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靖国神社中的女性:那些被洗脑后的母亲和妻子们
作者:大学军事理论教师据统计,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246万个亡灵中,有57000余名女性,她们中的很多被授予了“昭和烈女”,以“表彰”其在“大东亚圣战”中,“志愿为皇国捐躯”的“事迹”。
“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的去吧,如果不幸被抓住的话,一定要切腹自杀,我有三个儿子呢,死你一个,没关系。”
讲真,现在看起来,这番话根本不像是个亲妈能说出来的,但以上文字,却出自著名的《东史郎日记》,就是东史郎的老妈在送他出征前,亲口讲的。临行前,母亲还送了东史郎一把刻字的匕首。
亲儿子要上战场,当妈的如此冷静又冷酷,那么妻子呢,则又会弄出另一番震撼的血腥场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出身于富裕家庭的日军第四师团大阪步兵第37联队中尉,井上千一接到了出征中国东北的军令。
此时,他新婚不久,跟妻子井上千代子正处于如胶似漆的阶段,曾经多次表达过舍不得走的情绪。
井上夫妇结婚照
没成想,为了激发井上千一的“斗志”和“爱国精神”,井上千代子在丈夫出征的前夜,竟然穿着新婚时的盛装,刎颈自杀了。
留下的遗书中再三表示,自己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丈夫了无牵挂的去“报国”,赴死时,心情“无比愉悦”......
消息一传出,井上夫人的“事迹”就被日本媒体喋喋不休的加以渲染和报道,马上成了“日本妇人的楷模和典范”,日本天皇将她追捧为“昭和烈女”,皇后亲自参加了她的祭奠仪式。
当年日本媒体的报道
随后,在军部的授意下,以此为素材,陆续拍了电影《死亡饯别》和《啊,井上中尉夫人》,一时间风靡日本列岛,人人传颂。电影还被频繁的安排到前线播放,用以鼓舞“士气”。
同期,井上夫妇的媒人,日本政客之妻安田夫人借此成立了“大日本国防妇人会”,号召日本女人“从厨房中走出来,为国尽力”。
就这样,“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成了政府战时政策的忠实宣传者和执行者,除了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甚至走出国门,担负军需物资生产和服务工作外,还忽悠她们提早结婚,嫁给伤残军人,为国家多生孩子……
在河北唐山火车站“做服务”的日本妇女
通过这个组织,日本政府和民间通力将日本妇女卷入了战时体制,用作了侵华战争工具。
她们中,涌现出了大量“帝国之花”、“军国之母”、“军国之妻”、“靖国之妻”、“军国少女”。不少人还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中国东北,嫁给“满蒙开拓团”男性,甚至为了慰藉前线的军人,主动献出自己的身体......
比如,三十来岁的中村英子,在丈夫战死后,带着自己14岁亲闺女报名参加了战地慰安团,主动向军部要求,母女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献身圣战”,后来被封为了“军国之妻”。
另有一位被追封为“国军少女”的藤田多美子,1940年11月,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在日本陆军航空飞行学院的教学楼上含笑坠落。
事后通过她留下的遗书,人们才明白这个女孩之所以选择自杀,是要表达这么个意思——原来,她看了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燃烧的天空》,深受触动,感觉自己上不了前线,在后方干什么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只好以向天照大神“献祭”的形式,用自己的生命来祈祷日本空军一切顺利。
好了,咱们再回过头来讲讲,一觉醒来后,瞬间变为鳏夫的井上千一中尉后来干了什么。
根据当年的新闻报导,次日清晨,瞧见血泊中,倒地气绝的妻子,再看了千代子留下的遗书,井上清一未掉一滴眼泪。他将妻子的后事托付给父母,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家门,在大阪港登上了驶往中国的军舰。
在登舰前,他说道:
“我的妻子已经死去,我也不会再求生还,今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恪守军人本分,为皇国作战”。
在中国东北,井上千一拒绝了所有休假机会,一门心思侵略中国。1932年9月,他带着“大阪守备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平顶山惨案”。
在井上清一的指令下,日本军队以活埋,扫射、刺刀砍杀、焚烧等各种残忍的手段,无情杀害了平顶山村老百姓3000余人,全村仅四十余人幸免。
这起屠杀的受害者中,三分之二属于妇女儿童,有很多就是跟井上的亡妻一样年纪的女孩子。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井上夫妇均为大阪人,井上千一所在的部队就是日军第四师团大阪步兵联队。
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各种关于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第四师团的大阪兵无心战争,爱好和平,只用心在驻地做生意的段子。甚至还被后人戏称为“日本军队中的意大利军人”。
当然,刻意回避“万岁冲锋”的大阪官兵确实有一些,但不要忘了,“平顶山惨案”的制造者,正是这些第四师团的大阪兵。而且,即便他们真的不愿意去“玉碎”,也并非是因为他们“热爱和平”。
日本侵华老兵在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鞠躬道歉
上述这番荒唐的社会氛围和日本民间各种耸人听闻的疯狂举动,其实就属于那个全民好战时代,某些日本女性的真实写照。
当年,大部分日本平民,实际扮演的,都是“沉默的多数”。而这种“沉默的多数”,恰恰正属于最容易被舆论制造者所“绑架”的人群。他们习惯了自己人微言轻的社会地位,进而放弃了独立思考和发声的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这时的日本老百姓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在洗脑般的军国主义宣传教育下,非常容易将支持战争和爱国主义等同起来,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会以极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大东亚圣战”的支援和认同。
比如开头东史郎的老妈那番绝情,甚至说的上“恶毒”的饯别话语,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对即将奔赴侵华战争前线的东史郎而言,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在《东史郎日记》中,东史郎回忆当年的心情:
母亲的话让我多么的高兴,顿时觉得母亲无比的伟大,这更坚定了我毅然赴死的决心。我暗中发誓,要拼死战斗,一定不能让妈妈失望。
只是,让人所料不及还有,日本战败后,那些曾经鼓励自己的儿子、恋人、丈夫、兄弟“为皇国玉碎”的日本女性们,她们中的多数,竟然也能逐渐调整好心态,去迎接美国大兵的鲜花和巧克力了。当然,前提是,先能挺过战争后期,空袭中铺天盖地的燃烧弹。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