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0-12-31 18:32

海解局丨高科技赋能,海南未来可期

作者:海南日报



近日,《省委书记沈晓明看望了这位闻名世界的“90后”》的新闻刷屏“朋友圈”。这位“90后”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此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首项重点任务,并且罕见地提及种子问题,要求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再往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 科技创新连续两次在中央重大会议中被“置顶”,足以显示其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三亚看望袁隆平院士,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海南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担当,释放了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12月22日上午,省委书记沈晓明到三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从袁隆平的海南缘说起

笔者有幸多次采访过袁隆平院士,撰写了《袁隆平的海南缘》等“袁隆平传奇”系列报道。

在一次采访中,袁隆平回忆起一件“趣事”:“那时(90多年前),祖父被任命为文昌县县长,他从江西出发,经7天7夜到海南,一上岸,发现当地人说话一句都听不懂,‘这是到了外国吗?这个县长做不得!’,于是递交辞呈,回去了。”

时间到了1968年冬,带着祖父的海南故事,袁隆平背上行囊,先步行,后乘汽车、倒火车、转水路,一路颠簸,踏上海南岛。但是,袁隆平没有被海南话“吓”回去,至今50多年每年冬春季都在海南度过。

袁隆平在海南“过冬”并非度假,而是从事南繁育种。内地冬天寒冷,水稻不能繁育,而海南岛冬季温暖,可以增加水稻繁殖世代。简单地说,如果在国内其他省份培育某个作物新品种需要8到10年,而有南繁的加持则只需4到5年的时间。

海南不仅用其温暖的“怀抱”,加快水稻世代繁殖,缩短了杂交水稻研究时间;还为袁隆平提供了重要实验材料——雄性不育野生稻,促其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袁隆平对笔者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海南。

不仅是水稻,全国每10个农作物新品种有8个经过南繁;也不仅是袁隆平,每年冬季全国所有顶尖级农业育种专家都会聚集海南岛。比如,培育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的谢华安院士、著名的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等,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在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并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出海南在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的位置了吧。海南在种业科技创新中,具有独特的“天时”和“地利”。换句话说,无论多么厉害的育种专家,都要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这为海南依托独特优势、发展壮大种业带来了重要机遇。”沈晓明在看望袁隆平院士时表示,海南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作出海南贡献。

国家科技创新的海南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分别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

在这份“清单”中,除了刚刚提到的育种,深海、航天等科技领域,海南同样具有“天时”和“地利”的优势。

海南地处热带、临近赤道、海域广阔,是中国唯一拥有深海资源的地方,也是理想的航天发射场所,在南繁育种、深海和航天等“陆海空”科技领域,具有聚集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独特资源禀赋优势。

从分别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奋斗者”号胜利返航贺信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到在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从在海南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三问”科技创新,到看望慰问袁隆平院士……近期,沈晓明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再三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彰显了海南全力以赴集聚各方资源、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贡献力量的决心与信心。



2020年12月11日上午,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海口召开。图为大会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陆海空”领域的科技力量在海南聚集: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成立运行,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和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创新研究院等落户海南,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崖州湾科技城设立研究生分院或研究院并正式招生。

今年以来,“陆海空”科技领域大事、喜事连连:“奋斗者”号海深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万米载人深潜海试任务;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嫦娥五号”也从这里奔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加快建设……

海南在服务保障种业、深海、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服务国家种业强国梦、深海强国梦、航天强国梦的同时,海南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未来产业”的想象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海南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海南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如何在科技小省这一省情的基础上,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这是海南亟待破解的课题,需要探索出一条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路径。

“海南产业基础差,产业人才少,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也比较缺乏,目前尚无法与科技大省、科技强省相比较,如果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就一点机会都没有。”沈晓明就深刻指出,一味地跟风时髦的高新技术产业,做不赢别人,要立足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别人复制不了、搬不走的高新技术产业。

基于这样的思路,海南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依托“天时”和“地利”优势,聚集南繁育种、深海、航天等领域科技力量,大力发展“陆海空”三大高新技术产业。

加上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较好的油气、互联网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三老+三新”的格局。

“培育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沈晓明要求大家不要太顾眼前、操之过急、想着急于收获,指出“陆海空”高新技术产业是海南需要把握科学规律、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发展的“未来产业”。

围绕“陆海空”高新技术产业,海南谋划建设崖州湾科技城(包括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等)和文昌国际航天城。三大科技城,让海南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充满想象。

整理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有关文件和近期沈晓明在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上的讲话,可以大致描绘出海南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轮廓——

南繁育种方面,海南谋划建设南繁育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种业贸易中心,发展生物育种及生物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

深海方面,海南将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全力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单位加强深海科技研究,服务新一代载人潜水器、深海空间站建设,发展深海探测、海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深海奥秘。

航天方面,海南将充分发挥自贸政策优势和文昌航天发射场主场优势,发展火箭总装、卫星及应用、航天超算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向国内外的商业航天服务业,搭建共享太空技术成果的国际航空航天论坛,打造空间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航天大数据服务基地,加快推动航天文旅产业向纵深拓展。

当前,海南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了一股“东风”。

科技赋能,发展可期;乘“风”而上,未来可期!

原标题:高科技赋能,海南未来可期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行云一舟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责任编辑:张琬茜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解局丨高科技赋能,海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