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0-11-20 15:58

电商加速进入“拼”时代

作者:科技蟹
“拼”正在取代“团”,成为与“淘”并驾齐驱的电商专属词汇。中国电商正在加速驶入“拼”时代。


电商进入“拼”时代的支撑,有数据,也有新闻。


数据是,拼多多和阿里、美团、京东的财报。不久前拼多多公布了2020年Q3财报,截止9月底,拼多多活跃买家数达7.313亿,同比增长36%,在过去的12个月里增加了1.95亿,其中第三季度增长了4810万。







阿里公布的该季度的财报数据是,移动月活跃用户8.8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7.57亿,其中移动活跃用户单季度环比增长700万,年度活跃买家环比增长1500万。


如果从移动用户和活跃消费者规模来看,拼多多坐二望一,逐步缩小与阿里的差距。根据互联网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这应该也是阿里和拼多多未来的规模极限。尽管腾讯财报所披露的微信月活跃用户是12亿,小学生可以玩王者荣耀,网购的话毕竟还要有基础。







与阿里和拼多多的规模相对应的是,美团Q2的活跃买家是4.57亿,去年同期是4.226亿,京东的Q3的年度购买用户是4.416亿。


当然,淘宝/天猫、拼多多、美团、京东,生意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阿里和拼多多虽然都是平台,但两者对电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美团和京东,本质上其实是“物流企业”。


大家都愿意用“白热化”描述这场“竞争”,这场搅动中国电商的混战。所谓“竞争”,同向为“竞”,相向为“争”,竞是价值导向,比拼规模,比拼速度,争是零和博弈,比拼的是最终的价值沉淀。


电商混战,可以理解为电商市场从“竞”全面进入“争”,套用时下热议的学术词汇叫,“内卷化”。


如你所知的,电商巨头中,淘宝是“淘”,拼多多是“拼”,美团是“团”,京东倒是个例外。淘宝、拼多多、美团,取名都是特定的“动词”,它们很巧妙的占据了消费者心智。必须承认,美团、拼多多成立,都晚于淘宝,它们的取名也是受“淘宝”的思维框架的启示,京东起步几乎与淘宝同期。


仅从名字来说,“淘”、“拼”、“团”,更容易抢占消费者心智,这造成的结果是,淘宝、拼多多、美团,其市值也都是高于京东的。


“百亿补贴”,对拼多多来说,是从“五环外”驶进“五环内”的方式,也是做用户存留的方法。 “百亿补贴”的用户沉淀,对拼多多来说,意味着,将来它的财报数据的核心亮点,也要从活跃买家数规模,向更细致的运营数据转移。


比如,它的APP活跃用户数,比如订单数、客单价等等。拼多多活跃买家数是7.313亿,拼多多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是6.434亿,也就是说,即便按照目前数据,拼多多也至少还有近1亿的用户,从微信迁移到它的APP上。


在2020年Q3财报中,拼多多披露,剔除股权激励以及投资权益类收入为代表的非现金支出口径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扭亏为盈,当期盈利为4.7亿元。这个数值的被媒体大肆放大传播,其潜台词不言而喻。资本市场也好,媒体也好,不再追求单一的规模指标,未来会参考更多元的运营数据来衡量拼多多。







外界一直好奇为什么拼多多没有“购物车”。


没有购物车,讲求“拼”的购物感,快速下单。


没有购物车,其实也是拼多多与淘宝/天猫在模式上的区别:淘宝/天猫的理解,购物车即购物袋,是从商业的角度最大化,不断开发用户的商业价值,而拼多多则是希望淡化商品,强调消费者的互动性;淘宝/天猫对市场的理解,是向人群卖货,拼多多的理解是,是人和人群,通过个人对个人,撬动人群和市场;攻守两端,作为进攻一方的拼多多,就是通过站位用户的方式做传统模式的最小切割,强调商品的性价比,再配合“百亿补贴”的价格战,穷追不舍——当然,这仅限于攻守固定的博弈中,一旦博弈发生形势调转,拼多多做相应的策略调整,也是未可知的。


细数历年双11的各种榜单,你会发现,两个品牌尤其受到上海人民的喜爱。一个是优衣库,一个是小米。优衣库和小米的持续霸榜,是中国消费者日趋理性的一个标志。


其实,消费者管它是五环外还是五环内,浦东也好,浦西也罢,总是喜欢物美价廉的。


双11前夕,上海名媛拼团豪华酒店下午茶、拼团豪华酒店客房的事件,成为一时风靡的热点新闻。


这件事其实说明一点,“拼团”,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商加速进入“拼”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