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0-11-11 08:40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转型升级开启“新未来”

作者:南方日报



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产出2万多吨三元前驱体,图为其先进的生产设备。



广东埃力生高科技有限公司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打包气凝胶产品。



气凝胶具有绝热性能,上千度的火焰枪直接喷射气凝胶板,背面仍可用手直接触摸。



稀美资源(广东)有限公司为中国最大的钽铌湿法冶金产品生产商,图为工作人员检查有关生产设备。



广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专注生产各种新型肥料,满足市场需求。

编者按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广东省、清远市有关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10月14日,英德市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清远市委常委、英德市委书记吴耿淡在会上提出,要树立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大力营造尊重民营企业价值、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广大民营企业在英德投资发展有尊严、能挣钱、保安全。

事实上,近年来,英德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英德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南方日报·英德视窗》从今日起开设“激发民企新活力 推动英德新发展”专栏,深入挖掘英德市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进一步营造亲商、帮商的良好营商氛围,助力英德市加快高质量发展。

进入10月,随着年底市场的订单逐渐增多,英德市各工业园区忙碌一片。在英红工业园广东埃力生高科技有限公司里,6条国内最大的气凝胶绝热材料生产线不停运转,生产原料经过合成、干燥、后续处理、包装等工序后,生产出来的几十种气凝胶材料被运输到国内外,最终应用于电厂热力管网、石油化工、军工船舶、动力电池等领域。

距离英红园几十公里,致力于创建全球领先新能源材料制造运营商的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各生产线同样“红红火火”。通过多种自主研发的合成工艺,该企业每年产出近2万吨三元前驱体,以及近1万吨的金属硫酸钴、氯化钴和其他钴盐等,这些产品成为国内外电池市场的主要原料,几乎融入了所有知名电子品牌、电动汽车品牌的供应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实上,近年来,英德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日来,笔者深入走访英德各高新技术企业,解密它们背后的“新”秘密。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邓文燕 通讯员 黄振生 熊成帆

企业走访

埃力生

打破气凝胶市场被国外垄断局面

气凝胶,被称为“世界上密度最轻的固体”“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神奇纳米材料”,保持了1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公认最高效的绝热材料、保温材料之王。

在广东埃力生高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数十款不同厚度、不同形状的气凝胶产品被整齐排放,以便参观者能仔细查看了解。“这里,可以用手直接摸。”不远处,有工作人员正在用上千度的火焰枪直接喷射一块气凝胶板,并让参观人员在其背面感受一下隔热效果。

2007年,埃力生公司自落地英德后,专注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气凝胶及其绝热材料,短短十几年,该企业迅速成为了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规模化生产气凝胶材料的领军企业,填补了国内自主规模化生产气凝胶材料技术的空白,打破中国气凝胶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据该企业总经理助理郑亚莉介绍,目前企业总投资约3亿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气凝胶绝热材料生产线6条,达产年产值约3.5亿元。“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技术自主创新,先后组建了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远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每年的研发投入约七八百万元。”企业还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郑亚莉透露,埃力生公司先后几次攻克重要的技术难关,产能从2009年的20万平方米提升到2012年的100万平方米,再到如今的300万平方米。接下来,企业还将扩建车间和仓库,计划未来5年产能逐步扩至1000万平方米,最终实现全球气凝胶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目标。

此外,由于气凝胶材料被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未来,除了原有的工业管道、石油化工、电子、航天、建筑等应用领域外,埃力生公司还将加大气凝胶材料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方面的应用推广。目前,其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汽车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

金正大

专注研发新型肥料助农增收

几公里外,同属于英红园,广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各种新型肥料不断“出炉”,再经过包装、运输,最终抵达广东和海南省的田间地头。

2013年,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落子”英德市,在英红园建设占地152亩的生产基地,总投资3.3亿元。近年,该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

广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贯金表示,企业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今年该企业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随着近几年农资市场的变化和品质提升的需求,原来的普通复合肥已经不能满足作物生产养分的需要,重茬连作导致土壤中个别中微量元素缺失,农作物中的微量元素需求也慢慢凸显,为此,需要研发一些新型的产品来满足营销需求。”陈贯金分析,这些新产品就包括添加中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液体肥、叶面肥等,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复合肥料。

陈贯金举例,今年广东金正大公司在英德市横石塘镇维塘村有一个扶贫项目,主要针对当地种植的黑皮冬瓜,通过调解酸化的土壤、提供完整的营养方案,以达到提升冬瓜产量、减少冬瓜畸形的目的。同时,也帮助冬瓜种植户学习新型施肥技术,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减少施肥用工,既做到精准施肥,又能节约用肥量,“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黑皮冬瓜产量提升了10%—15%。”

