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0-10-17 13:25

PISA负责人:科技不会取代教学,AI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具人性

作者:亲子天下
2020年,疫情打乱了学校教与学的节奏,然而也带来了意外的在线学习大跃进。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比)负责人安德烈?史莱贺分享,在这世代投注在学习的时间与金钱花费多,不保证会学得好,学生是否有「成长性思维」是重要关键。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关注



史莱贺(右上)透过视讯,在亲子天下2020教育创新国际年会分享。黄建宾摄

文:陈诗妤

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造成的停课与教育损失无法估量,然而一体两面,因着远距学习,也带领许多学校在教育科技、学习方法上大跃进。OECD 教育和技能主席、 PISA (国际学生能力评比)负责人安德烈?史莱贺( Andreas Schleicher )不只在教育测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敏锐于未来教育的样貌,并积极带领人们看向愿景。

9月中,OECD 发布了最新研究《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 四个教学情景》,史莱贺在文中归纳,将来的学校教育可能会出现4种情景,分别是学校学习持续扩大、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他也提醒,在未来,所有问题不会自动消失,然而 OECD 所描绘的四个学习样貌,可以促成转化。

9月23日,史莱贺在亲子天下2020教育创新国际年会中,透过视讯向观众分享对教育科技的洞见。以下是演讲精华:

这几个月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是挑战,全球 15 亿学生被隔在校外一段时期,也使他们了解到,学习应该是一个不在乎地点的「活动」。在许多国家,远距学习成为疫情中唯一的学习方式,这也转化了我们的教与学的方式。
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成长心态带来动力与耐挫力

素养(literacy)不再只是提炼出知识(knowledge),而在乎建构知识。不过,我们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在回应这个改变。

如果你回想一下过去的20年,你会发现教育科技最前线有着巨大转变,不过总体来说,世界虽改变,学习质量没有太大改变,还是只有 1/10 的 15 岁年轻人能分辨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

虽然已经比2000年还好,但我们已经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

2000年时,我们阅读提炼出来的知识,课本被小心设计过、经过政府核可;阅读很简单,当你看不懂一个问题的意思,可以上百科全书查,并且放心信任看到的答案。

今天,当你上Google或百度查资料,会跳出10万笔答案,却没人告诉你真假。

而这个现象的对策,不是送学生接受更多学习,而在于改善学习经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学生,每周用将近 60 小时学习,相较而言,芬兰只比它的一半多一些,但生产力有很大差异—芬兰的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阿联的学生则相反。

投注在学习的时间、花费多,不保证会学得好,学生是否有「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是重要关键。

对于学习拥有成长心态,不只对学生的表现很重要,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解决困难任务,自我效能感也更好、较不怕失败。OECD 会员国中,爱沙尼亚是PISA表现的第一名,学生各自有学习历程,也视自己为学习的主人;印度尼西亚的学生在PISA测验上表现并不好,而他们认为没有很多事是自己能做的。

成长性思维会鼓励人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特别在疫情期间,学生需要自己设立学习目标、监控自己的学习历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在这新的时代,我们希望年轻人能更有创意,而要有创意,他们需要有实验精神;如果要实验,必须承担风险;如果承担风险,代表他们会犯错;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善于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年轻人不会有创意。
当一等的人类 而非二等的机器人

学习总和「人」有关,不是交易,而是关系与社会现象。我们一直从人身上学习,和人一起学习 。回想你在小学最喜欢的科目,往往和内容较无关,比较有关的是老师是否了解你的梦想与热情,在你需要时能否帮到你。

看向未来,知识呈指数型扩张,身边充满点子与不同面向,每天都有很多我们可以学的事物,然而成功的关键,不是要教很多事、都教得浅;而是教得少一些,但创造更深的深度。

课纲只有薄薄一本书,却尝试将一切都塞进去,年轻人因此只学到皮毛。如果你调查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他们都喜欢科学,因为科学是观察自然、分辨因果、做实验、尝试新事物;但当我们调查 15 岁的年轻人,许多人讨厌科学,认为那是个充满公式与方程式的抽象世界,与「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没关联。

在AI时代,我们需要更努力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更具人性?我们如何补足,而非替代我们自己创造的AI?我们的教育体系把年轻人变成二等的机器人,善于重复我们告诉他们的事物。

在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努力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等的人类?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个非常大、非常难的问题,而这个核心必须是学生的主动性(student agency)—学生自己设立目标、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负起责任,以及动员自己的认知、社会与情绪资源的能力。

他们能不能像科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一样思考?会不会设计实验?能不能辨识出该解决的问题?而历史不只在于人名、地方,它在于你是否了解社会上这些论述是怎么出现的,如何发展、演变,以及脉络改变后,如何思考。

现今,知识只是起点,因为 Google 和百度知道所有事。你能做什么,代表你知道什么,不只在于认知的技能(例如创意或批判性思考),更重要的是社交情绪技能、好奇心、勇气或领导力等,这些技能不容易被教学,而通常在我们学习的环境中被唤醒。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现今最能转化的能力?是我们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面对模棱两可、处理张力与两难的能力等。

后疫情时代的学习,一切都与上述有关。

科技可以高度扩张、增强创新教学。科技永远不会取代教学,只会增强好的做法。对教育科技的投资正高速成长,而预测还会持续成长。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科技让学习更加有互动性、更个人化和更适性。你用计算机做数学题时,你在研究数学,同时计算机研究你,并很快掌握你拿手的范围、你的好恶、你对什么特别投入。在未来,科技将让学习更个人化。
适性测验、开放动手做 助老师掌握学生差异

以往考试和测验反而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夺走,连老师也不喜欢考试,因为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而疫情期间的测验,可以完全融合学习与测验,学生学习时,他们得到互动性的回馈,也可以接受公开评分、开放形式、动手做的职能测验,不再需要多选题。

其实,2018 进行的 PISA 就已经给学生适性测验,更适合学生的能力,也对受测者更友善。

另外,透过课室分析,老师可以侦测不同学生分别在哪个学习阶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法实践,老师有极多方法,去看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些技术不只是由科技业者研发,也由资深老师来做,疫情更增强了它们。

我们今年 5 月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对象是 36 个 OECD 成员国,显示疫情过后、重新开学的情况,其中只有2成想回到原本的状态,超过5成的国家则将「混合式学习」视为新常态。

而疫情爆发的1年以前,平均约5成的老师总是/常常让学生使用科技进行课程;很多事情现在虽已经改变,不过有些国家的老师使用科技仍没那么熟悉,例如丹麦、新西兰、澳洲,甚至日本这样的高科技国家。这是我们发展科技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过往,只要教年轻人一些东西就够了;但现今这个变动性高又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给他们可靠的指南。只是把人分类到教育体系中不再足够,我们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出优秀的能力,这需要与现在非常不同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角色,教与学的方式都需要更激励人、更多协作和共同承担。

不只学生要学习,老师、学校领导者和家长也都需要学习。

这就是疫情以后,教育的未来。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

看更多:

5G来临!台哥大总经理林之晨:老师们请停止传授知识

全球数字学习先驱,可汗学院创办人:这件事在线学习无法取代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ISA负责人:科技不会取代教学,AI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具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