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就要拆除重建一次:日本人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折腾”古建筑?
作者:凤凰WEEKLY官方号王虹光
始建于一千三百年前的伊势神宫有一项脍炙人口的传统——每隔二十年,神宫便会按照古制,完整地重建一遍。按照古制,指的是按照弥生时代的建筑形制与构造方法;完整重建,指的是原样复制从台基到榫卯的所有细节。因此,人们看到的神宫不过是二十年内的“新建”,而神宫本身成为了跨越千年的历史。
二十年刚好是一名工匠从模仿、学习到传道、授业所需的沉淀时间。年轻时在前辈的指导下参与伊势神宫营造的匠人们,用新生的眼睛和手触摸着古老的建筑法式,并将其融入内心。经历二十年的职业训练,他们中最富才华和经验的人将接下历史的接力棒,指导新一代匠人的学习与成长。
《 日本营造之美》
每思及此,不得不感慨伊势神宫这一传统的巧思。建筑是复杂的,欣赏建筑与实际建造完全不同。欣赏一座古建,只需看懂材料、结构、比例与特定时代的文化;实际建造一座房子,需要搬运巨量的泥土、石头,切割木材、锻造铁器,为杂草和排水焦头烂额。最小的建筑施工现场也涉及成千上万道工序和分工并进的数队人马。
与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历史不同,大多数的工艺传统并不载于史册,只通过工匠之间的口耳相传延续,而记忆是短暂的,充满了经验、技巧和创想的工序,极其容易被改进、替换和遗忘。伊势神宫的反复重建为工匠提供了极佳的回忆录,代际相传中,人们得以在遗忘之前铭记。
重建与永生:从人出发的建筑体验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重建伊势神宫,而《日本营造之美》提供了一场见于纸面的营造之旅,引导着读者见证桂离宫、法隆寺、大山古坟和江户町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巨大而经典的人类构筑物,无不从创始人的野心和意趣开始,经历大规模的资金和人才筹措,由成千上万的匠人肩挑、背负、手提而成。
如果难以了解其具体的工作量,不妨试想自己在炎炎烈日下搬运二十公斤石块的样子,并将辛苦的感受乘以一万。相比笨拙的人类构筑物,彼时的自然是得天独厚、肆意生长的。人类每推进一寸领土,都需要与自然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那么,为什么要有建筑?答案是:通过一砖一石的营造,为人类的生长争取空间、展现审美而传承故事。唯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发现建筑的风光霁月之下,有着泥土与砖石的凯歌。
仔细研读,越发感受到本书选辑的巧思。桂离宫是中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念念不忘的日本古代庭园建筑之巅,法隆寺是承载着日本和盛唐佛教艺术瑰宝的国之重器,江户町是国际大都市——东京都——和日本近代化之路的起点。此外,还有横陈在大阪土地上的神秘巨大坟陵。
大阪(奈良)、京都和东京不仅是日本最知名的城市与旅行目的地,更分别代表了大和时代、平安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政治与文化。因此,本书不单是一段跨越地理的旅行,也是一条穿越时间的隧道。锯木声、捶土声和弥散在工地上的劳动号子,是这场旅行最佳的配乐,而穿梭在其中的身影,又何止成千上万个面目不清、精于工艺的匠人。毕竟,建筑不仅是工匠的作品,也是生活与权力的舞台。圣德太子、智仁亲王、德川家康、丰臣秀吉串联起一行行关于建筑的文字,风雅别致的宫廷生活、铁马金戈的沙场干戈透过纸页流淌出来,仿佛用木石写就的《源氏物语》和《日本史》。
比如,从最为古老的巨大古坟开始。乘坐飞机靠近大阪国际机场时,在广袤大地中凸显的前方后圆神秘图案常常引人浮想联翩,其实,它便是日本王权初现时的建筑代表:大山古坟。坟陵寄托着人类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认知。
古人云,“死生之大也。”古老陵墓无不代表着彼时最高的劳动水平,推动着数学、天文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基础科学的不断探索。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推敲着日本古坟的建设历程,还时时引用中国、朝鲜、越南乃至墨西哥的文明古迹作为参考。在翻开书前,不妨回答一个问题:在广阔大地上,如何画出笔直的东西、南北坐标线和标准的圆形?如果答不上来,就请在巨大古坟的营造过程中,感受古代人民简单而有效的智慧。
