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0-10-15 13:02

北方经济需要发动机,北京大都市圈如何当好动力源?

作者:财经杂志
以北京都市圈带动京津冀城市群,进而带动北方经济。以核心区功能疏解和功能扩散带动都市圈,以大北京都市圈带动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冀城市群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以环渤海经济区带动东北振兴和华北崛起


文|倪鹏飞
编辑|王延春


近期以来,中央针对中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提出了“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针对近期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中央提出构建中国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在此各个领域和各个区域空间都在做适时的战略定位调整。


北京自贸区方案的发布显示北京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我们认为北京针对新的形势,可能应该做更大的战略调整。笔者认为,北京应建设具有经济中心动能的世界级都市圈。其中里面包含三个核心词:1.世界级;2.都市圈;3.经济中心。
形势需要经济中心释放动能

















目前全国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在增加,在地方债方面,按照IMF测算中国2018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达30.9万亿。在2017年、2018年经济增长6.7%、6.8%的基础上,2019年经济下行到6.1%。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经济出现负增长,达到1.6%。


2019年虽然经济增长是六点多,但是财政收入才3.8%,2020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更是下降到-10.8%的水平。2020年从全国31个省市的财政收支盈余来看,仅有上海是正的,其他都是负的,包括京津冀,北京。在债务方面,我们地方隐形债务总债务达到30.9万亿,全国省市债务负担也在加重,31个省市中有28个省市在2019年超过了100%的比例,可见我们的财政压力很大。


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北方经济放缓加剧并有向南方蔓延的趋势。


北方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北方经济放缓的同时,这个放缓还在向南方推进,这个图是从人口和GDP两个方面来做的一个坐标图。大家可以看到,经济放缓、人口增长放缓的第四象限,主要是北方地区,中部、东南都是经济人口增长的第一象限。












从竞争力角度分析,笔者对全国280多个城市的竞争力比较,每年前后的比较发现,在北纬31度(长江线),圆圈红的是上升的,白的是下降的,越大说明下降得越大,红得越大说明上升得越大,在北纬31度以北地区总体都在下降,并且在东北、华北地区下降的幅度还很大,北方的城市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的城市上升了6.6位。所以说北方放缓加剧的同时,放缓还在向南推进,直逼长江“防线”,就是北纬31度这条线。向南放缓这条线不能跨过长江,跨过长江就很有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构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江“防线”。

















京津冀的情况怎么样?之前大家对京津冀寄予很大的希望,在各种媒体上、各种研究上都说京津冀至少排在全国城市群的第三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现在我们研究显示,京津冀不是第三,现在在城市群中已经滑落到第五的位置。


从竞争力变化来看更不乐观,一个是竞争力下降的幅度比较大。第二是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争力差异非常大。具体讲,京津冀这十几个城市只有北京、廊坊、衡水这两年是上升的趋势,其他城市都在下降,并且有的下降幅度还很大,天津、唐山、石家庄,这些都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所以可以说在整个北方地区真正的发动机、真正的经济动能主要是北京,反映出京津冀的形势特别严峻。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多个动力源,北方经济需要发动机,京津冀需要火车头,北京也要实现轻装前行和全域发展。中国也需要真正的经济中心释放经济动能,带动中国经济持续上行。


北京能否释放经济中心动能













从城市能级来看,北京拥有强大的城市能级,我们团队做了一个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北京的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说是一骑绝尘,不仅是综合中心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北京在10个分项功能中有7个是中心,有3个是重要中心。如果北京是1,其他排在第二位可能都在0.8以下,甚至0.5那样的位置。


从全球来看,我们认为现在全球城市有了新的升级版,我们叫“新型全球城市”,新型全球城市最大的特点是“金融+科技”,过去的全球城市只是讲金融,现在我们觉得科技也很重要,所以我们提出了新型全球城市的假说。用这个理论和指数我们计算,北京是处在较高的位置。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北京排在第7位。

















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北京竞争力较强。北京的经济竞争力是排在全国的第5,内地第4,因为有中国香港。与此同时,北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增量竞争力都在上升。


另外就是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这主要是从高端人才角度来衡量,它排在全国的第2位,内地的第1位。经济竞争力是排在全国第5位,内地第4位。







从人才看,2019年北京共有国家杰出青年102人,占全国比重达到34%。而科技角度看到,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三分之一 ,吸纳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35.4% 。金融领域,截止到2018年末,北京金融业资产总值约140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值45%。金融决策机构主要在北京。而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以科技为代表的制造业都是中心之一。过去我们说人才、科技、金融这三大方面是核心的生产要素,如果这三大生产要素多和高就比较强大。北京整体来说,重要的核心资源占全国的30%以上。







