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十四五④丨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徐兵:未来5年,将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
作者:红星新闻走出成都地铁1号线兴隆湖站,一片宽广的湖面即刻映入眼帘。沿着湖岸的绿道,或漫步、或骑单车的人不时停下来拍照。
这里是成都科学城,一大批创新企业和平台在这里集聚。于2017年正式落地的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下文简称“研究院”)就是其中一员。
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兴隆湖畔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处长、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听他讲述过去几年来研究院在成都的发展成果,以及对即将带来的十四五的展望。
过去三年:
引入核心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上海交大与四川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成都科学城,兴隆湖畔,徐兵坐在办公室,对记者讲起了这些年来的故事。
徐兵告诉记者,抗战期间,上海交大曾在四川办过学,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大电讯系也曾整体搬到成都。“四川本身有优秀的人才和科研基础,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我们对成都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
来成都这几年,聚焦科技创新,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人才引进上,研究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平台建设上,研究院落地了聚焦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组合动力等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该研究中心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拟仿真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正在进行产业化。他相信,未来该项目将在国家突破先进推进技术上一些“卡脖子”问题上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上海交大在四川锦屏建立了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并在成都设立了暗物质探测大数据分析中心,与锦屏实验室数据实时联动,多次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暗物质探测结果。今年实验室将开展PandaX-4T(4吨级)的实验,标志着中国在暗物质探测的设施建设上居于领先地位。
徐兵
在成果转化方面,徐兵提到,研究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开展产学研项目超过15个,重点聚焦新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态健康等领域。在校企合作方面,聚焦于为四川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或开展联合的技术研发,研究院目前正推进多个项目,形成了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
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徐兵说,近年来,研究院先后引入一批上海交大教授、专家及毕业生来川就业。同时,研究院也在用上海交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对本地人才进行培养。
“还有一个好消息。”他补充,上海交大将在四川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未来将引入更多优秀人才来川发展。
下一个五年:
落地大科学装置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
徐兵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上海发展。三年前,随着研究院落地,他的工作就变成了上海、成都两地跑。
从徐兵的办公室向窗外望去,可以看到兴隆湖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成都工作的时间,他时常会去兴隆湖边走走。三年来,他见证了这一片区的飞速变化——“三年前研究院刚落地时,这里连吃饭的地方都比较少,很多科研人才不愿过来。现在,周围的物理空间基本满载,很多人想来这里都很难,生活配套也很完善。”
未来五年,研究院也有自己的规划。
徐兵提到,四川正筹建天府实验室,将聚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设施,研究院也将打造一批有标志性的科研平台,落地大科学装置。
此外,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快速进行转化。他表示,在该领域,研究院未来将积极对接政府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的支持政策,与地方政府一同在成都打造一个成果转化的科技园载体。他补充,“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和市场接轨的投融资体系。”未来研究院也会与市场力量合作,打造成果转化基金。
对于未来五年科研创新的发展,徐兵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需结合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定位,量身定制自己的重点发展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人才是创新第一要义。”徐兵认为,打造一个让人才既有事业平台也有生活平台、让人才来了不愿意走,也是政府在未来五年里需要重点发力的领域。
另一方面,徐兵强调,科研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起到的打基础、聚资源的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以成都为例,过去几年里,成都之所以能在科研创新方面快速发展,在于这里有很多高校院所,同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国家队”科研院所,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提出,一个地方短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要与长期的对科技的持续投入相结合,“科技才是长久发展的推动力”。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