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冲锋舟”
作者:南方日报环境优美的光明区左岸科技公园。 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光明左岸科技公园旁的茅洲河畔,流水潺潺、水清岸绿,鱼儿回游、白鹭翔飞,市民休闲游玩,流连忘返。
不远处光明科学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迎来首批学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即将投用,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研究平台相继落地。正在举行的高交会上,光明区举行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一大批战略合作成果正在有序落地扎根光明。
当前的光明区,地铁开通、环境变美、居民幸福,面对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机遇,底气十足的光明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光明力量。
牢记使命,勇担重责,光明争当先锋再出发,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南方日报记者 丁侃
谈发展使命
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
南方日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如何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光明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刘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令光明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我认为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担当作为的发力点就是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习近平总书记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度重视,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光明科学城落地以来,我们一直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狠抓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符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方向的高端创新资源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目前中科院的资源、省级实验室等高端资源纷纷落户,接下来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在集中度、显示度方面一抓到底。
谈科学城定位
光明科学城是“双区”科技创新连接点
南方日报:“双区”建设给深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光明科学城的建设被赋予更多的时代使命。如何把握住“双区”建设机遇,实现光明城区的革新换代,以新面貌展现新光明?
刘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理解,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努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光明科学城是“双区”关于科技创新的连接点:因为光明科学城既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主要作用就是承接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努力打造湾区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队”。
关系理顺、目标明确,如何抓好工作就迎刃而解。今年4月,在光明科学城谋划建设两周年之际,《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光明对文件内容逐句分解,形成八个方面共46项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推进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接下来重点通过科学设施布局优化、产业孵化转化、产业空间拓展及配套政策完善,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
谈建设进展
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
南方日报:目前高交会正在举行,光明区在高交会上集中亮相了科学城的建设成效以及光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请分享一下最新的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刘胜:12日上午,在深圳五洲宾馆我们举行了“光明科学城战略合作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这次签约包括光明区重大科技项目、科技产业服务项目、科技产业落地项目等 ,是科学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充分彰显了光明科学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科技和产业实现了齐头并进。
光明区挂牌成立两年来,我们按照“一主两副”进行布局——“一主”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光明科学城建设实现从概念规划到全面实施的跨越,发展定位从市级战略跃升为国家战略。
在顶层规划布局上,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空间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印发,光明科学城规划政策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落地方面,光明滚动推进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8月18日开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主体年内将全面封顶,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正式投入使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完成选址,中大深圳校区今年迎来首批学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即将投入使用。
我们推进“科学+城市”深度融合,科学城核心区全域景观提升,相信再过一两年时间,出彩的光明科学城将初具雏形,深圳北部中心的轮廓将更加清晰。
谈人才政策
加快打造国际人才街区
南方日报:未来的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光明科学城的建设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光明区如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不断吸引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落户光明?
刘胜:人才是第一资源。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更加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我们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开展“四大行动”,推出“鸿鹄人才计划”,加强靶向引才,力争人才制度体系科学有效,国际人才流动自由便利。聚焦科学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力争到2022年,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以上。将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完善联系服务人才制度,让各类优秀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创新推进光明人才银行,着力解决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扩大国际互联网加速服务覆盖面,加快打造国际人才街区。
11月2日,我们举行了光明科学城国际人才街区示范点揭幕仪式,并正式启动光明科学城“人才吸引力提升月”活动。
谈民生福祉
让“生态绿”“科学蓝”交相辉映
南方日报:光明是深圳的后起之秀,随着科学城的建设、北部城市中心的打造,光明区域优势越发凸显。不过受制于历史原因,医疗、教育、交通、文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接下来,在城区配套建设方面光明会有哪些新举措?
刘胜:“民生幸福标杆”是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光明区聚焦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光明不断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光明,在光明工作、生活。我们将全力推动民生保障工作从“补齐欠账、全面覆盖”向“超前布局、提升品质”转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打造“民生七优”样板区,让群众归属感更强、自豪感更高、幸福感更浓。
教育方面,建设一批配得上科学城、满足人才期待的优质学校,推动教育供给由量到质的提升;医疗方面,建设未来全市最好的西医医院和中医院;交通方面,将依托高铁、地铁积极打造互融共享的湾区交通枢纽,构建湾区1小时商务圈;住房方面,光明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人才房建设区;文化方面,将全力建设深圳科技馆、深圳国际青少年足球交流中心、深圳书城光明城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
在发展中,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光明始终坚持蓝绿本底,突出山水优势,让“生态绿”和“科学蓝”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光明的两大基本底色。今年,光明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谈城区未来
创新共享产城融合智慧人文科学城拔地而起
南方日报:能为我们描绘一下,未来的光明区和光明科学城吗?
刘胜:未来的光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将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区;光明科学城在全世界、全国范围内,研究的方向、领域、运营管理模式独一无二,将是一座创新共享、产城融合、智慧人文的不一样的科学城。
我们畅想不远的将来,这里是一个梦幻般都市田园交相辉映的城市中心:深圳北部中心的蓝图已经绘制出来,整个城区蓝绿本底、绿环萦绕,一边是具有现代岭南气息的都市风情,一边是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公园、碧道将两者有机链接,这幅画卷已经在徐徐展开。
这里是引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首批大科学装置将在3年内建成,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将聚集在这里,光明将成为全市高端人才最集中、科技成果最丰富的城区。光明将带动深圳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由应用创新、产品创新向源头创新、基础研究转变。楼上楼下创新综合体广泛出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效应更加明显。
这里是配套齐全、人人向往、彰显“四个自信”的世界一流科学城:覆盖从一流大学、到一流中小学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拥有深圳最好的中医、西医医疗资源,能够享受10分钟文体生活圈、500米公园休闲圈,具有优质就业机会、优质创业生态的城区。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