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0-12-10 11:10

从嫦娥到九章:中国科技脚步也是文化烙印

作者:光明网
4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重大科研成果,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量子计算领域获得里程碑式突破。

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报道解释多么详尽,要去理解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研成果,还是颇有难度。但是,一看到“九章”两个字时,相信大多数人瞬间会意,不就是很厉害很厉害的“算术”嘛。



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潇汉 梁竞 邓宇皓 摄

“九章”是中国对大国重器又一次充满浓郁中国文化意味的命名。2007年,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诞生,经过多方讨论,最终它被命名为“嫦娥”。此后,“大国重器”的命名,开始公开向社会征集。2013年,350万网友投票命名中国首辆月球车为“玉兔”,2019年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从万千征名中筛选出“悟空”。

这些在外国人听起来很奇怪的名字“chang'e”“yutu”“wukong”中,却饱含着中国人一听就能明白的浪漫主义。中国航天人,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数千年里中国人幻想的神话世界。小时候我们以为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现在我们心有默契地说,月球上有荒凉和尘埃,也真的有嫦娥和玉兔。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供图:国家航天局,技术支持:国家天文台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们刚刚组网成功的“北斗”,往后行车走路,就像歌里所唱,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的航天站名为“天宫”,而把“天宫二号”送往太空的运载火箭,名为“神箭”,后羿在新科技中“复活”了;“嫦娥”和“玉兔”的着陆地点,也被命名为“广寒宫”,附近的三个陨击坑则被命名为“紫微”“太微”和“天市”。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我们的第一艘飞船叫“神舟”;气象卫星叫“风云”;全球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我们的发动机叫峨眉、太行、岷山、泰山、秦岭、昆仑;飞机船舰,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更有水陆两栖大飞机,取名鲲龙,取自《逍遥游》“鲲能化羽垂天,抟风九万;龙可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10月13日,在深圳蛇口太子湾游轮母港码头,搭载“蛟龙号”的“深海一号”船顺利完成2020年度南海专项设备海试第一航段,靠泊深圳参加即将开幕的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古代中国人,用想像和诗意描绘世界,当代中国人,用脚步和科技把世界还原成诗意,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密码。不管身在地球哪一方,看到嫦娥飞向月球,听到鸿蒙即将问世,都会为这中国式浪漫会心一笑,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共鸣。在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中,中国人用脚步刻下了科技烙印,也刻下了文化烙印。

长江日报出品评论员:鲁珊 编辑:王戎飞 校对:胡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长江日报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嫦娥到九章:中国科技脚步也是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