每年,广东金正大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新产品的配方和技术研发。目前,该公司共有多个专题小组负责不同方向的研发专题,包括新型肥料创制产业化团队、土壤改良产品技术产业化团队、微生物肥料创制产业化团队、生防制剂产业化团队、种植业解决方案示范与推广团队等。“通过上述研发平台和研发人才,帮助企业去解决当前新型肥料的销售和使用问题,更好地把这些肥料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农作物有一个好的品质,真正让老百姓受益。”陈贯金说。

稀美资源

国内最大钽铌湿法冶金制造商

在清远英德高新区(清华园)稀美资源(广东)有限公司里,一批批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矿石,经过球磨、酸溶、萃取、沉淀转化、烘干煅烧等复杂的工序,最终生产为氟钽酸钾、氧化铌、氧化钽、高纯氧化钽、高纯氧化铌等产品,并被应用于电子、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医疗、光学等领域。

稀美资源的前身为广东致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主要的钽、铌湿法冶金企业之一。2016—2019年为中国最大的钽铌湿法冶金产品生产商,2020年3月在香港成功上市。

该公司总经理钟岳联介绍,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拥有一个体系完整的技术研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仪、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等分析仪器,着重于高纯钽铌新产品、钽铌生产工艺技术及钽铌冶金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和环保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队伍。

“一直以来,我们将持续的研发创新作为增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研发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钟岳联表示,去年该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

依靠技术创新,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也得到体现。近年来,该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广东省优秀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等,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2016年至2019年,由该公司生产的五氧化物产品及氟钽酸钾,分别占中国市场份额的30%、31.5%、35.8%、39.6%,营业收入保持每年30%以上递增。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企业发展为全球领先的钽铌制造营运商,生产产品在国内所占份额达到50%以上,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有关高端金属制品等。”钟岳联信心满满道。

佳纳能源

创建全球领先新能源材料制造运营商

从稀美资源(广东)出发,再驱车10多分钟,就来到了位于青塘镇的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生产线全年不停歇,源源不断生产出钴盐及三元前驱体产品,供应到全球30多个国家。

2003年,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英德。2011年,该公司转型,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进军,建成三元前驱体中试线试产,后几次扩大产能,目前总产能达到2.2万吨,成为中国领先的钴盐及三元前驱体制造商之一。

“公司成立以来,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该公司总裁张晨表示,包括增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入,与中南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引入国内外高性能前驱体制备技术,在单晶前驱体、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产品研发方面拥有领先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等。

目前,该公司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清远佳致新材料研究院(省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构建了镍钴盐绿色高效循环利用、锂电池正极材料设计制造和高性能固态电池研制三大科研团队。

2019年,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000多万元,完成60多项研发项目,开发三元前驱体新品26项,10项转产业化应用,新品销售收入3.5亿元。近五年来,申请专利163项,授权7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项。

目前,佳纳能源正在进行技改扩产,倾力打造英德生产基地,力争在2025年实现三元前驱体产能1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年的战略目标,致力创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制造运营商,为英德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部门聚焦

全市有54家高新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从英德市科技局获悉,近年,英德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均为民营企业),同比增长28.57%;2019年产值达到81.98亿元,同比增长17.11%。2020年共有23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地域分布方面,全市54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清远英德高新区(清华园)、英红工业园以及白沙镇、英红镇以及英城街道等9个镇(街);技术领域分布方面,全市54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以及电子信息等五个技术领域。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清远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清远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高新技术产品261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专利金奖1项,省优秀科技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项、省级应用型成果转化重点项目2项,清远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项。

多举措加大培育力度

在2020年英德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吴耿淡提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发挥好企业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持久力;要勇于向行业高端“对标”,敢于和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大力引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高端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切实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英德市科技局局长刘云林表示,为推进英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该局积极做好全面落实国家、省、清远市已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研发补助等优惠政策,组织英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和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科技创新的资金补助和奖励力度等工作。

“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要改变传统的、靠经济总量的发展模式,必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园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刘云林提到,可通过引进科技孵化器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引进一些较有潜力的科技型团队,在项目落地后进行成果转化,然后再复制成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

另外,要做好园区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把传统的产业通过与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一方面开发出一些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用现代工艺改变传统的生产线,提高传统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助力转型升级发展。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转型升级开启“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