北京不仅这些要素强大,而且还拥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无论是世界银行的研究,还是我们的研究,还是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北京的营商环境在全国内地是处于较高位置。


北京拥有大数量、高质量产生强能量,北京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源、北方经济的发动机、京津冀城市群的火车头。


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需建北京经济圈



前期北京一直致力于疏解北京首都核心区的非核心功能,疏解首都非核心区需要建设北京都市圈。


笔者认为疏解首都核心区非核心功能是必需的,因为核心区里面就是要发挥好政治和国际交往、文化等等功能。同时,核心区目前承担的功能太多,尤其是经济和一些产业的功能,所以使得中心区的功能不堪重负,尤其是与产业相联系的资源、人口。北京总共2100多万人口,1200万在中心城区很小的范围内,必然导致“城市病”,所以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全是必要的。


但是,疏解首都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可由近及远。一、按照空间经济发展规律,产业扩散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由近到远,由点到面。


二、中心区周边空间大:北京行政区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存在京津冀一样的发展落差,有承接转移的空间。中心城区扩散首先是中心城市区向周边的扩散,建立副中心和建设雄安新区十分正确。

三、京津冀空间距离远:京津冀整体空间范围大,在交通网络没有完善条件下,市场力量不支持远距离扩散和疏解。

四、京津冀行政距离大:在现有的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下,行政力量没有动力实施跨行政区域的疏解。

五、河北承接条件较差:远离京津的河北城市目前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市场力量不支持远距离疏解,行政疏解可能使产业生态遭到破坏。清除了旧的但是没有创造出新的。


北京巨量的高端稀缺要素面临被浪费危险。一、巨大的经济潜力没有最大化变现:前述北京经济增长和财政增长压力加大,以及经济竞争力排在全国第5,都说明潜力没有发挥,潜在增长率没有释放。 二、巨大的外溢效应没有分享而损失:北京城六区以外的区县,河北与北京毗邻的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与天津毗邻的唐山、沧州等经济落差比较大。竞争力较弱和下降,远远低于长三角苏州、珠三角的东莞等,说明外溢损耗。


因此,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可以实现多重发展目标。理论上,强势政府拥有较大的资源分配能力,行政中心所在的大都市区普遍拥有经济功能。在国际上东亚地区研究文献非常多,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重叠,多是以实现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办法,使得他们功能在都市圈内能实现分工,现实中中国也是一个政府作用相对较强的国家,在省会和地级市都是存在着行政和经济中心重叠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国际国内的理论和现实,北京的经验就是要建设新型的全球城市,可以借鉴东京和首尔,也就是以大都市圈的形式来建设,不是借鉴华盛顿。当然,即便是政治中心华盛顿现在的经济功能或者是经济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


因此,北京既不能受困主城区发展,也不能放弃经济中心功能。北京建设大都市圈,将经济功能放在副中心或周边,既可解决核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又继续充分释放经济中心潜力,带动全国京津冀、北方和全国的发展。


我们建议,以高质要素环境支撑和强化都市圈的经济、金融中心。将高端资源和优质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释放经济中心的指挥、管理、服务功能,引领和支持全国经济增长和转型,促进北京经济增长和转型。与此同时,发展支撑高端产业地方化高端产业,建设消费中心。


具体措施是,以建设服务贸易自贸区和全球科技中心为抓手,将服务优势变成服务中国与世界的高端服务业,将科技优势变成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高端制造业。


北京建立新型全球城市圈,保持向全球开放,加强向二线国家中心城市联系和扩散。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在继续吸引国内外其机构在北京设立总部的同时,鼓励北京的机构向全国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带动二线、三线进而带动全国发展。


以北京都市圈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带动北方经济。以核心区功能疏解和功能扩散带动都市圈,以大北京都市圈带动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冀城市群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以环渤海经济区带动东北振兴和华北崛起。具体措施:一是,以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为突破和重点,率先建成一核、数副多城镇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北京都市圈体系。

二是,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都市圈体系,建设全域网络化的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将核心区的非核心的功能,以及相关的产业和人口优先疏解到周边副中心和小城、小城镇,进而推进京津冀和北方经济发展。


从全球到地方、从科技到金融到经济分析显示:大北京都市圈需要发展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成为全球新型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中心、北方经济的中心和京津冀经济的核心,释放强大经济动能。同时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首都核心区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核心功能。


注:2020绿地环京品牌发布盛典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倪鹏飞教授在会上作了“北京建设全球都市圈释放经济新动能”的演讲。此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方经济需要发动机,北京大都市圈如何当好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