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领域喜讯频传 中国科技岁末“涅磐”
作者:欧洲时报【欧洲时报】12月16日,嫦娥5号带着2公斤月壤平安落地,中国科技的爆发式表现给2020年的尾巴带来难得的高光亮色。
从12月1日嫦娥5号着陆月面,在归途上足足花费13天,沉心静气是为等待“月地入射窗口”时机。中国这次航天行动,借助天然条件将航天器的能力灵巧发挥,性价比极高。中国扛住疫情冲击,按计划时间表让“航天超级年”实现,顺风顺水,值得钦佩。51年前人类在首次登月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巨大的,尤其阿波罗计划的模式公认不可持续。中国正突破旧模式寻找可持续的月球探索之路,有望在接下来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太空任务中实现出色的成本控制和效益回报。
两极争霸已成为过去,人们更期待科技突破给人类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研发代表最尖端算力的量子计算机,同样是需要超乎想象的资金投入和团队建设的科学工程,中国凭借“九章”在2020年末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量子计算在其适用领域具备天文计数级的算力优势,率先成为量子计算成熟化的国家,等于掌握了数字信息时的“超能力”,而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颗量子卫星、一个量子通讯网络、一部量子计算原型机。
12月4日“九章”问世同日,中国第一个“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启动并首次放电,也是人类能源发展上重要的里程碑。可控核聚变技术堪称人类的能量圣杯,没有什么比它更能给全球“气候雄心”撑腰。从原理提出到中国“人造太阳”放电,大国在这条充满希望和艰辛的道路上已探索整整一百年。建在法国南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是相关研究的前沿阵地,中国这次自主成果的取得,就受益于在该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设计和制造任务。
嫦娥、九章和人造太阳集中亮相,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科技的高光时刻,给世人带来中国科技尤其是工程科学正在爆发的印象。这种印象并不始于此。2019年全球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基于大数据的调查排名显示,从2013年起,中国在30项前端技术主题中占据23项首位,集中在工程科学。美国拿下7项第一,优势领域则集中于医疗生物领域。不难想象,医疗生物科学相对孤立,创新成果不容易迁移,主要应用于服务消费;而工程科学则与基建、产业环环相扣,能极大影响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天下华人莫不熟知这句话。中国自古以来的志趣和本色都是生产者,也体现在科学技术上。几十年独自艰苦奋斗是为了生产,让国民过好日子;抓住机会开放引进、厚积薄发是为了生产,成为合格的世界工厂;如今在顶尖前沿领域释放爆发力,同样着眼于向前拓展生产的边界。嫦娥、九章、人造太阳,对应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是本时代和近未来最核心的生产力。顶尖科技创新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强大国力,依赖稳定体系,依赖调度效率。中国应当仁不让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以更高精、更实用的科技成果,更多更好的物质生产,增进世界繁荣。
顶尖领域爆发的同时,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在2019年超过欧盟国家总和,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作为科技大国已无异议。但中国成为顶尖科技强国的任务仍不轻松,甚至在微电子核心技术领域还被“卡脖子”。对任何大国来说,科技掌控能力、转化能力与国家的未来命运攸关,英法的强盛,德国的崛起,美国和日本的繁荣,都有持续的科技爆发和转化支撑。要实现类似的持续爆发、超越竞争大国,中国必须要面对基础理论科学比重低、公众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不足的问题。
在21世纪“科技高原”“创新渐冻”的局面下,大国科技比拼将是一场高海拔的负重冲刺。海外华侨华人期许祖籍国在这场竞争中再创辉煌,兼济天下,造福人类。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欧洲时报和环球时报是啥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