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美食千千万,唯有母亲做的美食最“甜心”
作者:齐鲁壹点文|孙洪霞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菜饼窝头油花卷,
人间有味是清欢。
雨后清新的空气里,饱含着浓绿的馨香,成坡成片花的清香,带着丝丝凉爽,直浸心底,令人心旷神怡。世间所有美好,哪怕是一刹那,便温柔了静好岁月,惊艳了这个浅夏的清晨。艳阳高照,心情大好!于是,买好了父母喜欢吃的鱼和虾,还有平常吃的药,一路飞奔归故里。
一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株盛开芍药,有粉的,有紫的,艳丽着,清雅着……那幽幽的香气,溢满雅致的农家小院,飘满窗明几净的客厅,我一边拎着东西走,一边啧啧地赞叹道:“娘呀,你的芍药花,开的可真好看!”母亲喜滋滋地答道:“当然啦!”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着和玉米面,一个盆里是洗净的红红的大枣,一个盘子上是小榆钱,嫩嫩的、圆圆的,另一个盘子里是青绿的小葱。原来母亲要做榆钱饼子和红枣窝窝头。
母亲轻声的说:“你把小葱切碎了,和榆钱、玉米面,搅拌均匀,放上精盐、花椒面、味精,这样小饼子更好吃。”
我爽快的答应了,认真的做着。看麻利的母亲做美食,是极有意思的,眼见那一团一团的黄面,在母亲灵巧的双手上盘呀盘!颠呀颠!很快就盘成了一个黄团子,双手轻拍成饼的模样,然后“啪”的一声,贴在热锅上,很有趣!我也参与其中,和母亲贴完了一锅圈饼子。就开始蒸红枣窝窝头,它们一个个躺在蒸笼里,乖乖的,浑身黄的透亮,像宝石,而镶缀在上面的红枣,更宛如颗颗的红玛瑙,蒸笼上冒出的香气,竟也是黄黄的。
云淡风轻的午后,跟着父亲在门前的柏油路上,走了几圈儿,父亲兴奋的告诉我,他现在不用拐杖,也能走的很利索了,边说边走给我看,我很是欣慰!父亲真的康复了。
今年春天,父亲得了一场病,左边身子失去了知觉,好在治疗的及时,在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照顾下,父亲终于恢复了健康,这是父亲的福气,是母亲的福气,更是我们兄妹的福气!
父亲很感激我们这些做儿孙的,孙子给拿的医药费;外甥天天到医院送饭;三个女婿轮流晚上值班,悉心照料他;嫂子、姐姐、妹妹,每次来,都带着牛奶和新鲜的水果;外甥女在疫情解除后,马上从济南回来,探望姥爷姥姥,买吃的买喝的,关怀备至……更重要的是,母亲餐餐可口的美食,水饺包子排骨汤, 花卷盒子鸡蛋面……天天变着花样做,滋养着他的身体,他吃的很开心舒心很满足,才能恢复的这么快,这么好!
趁着芍药花开得正艳,也为了让父母亲高兴,我给二老“咔嚓咔嚓”拍了很多照片,背景是美丽的芍药花,紫红的月季花。幸福被定格成瞬间!照片上的母亲,挽着父亲的胳膊,两位耄耋老人,笑得灿若芍药花。念庭中红药,年年知为谁艳?为父亲的安康,为母亲的笑靥。红衫白发的母亲与幽默睿智的父亲,相知相伴已57年,57年的风风雨雨,57年的酸甜苦辣,57年的悲欢离合……都随着四月的风飘走了,往后余生都是幸福,都是快乐,都是安宁。每日三餐,有滋有味,四季衣裳,温暖在心……
愿山河无恙,现实安稳!愿岁月静好,父母双亲平安度春秋!
喜欢母亲的手,她虽然已经苍老,但依然灵巧。依然能在她的儿女回家的时候,精心的制作出漂亮的花卷,烙出两面都黄香酥的大烧饼,清气四溢的韭菜盒子……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蒸的油花卷,母亲先把和好的面团,轧成大饼的模样,然后撒一层精盐,轧好;再撒一层花椒面:最后淋一点儿香油,折叠、卷起,用刀把长条的面切成小剂子,然后两个小剂子一合,一拧一扭,花卷的美丽外形就呈现出来了。母亲做的油花卷,叠叠层层如春天里盛开的鲜花,外形美,面暄软,油特香!
我们兄妹,吃着母亲做的美食,长大了,成家啦;父亲吃着母亲做的美食,康复了,惬意啦!这种清清淡淡的欢愉,若不是亲身体味,又怎能感同身受呢?正如才子东坡先生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流年时光里,味蕾的美好,在这个夏雨潇潇的黄昏,又让我想起,不思量,自难忘!因为艺术品一样的美食中,蕴含着母亲丰富的联想力,奇特的想象力,还有母亲手心里的温度,以及对儿孙血浓于水的疼爱!对父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深切的关爱,对整个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
作者简介:孙洪霞, 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德州市作协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诗词散文多篇发表在《作家平台》、《文学前线》、《艺术荟萃》、《一线作家》、《小楼夜听》等网络平台。在《德州日报》、《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牛城晚报》、《德州晚报》等党报报刊发表小文多篇。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