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0-12-31 19:58

日韩建交背后:要钱不要尊严,日本殖民罪行也可以忘记

作者:盛弘



1965年,日本与韩国签署了《韩日基本条约》,在经历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两国才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而在此之前,日本从未对曾经在韩国犯下的殖民罪行而道歉,也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何韩国最终还是选择了建交?



艰难抉择:经济发展与难以忘却的历史之痛

1948年,在朝鲜半岛从日军的统治下收复不久后,由于南北矛盾的激发致使朝鲜分裂,位处南半岛的大韩民国就此成立。

当时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扩大势力范围,在韩国扶持起了"拥美"政权,独立后的韩国得到了美国的庇护与经济支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保障。在此期间,韩国也一直接受着美国援助,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就爆发了局部大规模的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韩国经济的急速衰落,不仅人民食不果腹,到处还弥漫着颓败的气息,如破旧的房屋、荒芜的田地、老化的公共设施,这些都是常态。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社会都动荡不安。



而此时的美国因为种种原因,对韩国的援助已经由鼎盛时期的3.6亿降到两千多万美元,这对韩国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在总统朴正熙上位后,立即将恢复经济当做了战后的首要任务。朴正熙是一位不乏谋略与远大志向的政治家,在当时的美国经济已经自顾不暇时,他很快就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来进行自救。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于技术的匮乏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所以韩国的第一步是必须要得到资金援助,朴正熙立即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强国——西德。



1961年,当朴正熙满怀希望来到西德请求帮助时,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很抱歉,我们无能为力。建议韩国去和日本建交吧。"

韩国的愿望就此落空了。原来西德领导人的推脱,是因为西德自身的经济也存在着一些周转问题,并且他们并不看好韩国的改革发展,所以才推出了人民生活已经恢复战前水准的日本,让韩国与之握手言和。

听到这个回答,朴正熙火热的内心就如同被当场浇下一盆凉水。



众所周知,历史上朝鲜曾多次被日本入侵,尤其是南半岛的韩国更是深受其害。

而日本在殖民期间不仅攻占土地与文物,更是想要从思想上控制韩国,让其彻底的臣服日本,如让韩国人改用日本名字、使用日文交流等,甚至稍有不从就会进行屠杀。

除此之外,使韩国最为屈辱的就是慰安妇问题,可日军至今也没有道歉的迹象。

但尽管如此,朴正熙也无比清楚,对于比自己强盛的国家,是永远无法谈尊严的。近代以来,日本已经通过明治维新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经济水平与综合实力都远超韩国,二战后的日本经济也很快得到了恢复。这是韩国不得不低头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分裂后的北朝鲜经济已经远远赶超韩国,在面对落后的韩国时,它的虎视眈眈造成了严重压迫。朴正熙知道,如果再继续放任下去,韩国人民将会失去信心与归属感,转而去投向朝鲜,韩国就只剩下被吞并的下场。

在这场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抉择下,这位领导人陷入了挣扎。没有资金自然无法启动发展计划,可如果要寻求日本的资金援助,就务必要放下那份难以化解的恩怨,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日韩"建交"背后,推动局势的利益纠葛

其实早在二战后,在韩国与美国建立起密切联系时,就曾试图与美国的另一盟国日本建交。

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让一个国家忘却35年的"被殖民"统治是无比困难的。

第一次谈判,就在韩国提出让日本索赔的八项条款后,陷入了长久的僵持。日本拒绝了赔偿,并且否认战争期间的种种罪行,甚至认为:日本有权拥有在殖民期间掠夺的所有财物。此种态度不出意料的使韩国愤怒,最终谈判不欢而散。



这其中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日本战败的背景下,为何还能如此强硬无理呢?原因就在于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策略转变。当时的美国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严重威胁,为了在东亚地区培植反抗势力,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扶持。

因此在《对日和平条约中》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数额没有提及,还限制了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日本显然从中窥见了美国的态度,所以才会有恃无恐。

而在谈判事件中,美国从始至终就对恢复日韩关系表现得非常积极,同样也是因为它需要韩国与日本站在同一阵营。



随后,在美国的促使下双方再次展开谈判,前后一共进行了4轮,但结果却更为糟糕。日方甚至大放厥词:

"日本殖民统治促进了朝鲜半岛的发展,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这深深触及了韩国的底线,两国关系一度降到冰点,谈判暂时中止。

直到日本官方收回这句话,双方才得以缓和。可巧合的是,就在第五轮谈判时,又因朴正熙发动的军事政变使谈判再次停止,所以在朴正熙成为总统后,不得不由他本人来面对这个令人郁结的问题。



1962年,在寻求西德帮助失败后,朴正熙做出决定,他秉持着可以建交但不能无条件接受的理念,秘密访问了日本。而对于韩国政府的试探,日方却意外的给予了积极回应。

因为一方面对于当时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日本来说,一些低能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主要问题,而韩国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契机;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与日本相近,如果韩国发展落后,就容易受到其他大国的威胁,那作为邻国的日本也会受到波及。

因此,无论是出于发展需求还是局势分析,日本都希望通过援助韩国来降低自身风险。总地来说,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谈后,双方初步达成了一致,日方愿意给韩方提供8亿美元的资金,此外还会帮助韩国在短时期内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同时,韩国政府不仅不能再要求日本对历史的公开道歉与赔偿,还失去了独岛的归属权以及日韩领海的划分。为了钱,韩国政府甚至连日本殖民的罪行都能选择去忘记。

虽然谈判的进行是隐密的,但民众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得知了这一消息,然后举行了激烈的反抗与示威。

群众们当然无法理解身为总统的无奈与心酸,所有人都无比愤怒,认为这是政府进行的"行乞外交",他们强烈要求终止协议。可群众能够情绪化,领导人却要掌握宏观大局,更何况朴正熙既然走出了这一步,当然不会再返回。

1965年6月22日,在反对党的全员抵制下,韩国国会依旧以100票数通过了《韩日基本条约》,而此后韩国也再难有正当理由,要求日本对殖民战争进行道歉。



经济腾飞下,尊严与发展的对峙

日韩签署条约后的1965-1973年间,韩国经济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工业化也有了极大提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翻倍,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世界最高。

另外,韩国还引进了许多日本中小型企业的先进技术,并且在许多基础建设以及现代化工业上,都存在着日本的影子。而当韩国跻身生亚洲四小龙之后,又有谁还会记得当初的艰难求生呢?

如今那些抗议统统都不复存在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们也或许已经忘却,曾经用尊严换来的日本援助,都作用于了经济开发中的主要财源。



在如今境况下,谁也无法评价朴正熙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毕竟他所拥有的胆识与眼界,已经消弭了那些侵略带来的痛苦,这确实对那些苦苦谋求发展、却难以舍弃尊严的国家带来了另一种可能。

不过这无法代表所有的被侵害者们,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就在于尊严,发展固然重要,尊严也不能缺少。或许面对极端选择的情况下,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呢?如果不能在寻求发展的前提下,保有本国的尊严,至少,侵略者的道歉是必要的。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韩建交背后:要钱不要尊严,日本殖民罪行也可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