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0-11-6 19:26

“十四五”观察 | 下决心解决“卡脖子”!“科技自立自强”被提到战略高度

作者:财经国家周刊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谁抓住核心技术,谁就能拥有未来。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瑶

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正式公布,在提及中国未来发展航向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再次被突出强调。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不仅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当中,更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与“十三五”提法相比,创新的核心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改变,只不过发展阶段从国家发展全局更新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科技自立自强”提到战略支撑地位,属新提法,新定位。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这与过去几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龙头企业所遭遇的“卡脖子”问题密切相关,以更高层级的战略决心推进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展望“十四五”时期,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开局之年,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理应是重中之重。
“科技自立自强”上升到战略高度

与“十三五”相比,有关创新的表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同。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关键阐述是: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相比,注意关键词的变化——“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和“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如果说“国家发展全局”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两者还属于一脉相承,属于目标和阶段的正常递进更新,那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显然是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是对我国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发展形势的精准预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上,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而西方国家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低迷、不确定性风险加大。从国内角度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催生新发展动能,尤其是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极。
可以说,大变局之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其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下狠心应对“卡脖子”困局

将科技自强自立提升到战略高度,则与过去数年集中体现和激化的“卡脖子”之痛切实相关。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行为,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霸凌从未休止。“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谁抓住核心技术,谁就能拥有未来。”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在这场大变局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首当其冲,因为它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安全和科技产业的水平。”
然而当前产业链方面一些被“卡脖子”的因素,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发展节奏。尤其自中兴、华为事件以来,美国在单边主义、霸凌主义趋势下,对中国加紧实施“科技脱钩”,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
“其实即使在美国尚未打起‘脱钩’算盘的时候,许多敏感技术也从来没有对我国开放过;况且,信息技术的高度垄断性还意味着技术挂钩隐含着被外国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风险。”提及“科技脱钩”,倪光南如是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撰文提到,“中国在设计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华为的麒麟芯片,寒武纪陈氏兄弟两个年轻人设计的AI芯片,还有紫光的芯片等都属于世界领先。但是,中国在设计领域只有‘半条腿’,因为芯片设计的辅助软件以及很多知识产权都被外国掌握。”在美国对华为的断“芯”禁令,中国产业界的被动众所周知。



2017年11月7日,上海,寒武纪新一代AI芯片。图/视觉中国
如果说中兴事件我们还能一边喊痛一边斥责美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么近两年来以华为、中芯国际事件为代表,美国对我近300家企业发起的所谓“制裁黑名单”,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埋头苦干,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避免被“卡脖子”,才能有中国经济的自立自强,才能逐步形成既定的发展目标。
谋长远,构建技术创新的“中国体系”

包括倪光南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要想获得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摆脱“卡脖子”困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提升:
一是提高原始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比重。众所周知,创新一般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类。我国的多数科技创新都属于后两类,原始创新匮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虽然我国近年来很重视创新,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GDP的2.2%左右,相当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研发包含研究和开发两个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仅在5.5%~6%之间,远低于美国的18%、法国的25%。也即大量资金用在了开发上,在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上并不够。
下一步我们不仅应将创新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原始创新上去,更要加大底层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投入积累,做好长年累月积攒科技“家底”的准备。
二是加大“中国体系”建设的力度。在科技产业领域,众多技术往往构成一个体系,并有生态系统的支撑。比如,多年来桌面计算机领域被Wintel体系(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英特尔Intel架构CPU)所垄断。要想打破垄断,不能只依靠单个硬件或软件,而是要依靠发展相应的“中国体系”。
未来,如果“中国体系”思路能够更加广泛应用于更多技术创新领域,将有效缓解甚至基本不受被“卡脖子”的影响。
三是在抓短平快项目的同时,尽快补齐短板,以组合拳的方式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信息产业包含的门类数已经是世界上最全的,在正常国际贸易秩序下,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不一定需要拥有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但观察美国对我国的科技制裁,几乎桩桩都是找准我国的短板下狠手。所以,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狠抓那些投入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的项目,才能使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过去我们是补课式的发展,解决当前的一些急需,补当前最紧迫的一些短板。但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如果要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事情,就应该注重长远,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而不是随时地翻来覆去地建了拆、拆了建。”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四五”观察 | 下决心解决“卡脖子”!“科技自立自强”被提到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