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炸裂!35米长屏幕再现清华美院2020届线上毕业展
作者:南方都市报近日,清华美院2020届线上毕业展亮相第二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35米的长屏幕再现了云端毕业展的全貌,六个“盒子”组成的展示空间像一条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河流,呈现各个系的优秀毕业作品。整体展陈形式年轻、简洁而富于科技感,受到观众称许。
当日的开幕论坛中,来自参展院校与毕业生作品展的策展人及学院代表们,对各自展位上的作品、教学改革与教研探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分享了他们的策展理念与亮点作品。多位国外高校的院长也以线上视频的形式加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学院“云端毕业展”的创作成果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念呈现。
开幕论坛嘉宾合影
一条“生·动”的河流
在展览板块,近20所参展院校在各自策划的展览中呈现包括视觉艺术、新媒体研究、建筑与设计等各学科的最新创作与教学心得。
清华美院的展区用一条长达35米长的屏幕再现了今年学院的线上毕业展,同时在六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呈现各个系的优秀毕业作品,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驻足观看。
35米长屏幕再现清华美院2020届线上毕业展
观众在盒子线上展厅驻足观看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82名本科毕业生和167名硕士毕业生无法如往届一样在美术馆中展示自己的毕业作品。为此,学院专门设计研发了一套可以让学生自主布展的“2.5D线上展示系统”。在2个月的时间里,分散在各地的同学们,在云端创造出了各有特色的展示空间,串联在一起精彩呈现给千万在线观众。
线上毕业展如同一条创造力河流,生生不息地流淌在网络空间中。清华美院的师生们也顺着这条河流行进到了一片全新的情境,开始思考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和发展机遇。在新“时空”中,同学们将自己的创作交由更广泛观众的检视,也必将促使他们以更深刻、更宏观的思维和视角来思考生命与未来。
杨绛先生使用过的书桌
此外,现场展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套民国时期“研究桌”同样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杨绛先生曾在清华图书馆使用过这套桌椅,此次教博会上展出,使观众能够亲身体验到清华深厚悠久的优良学风与前辈学人的风采。
清华美院2018级博士毕业生葛华灵在参观展览后表示:“清华美院的展厅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感、现代感、科技感,相比于央美的展厅打造的工作室体验感,国美展厅的科技互动感,我们的展厅以视频墙的方式整体展现了2020届毕业生的作品面貌。杨绛先生的书桌也给展厅带来更多的人文气息。”
毕业于香港大学新媒体专业的赵倩说:“此次展览的视频长廊区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能很直观的看到清华美院毕业作品的全貌。不同的专业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展出,效果十分有趣。格子里面视频的交互功能,也能拉近线上展览与线下观众的距离。”
融合式教学新常态
“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融合”教学方式是清华大学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教学场景解决方案。不同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网课”,融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毫无疑问,“现场”的教学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兴于网络时代的在线教学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使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更便捷更立体地获取专业的知识。因此也促进了“现场”教学的转变:由知识的传递逐渐向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展厅现场
本届教博会上,未来几日的论坛将包括院长论坛、“新媒体与设计教育”、“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青年国际论坛”、“艺术智能与乡村建设”、“联结:中外科技艺术教育现状对比与学以致业工具箱”、“艺术和设计(教育)中的自由与控制”等。
此外,本届教博会还举办了海内外应届中国毕业生展,展示350多名中国籍毕业生的最新创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今年都因疫情影响,此前只能在网上虚拟呈现毕业作品。为弥补此遗憾,本届教博会特意设立此板块,展示他们的毕业创作实体作品。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