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0-12-16 10:01

电商干掉实体,我用了半年犹豫要不要买,没想到2分钟就否定它

作者:绘本婆婆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头条频频给我推荐“深圳大量空置店铺”的内容。

很多人在说,今年实体店更难做了,大量的关店潮来了;

很多人在骂马云,骂当初他的那一句话“让世界没有难做的生意”。

也许是我不自觉在这类短文中停留了太久,被机器感知到了,所以就不停地推荐此类文章给我。

我突然觉得有些可怕。

当你有一个想法时,机器会捕捉到,然后不停地推送相关的内容,让你的想法越来越清晰和肯定。你会不自觉地觉得,“哦,原来大家也是这样想的”,然后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大数据算法就是让你和你的同类人聚在一起;让你收到你潜意识想要的信息和答案。

想想有多么可怕。

举个例子。

一个内心抑郁,打算自杀的人,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机器会给他推些什么样的内容呢?也许就是同类的消极的,想结束生命的信息。

一个天天关注婆媳矛盾的人,她会在平台上天天看到,婆媳矛盾的内容,然后感觉有一批和她同样想法的战士,支持她,一起在家庭中斗争。

当然,反过来,你的正面想法,也会得到来自于你同一类人的内容的正面肯定和加强。

但是,不管是正向的还是消极的,这样的结果其实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尤其是资讯时代。



1、舒适圈,其实就是固化的思维和阶层

昨天,无意浏览头条,看到一条内容。

大意是讲为什么要去广州深圳这种地方去发展。因为在这样的城市当中,变化非常快,你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新的资讯,然后反过来让你不得不去跳出舒适圈,去适应。

舒适圈是什么?

就是井底的那只青蛙,衣食无忧,没有天敌,安度日子。

而另一种就是,井外的生活,天敌环伺,弱肉强食。

这个时候,你就不得不跑得更快,飞得更高,学会更多的技能....

很多人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纠结于要不要逃离北上广深,本质也是两者之间的抉择。



以上两种生活方式,并无好坏之分。

我常常就徘徊在这两者之间,既想当缩头乌龟,又不得不逼自己前行。

但是总的来说,我经常是在逼自己跳出舒适圈。

比如说,几年之前,因为军改,我老公调整到广州,当时我要不要跟过来,其实挺犹豫的。那时我们在厦门已经有房有车,工作生活稳定,而且我老家也在福建,父母兄弟大部分在福建。但是我没纠结太久,很快就决定一起来广州。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想两地分居,不想让孩子离开父亲生活太久。

而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想跳出舒适圈,因为我觉得来到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会改变我。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今年,我考试换工作了。又是另一种跳出舒适圈的决定。

为什么我要这样,因为我想把压力给自己。

很早之前,我就打定一个主意,鸡娃不如鸡自己,30+ 的年龄不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2、习惯很重要,但习惯又很可怕

大学时的教导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从此,我认识了习惯的重要性。

我见识过一些老人,很潮,70多岁开始玩手机,拍抖音。

也见过一些老人,什么时候都说:“这东西我怎么会用”。其实你教他千遍百遍,他还是不会用。不是他学不会,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学。

我的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大字不识。但是她在生活中给我做了榜样。我从小到大就发现,她不怕麻烦,很善于解决问题。

菜地浇水不方便,她就接了个水管,从此以后,浇菜是一件简单的事。

水龙头掰手坏了,她自己拧根废电线,就可以用了。

看到邻居家种的观赏灌木,移栽了几根树枝过来,现在每天修整得整整齐齐。



在她的眼里,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她是想怎么解决问题。

而我,也受了她的影响。

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我第一时间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上网找解决方法,因为我相信我遇到的问题,肯定有人也遇到过,而且肯定有愿意分享的人分享到网上。

比如说育儿方面上的问题,我遇到一个就想办法解决一个。在这个路上可谓是越战越勇。

很多时候,我们怕的不是问题,而是不能发现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问题儿童?

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善于发现问题,总是等问题显现得非常明显时才想着补救,其实已经太晚了。

所以每次我意识到孩子身上一个小问题的时候,我是开心的,因为我知道该怎么去引导他。

这就是一种习惯。



但是习惯有时候也很可怕。

今年疫情开始,我就没怎么去图书馆,也很少出去逛了。于是开始随波逐流,跟着一些大V买书。

前几天,我去了趟广州购书中心,我才发现习惯限制了我的眼界。

我的购物车有一套DK的英语词汇书籍,别人推荐的。我加入购物车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买回来。这次我去了广州购物中心,发现一大堆类似的工具书。然后很快就发现拉鲁斯也出了一本类似的书籍。很明显,拉鲁斯的这套更符合我的需求。

我用了半年,犹豫要不要买这套书,但是我用了2分钟就否定它了。

这就是电商和实体最大的差距。

我家里有很多书,只要是我没有提前看的书,买回来都有些差强人意。哪怕当时看文章感觉非常不错,买回来第一眼也还可以。但实践会证明,没有我自己现场挑得好。

买衣服也是这样,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件衣服在实体店,我看都不会看它一眼”。但为什么那时我们看着网页的时候,就那么蠢蠢欲动呢?



我发现,到图书馆和购书中心,花一上午的时间,和你在网上花一上午的时间挑书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

我去购书中心,一路走是一路颠覆自己的感官,“哦,原来这个出版社还出了这书?”
“哦,还有这种类型的图书?”等等。

但是你在网上,你会发现展示在你面前的都是你熟悉的,喜欢购买的同一类型书籍。

这就是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网络世界织出的这张,牢牢限制你思维的网----让你呆在你最擅长、感兴趣的领域。

这是我最近思考最多的地方。
3、认知,是最大的隔阂

我发现人与人的沟通真得很难,有的人,哪怕你告诉他100遍这本书很好看,他也点头赞同,但是他转过身就会忘记这本书叫什么。因为没有进入他的认知范畴。

网络世界把所有感官集中在视觉一项,就更加依赖读者本身的知识,特别具有欺骗性。

文字和图片,想表达物品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这也是我读了这么多绘本的一个感悟。

相比来说,图片比文字,更能表达实物,但真相是,

实物>视频>图片>文字。

但是,我们人的情感,却最容易被文字调动起来。

几个文字的组合,就有可能调动一次购物欲望。



现在都是粉丝经济。几个头部的大V,带动整个消费链。

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本来是百花齐放,现在是几枝独秀。本来可以看到整片天空,现在却只能通过几个井口看到天空。

这也会导致,那些小众的作品越来越少,大众作品越来越占据主流。

我经常看到很多好书,在图书馆看到之后,到电商去搜,然后发现,这本书除我之外,一个读者都没有。



以前的书店实体模式,各种各样的书都会陈列一点,让市场来决定。

现在的书,只要没有人推荐,就几乎没有人过问。

虽然,网络拉近了我们与商品的距离。但是它控制了我们能看到的商品类型。

它会推荐搜索最多的,销量最大的商品到你跟前。但是其他的,它基本不会浪费流量。所以那些好书,就静静地躺在网络海洋里的一个角落,无人问津。最后退出市场。

所以,电商网络及现在的信息网络虽然可以让万事万物都触手可及,但是好像从各个方面来说,它都在加剧阶层的分化,以及产品的同质化。



4、我的建议

1、向更优秀的人靠近

2、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3、和你不一致的人才是你应该靠近的人。

4、当我们过度信赖一个工具、一个人、一个机构的时候,你就应该自己提醒自己,是不是该跳出去看看了。

5、多走出去看看,不要用手机来连接世界。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商干掉实体,我用了半年犹豫要不要买,没想到2分钟就否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