯拉方面通过微信群交流,能在网上说清楚的事就在网上说清楚,能用‘一网通办’解决的问题就远程解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主任科员伏永明说。
  再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优势,成为中国“硬科技”的集聚地。在张江,外籍高层次人才就业、居留的手续更为便捷;对标国际最优政策,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更通畅;科技创新有更独特的金融支持,跨境融资也更为自由。
  “希望宁波能将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创新优势进一步与本地先进产业相结合,推动在一轮开放的同时,实现制造业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管如镜说。
  记者 乐骁立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自贸区扩片打开宁波想象,这里有望成为“硬科技”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