接下来,日本的权力中心从飞鸟(奈良)转移到斑鸠之地(京都)。佛教文化在这一时代涌入日本,佛教建筑取代古坟,成为建筑营造的集大成者,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代表就是千年不倒的木塔:法隆寺五重塔。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建筑工匠在与自然的斡旋中,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技法。五重塔屹立至今,既是日本古代木构成就的巅峰之印,也为后来的结构工程师带来无穷灵感。那么,木塔经历大大小小的风暴、地震始终不倒的原因是什么呢?最简单的答案莫过于“大工无巧,以柔克刚”。
斗转星移,权力从天皇手中流出,进入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幕府割据的战国时代。在权力斗争中遭遇排挤的智仁亲王将毕生追求投入到和歌、茶道等宫廷艺术和偏安别墅的营造中,为日本留下了一座传奇般的园林——桂离宫。
关于桂离宫如诗似画的描述连篇累牍,在此只需提及,它不仅在彼时备受宫廷贵族喜爱,亦是当代日本人心中的风雅文化代表,更在西方建筑史稳居一席之地。人类的审美往往受限于一时一地的风潮,而桂离宫何以成为横跨文明与岁月的经典之美,或许可在书中窥得答案。
最后,当人们越来越熟知东京的金融中心银座、时尚地标表参道和宅文化圣地秋叶原时,往往忘记,它本是一座建都历史长达四百年的古城——江户町。不仅如此,江户本是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为了在一片沙洲上营造起日本的未来,既需要德川家康的磅礴气概与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数能工巧匠扎扎实实的心血、智慧。
踏上东京都的土地,不妨回想这样一段历史:为了在松软的沙地上建造城墙,“穴太”——营造石墙的土木建筑师加藤清正,找来许多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在泥地上尽情玩耍、跑跳。孩子们的脚步不仅一分一毫地夯实了江户町的城墙基础,更为四百年之后一座支撑数千万人命运与梦想的超大都市奠定了根基。
失误与成就:透过细节 体会时间
建筑的历史也是失误的历史,有的错误导致伤亡和溃败,有的错误积累经验和成就。回顾建筑的历史,也是在思考文明的得失。不知作者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得以在纸面上复原这些影响着日本历史的营造历程。一座建筑如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砖、瓦、石、沙、树干、树皮与藤草按照特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成为梁、柱、檩、框、板,用作墙、顶、门、窗和台基……由此,便成为了建筑。
比如,当一位建筑欣赏者提及“木构”时,匠人心中浮现的是松木、杉木、桧木各自不同的材性与用于建筑的位置。而当欣赏者津津乐道于美丽的木材纹理时,匠人思考着为木材刨光、上漆与再度磨光的工序。如同一位美食家通晓牛羊所有部位肉质的特长,一位有经验的匠人会将最好的木材用在建筑暴露在外的构件,而将略差的木材隐藏在建筑结构的内部。
对于精打细做的私宅,木构件的计算方式充分考量室内铺装榻榻米的需要,以“内制法”由内向外推导门窗、梁、柱的尺寸和位置。然而对于鸿篇巨制的大型工程,匠人明白工期争分夺秒的必要性,以柱子中心点的间距为建筑模数,最大程度地简化计算大木件的标准尺寸,确保工匠们可以一次性将成千上万根原木削磨成正确的大小,而建筑可以像积木一般搭接构建,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尤为令人愉快的是,书中处处可见流畅、生动的插图。从几年前读到《东京下町职人生活》起,我便对日本建筑城市读物中富有漫画风的明快手绘情有独钟。看过一段段繁复细腻的工序后,退一步欣赏书中活灵活现的施工场景、一目了然的建筑图示和富有意趣的小景致,给了建筑读物绘本般的轻快感。
书的尺寸也刚好适合这样的读法,薄薄的一册,锁线装订,每一页都可以平摊开来,排版典雅,读文亦如读图。读得累了,轻轻合上也毫无压力,反正无论何时翻开,时光都会放慢脚步。
捧着这些书做一场纸上的旅行,或者旅行时将它用作参考读物,都不失为富有意趣的做法。不过,文字构成的建筑复杂程度不亚于土木石铁,如果有机会,还是倒一杯清茶或烧酒,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沉溺于纸上建筑的光影之中。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大多数人或长或短地困在家中,难得有机会去往另一座城市,更遑论去往另一个国家。在这种时候,一场纸面上的建筑营造之旅,或许提供了一条时空隧道,让人放松下来,不紧不慢地撷取另一群人、另一个时代苦心营造的点点滴滴,体味另一种日常中的细腻从容。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